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谷登堡星汉”到“电子星汉”:学会在媒介环境中更好地生活
1
作者 吕林海 《教育视界》 2025年第7期4-7,共4页
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关注今天的时代特征,并把媒体的使用引入教育实践,这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教育的理解与实践是镶嵌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之中的,这就需要在深刻理解时代的前提下去解读教育教学活动的更深意蕴。因此,如何理解... 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关注今天的时代特征,并把媒体的使用引入教育实践,这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教育的理解与实践是镶嵌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之中的,这就需要在深刻理解时代的前提下去解读教育教学活动的更深意蕴。因此,如何理解媒介的技术性,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媒介背后的文化力量,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媒介批判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都需要教育者作出更深的思索。具体的教学实践建议有:培养学生“媒介即讯息”“媒介互生互促”的技术观,让学生具备积极且丰富的媒介技术取向;助力学生建立一种“媒介改变文化”的创新观,推动学生去理解媒介所具有的文化力量;建立一种“他者”的意识以克服“自我”的原子化状态,建立一种“批判”的意识以克服“肯定”的“茧房化”状态,重塑学生的“人之主体性”及其“媒介批判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登堡星汉” “电子星汉” 媒介环境 媒介技术观 媒介批判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思媒介时代下的语文教与学
2
作者 吕林海 《教育视界》 2025年第8期30-31,共2页
在媒介时代,语文学习和教学需要作出适应性的变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邺城路小学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跨媒介的使用”这一视角,来重新思考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境化的任务活动、社会交往的利他性和语文教育背后的主体思维等方面... 在媒介时代,语文学习和教学需要作出适应性的变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邺城路小学的研究项目,旨在通过“跨媒介的使用”这一视角,来重新思考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境化的任务活动、社会交往的利他性和语文教育背后的主体思维等方面的时代意蕴。由此表明,语文教育中“运用跨媒介”,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更是努力塑造出一个在媒介时代能更好地生活的“挺立于时代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代 跨媒介使用 语文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驱动下的拔尖潜能: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成长机制
3
作者 李文烨 吕林海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I0005,共11页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衡量拔尖人才潜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采用量化方法,结合3210名本科生的大规模横断调查与53名拔尖学生的四期追踪分析,聚焦拔尖计划本科生,探究其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规律及...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衡量拔尖人才潜力的重要指标。研究采用量化方法,结合3210名本科生的大规模横断调查与53名拔尖学生的四期追踪分析,聚焦拔尖计划本科生,探究其深度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规律及情绪影响机制,挖掘拔尖学生的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发展、影响因素、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拔尖学生在入学前后均展现出显著优于普通学生的深度学习行为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情绪类因素对拔尖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不仅能促进深度学习,还能直接提升批判性思维;(3)存在两条促进高水平批判性思维形成的情绪路径:一是志向与兴趣、使命与意义和社会与自我共同作用,二是志向与兴趣、社会与自我与深度学习相互作用。基于研究发现,管理与教学层面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情绪体验、淡化功利评价、强化家国情怀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计划 深度学习 批判性思维 情绪路径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精神的范式意义和人性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4年第3期1-1,共1页
让科学家精神走入校园,走入课堂之中,其实就是让科学精神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看来,这样的理性精神深深地认同这样的信念,即知识必须来源于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知识必须是有内在说服力... 让科学家精神走入校园,走入课堂之中,其实就是让科学精神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看来,这样的理性精神深深地认同这样的信念,即知识必须来源于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知识必须是有内在说服力和普遍效力的。在这样的精神信念的指引下,随心所欲的主观臆测、一厢情愿的迷信盲从、缺乏共识的个人意见,都与“真正的科学”无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臆测 精神信念 雅思贝尔斯 一厢情愿 学生的心灵 范式意义 理性精神 思维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生活力”?——走向“学科实践”的深处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4年第37期22-25,共4页
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实践”之新要求,可以从“生活力”的视角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首先,我们要把“生活”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有机体”面对环境压力时的一种生存机制,这是理解“生活力”的出发点。其... 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实践”之新要求,可以从“生活力”的视角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首先,我们要把“生活”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有机体”面对环境压力时的一种生存机制,这是理解“生活力”的出发点。其次,“生活力”是“有机体”利用“环境”中的元素进行改造、行动,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与此同时,“生活力”表现为一种外向的行动力和实践力,这就意味着一种内在的“经验改造”,一种内向的“改造力”。总之,对于“学科实践”的真正理解,需要超越“认识论”的层面,走向“生命论”的高度,如此才可能真正理解“学科育人”中的“实践育人”之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力 学科实践 环境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数学体验性学习”之断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4年第27期28-31,共4页
在体验的丰富性和数学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层的张力,这表明了“数学体验性学习”所具有的丰富探究空间和思考空间。体验是一种沉浸于主体的经验,但又从经验上升到觉知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类似于黑格尔所言的肯定—否定的精神生长历... 在体验的丰富性和数学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层的张力,这表明了“数学体验性学习”所具有的丰富探究空间和思考空间。体验是一种沉浸于主体的经验,但又从经验上升到觉知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类似于黑格尔所言的肯定—否定的精神生长历程。数学体验的目的并非是对对象的表层感知,而是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所具有的意义。数学体验需要主体去实践、去做,但思想的数学却同时要求主体去思、去反省,因此数学体验中所发生的是一种“做思共生”之机制。数学是一门高度模式化、抽象性的学科,这就要求主体走入数学的一种深层美学境界之中,并经由数学之美的体验,而获得数学学习的本真动力和对数学之真的逐渐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体验性学习 觉知 做思共生 数学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的“大观念”是如何诞生的?——基于对贲友林《比的认识》课例之解析
7
作者 吕林海 《教育视界》 2024年第23期42-45,共4页
儿童的“大观念”的建构过程,其实比理解“何谓大观念”更为重要,因为这涉及儿童学习和经验生长的机制。借助杜威的经验理论,可以解释儿童的“大观念”何以通过经验的生长而最终得以生成的内在机制。通过经验的激活,儿童有了初始的观念... 儿童的“大观念”的建构过程,其实比理解“何谓大观念”更为重要,因为这涉及儿童学习和经验生长的机制。借助杜威的经验理论,可以解释儿童的“大观念”何以通过经验的生长而最终得以生成的内在机制。通过经验的激活,儿童有了初始的观念模型,但只有借助冲突的解决之“关键一跃”,才会实现“大观念”的质的建构。最后,“大观念”还需要借助细节化建构走向精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观念” 小学数学 经验 冲突 精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陌生感与对话:思辨性阅读的理论意蕴
8
作者 吕林海 《教育视界》 2024年第20期53-57,共5页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学习和活动形式,阅读中的思维生发机制需要得到理论的重思与辨析。可以从词的“音形关联”、陌生感的建立和对话的生成这三个视角,对思辨性阅读及其蕴含的“思”之机制加以理论解析,以期促进未来的研究更深入...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学习和活动形式,阅读中的思维生发机制需要得到理论的重思与辨析。可以从词的“音形关联”、陌生感的建立和对话的生成这三个视角,对思辨性阅读及其蕴含的“思”之机制加以理论解析,以期促进未来的研究更深入地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 陌生感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研究儿童中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
9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4年第34期86-88,共3页
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大厂实幼”)“乐栀”好教师团队利用“研教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实现自主、自觉的主体性成长。所谓“研教结合”,是指教师通过研究... 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大厂实幼”)“乐栀”好教师团队利用“研教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实现自主、自觉的主体性成长。所谓“研教结合”,是指教师通过研究儿童的学习活动规律,用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形成一种“学教之间的反哺交融”,由此推动自己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研训方式。笔者认为,这样一种以“研究儿童”为切入点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有三个关键要义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 研教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力课堂”:让教育走向儿童的生命深处
10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4年第14期22-25,共4页
对“活力课堂”的理解,需要超越“认识论”,走向“生命观”。“活力课堂”是真正地走向儿童生命深处的教育。区域推动“活力课堂”,就是力促区域教育真正地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激活儿童的生命活力。因此,需要从整体发展、爱的能力、在... 对“活力课堂”的理解,需要超越“认识论”,走向“生命观”。“活力课堂”是真正地走向儿童生命深处的教育。区域推动“活力课堂”,就是力促区域教育真正地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激活儿童的生命活力。因此,需要从整体发展、爱的能力、在否定中生成等关键要义,深刻把握“活力课堂”的“生命意蕴”,并由此生成各美其美的学校“活力课堂”的丰富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课堂” 生命意蕴 爱的能力 整体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围岩应力变化率确定盾构隧道竖向荷载的等效荷载高度取值方法
11
作者 何林根 黄钟晖 +4 位作者 康潇月 刘昊 吕林海 姚超凡 王士民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90,共9页
[目的]现有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荷载模式与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存在不足,有必要基于围岩应力变化率确定盾构隧道竖向荷载等效荷载高度的取值。[方法]根据相似地层条件下已建盾构工程,提出一种基于围岩荷载临界应力变化率确定... [目的]现有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隧道荷载模式与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存在不足,有必要基于围岩应力变化率确定盾构隧道竖向荷载等效荷载高度的取值。[方法]根据相似地层条件下已建盾构工程,提出一种基于围岩荷载临界应力变化率确定竖向荷载的方法。结合南宁地铁5号线盾构隧道工程,开展越江盾构隧道穿越土岩复合地层竖向荷载取值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对竖向荷载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及结论]基于相似地层条件的已建盾构工程,以围岩荷载临界应力变化率参考值取2%为确定竖向荷载高度取值的依据。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埋深对等效荷载高度的影响显著,地下水赋存情况对于等效荷载高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应力变化率 等效荷载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大学“金课”——历史逻辑、考量标准与实现路径之审思 被引量:91
12
作者 吕林海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51,62,共13页
大学"金课"是走入"质量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主题。"金课"表明了一种对教学"优质与否"的标准判断。通过历史逻辑的考察可以发现一种围绕"知识"特质而生成的、关涉教学"... 大学"金课"是走入"质量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主题。"金课"表明了一种对教学"优质与否"的标准判断。通过历史逻辑的考察可以发现一种围绕"知识"特质而生成的、关涉教学"优质标准"的实践变化和观点争论。从学习科学的视角而言,大学"金课"的评判标准应该指向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其实现的路径则为"教学感知",其中,学生感知到的"优质讲授"显示出最大的影响力。从更加拓展的视角来看,"教学感知"还包括"情绪感知"和"共同体感知",它们都在影响着大学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上述辨析,文章从"质量话语的学生转向"、"教学方法的心灵之思"以及"‘金课’探究的中国智慧"三个方面给出了更深入的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金课” 深度学习 教学感知 优质讲授 情绪感知 共同体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及其决策循环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吕林海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从设计的视角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点,一直不被教学设计研究者所重视,这一现象到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所改观。在借鉴建筑学、工程学等设计学科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洞悉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内涵,构成了如乔纳森、罗兰德等一些著名学者... 从设计的视角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点,一直不被教学设计研究者所重视,这一现象到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所改观。在借鉴建筑学、工程学等设计学科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洞悉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内涵,构成了如乔纳森、罗兰德等一些著名学者的基本研究思路。本文在跟踪与梳理国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设计定位及其决策循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以期为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构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设计 系统工程学 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林海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共5页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崛起与前行,中国高等教育也迈进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努力向前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远眺的时代,更是一个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也在新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争先创新。但是,在...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崛起与前行,中国高等教育也迈进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努力向前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远眺的时代,更是一个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也在新时代滚滚向前的洪流中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争先创新。但是,在向前眺望和奔跑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向后看”,需要不断审视我们的过去、我们的传统,直至我们的文化。回望传统和文化,不是一种“乡愁式的”复古和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审视现在、更好地把控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 文化自觉 中国社会 中国高等教育 与时俱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理念与模型——基于对国外IDNT模型及其思想的引介与解读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林海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0年第1期39-42,共4页
如何促进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教学设计领域及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共同关注的主题。在辨析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绩效差异、影响新手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及现有教学设计模型的基本特征等基础上,可以发现,IDNT模型是一... 如何促进新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教学设计领域及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共同关注的主题。在辨析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绩效差异、影响新手设计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及现有教学设计模型的基本特征等基础上,可以发现,IDNT模型是一个对新手教师更具实效性、针对性与支持性的教学设计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与借鉴是颇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手教师 教学设计 发展 ID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设计:走向深度的实现——基于意向、卷入与素养的三维度审视 被引量:23
16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19年第22期23-27,共5页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的一个时髦语汇。实践层面上的纷繁经验迫使我们回到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上来,即,项目化学习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如何让这种"意味着"成为"实现着"以致"实现了"?本文给出的观点是,项目...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的一个时髦语汇。实践层面上的纷繁经验迫使我们回到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上来,即,项目化学习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如何让这种"意味着"成为"实现着"以致"实现了"?本文给出的观点是,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而不是一个"项目";由此,学习对项目化学习者而言,意味着一段旅程、一种经历,最终意味着生命成长;进而,要让这种学习意涵真正"实现了",就需要我们从意向、卷入和素养三个关键的设计维度加以审思和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卷入 意向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林海 马丽娟 崔永斌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第33期215-215,共1页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院校应关注教材建设。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变革视野下的教师信念转变 被引量:6
18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08年第11期19-22,共4页
教师信念是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教师信念的概念、特征及其转变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正逐渐兴起。大量研究表明,转变教师的已有信念是非常困难的,但通过个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社会文化浸润等策略的综合运用有可能有效... 教师信念是影响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对教师信念的概念、特征及其转变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正逐渐兴起。大量研究表明,转变教师的已有信念是非常困难的,但通过个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社会文化浸润等策略的综合运用有可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学信念,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变革与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信念 课程变革 教师信念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思数学新课标:“三个回归”及其实践要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2年第89期23-28,共6页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的把握,需要走入其“未说尽”的思想深处去。走向深处,就走向了一种普适性和本质性,并可由此俯瞰和正视各种提法、各种说法、各种教法。更高的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视”,...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精神的把握,需要走入其“未说尽”的思想深处去。走向深处,就走向了一种普适性和本质性,并可由此俯瞰和正视各种提法、各种说法、各种教法。更高的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视”,而是要通过这种“视”来实现“更正确地做”。这样的“做”就自然地彰显对数学本质的回归、对学习本质的回归、对教学本质的回归。“回归了本质的教学实践”,就不会是机械地执行、刻意地模仿或简化地照搬,而是充满了教师的智慧、课堂的灵动和教育的生机,新课标的本意或许恰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数学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拨动“思之隐线”: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审思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林海 《江苏教育》 2023年第35期24-28,共5页
经历着时间考验的“儿童问学课堂”,富含理论意蕴和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审思“儿童问学课堂”,需要做如下的要点把握。“学”是“儿童问学课堂”的首要处,需要以“学”来把握“问”。由“问”到“学”,牵引其中的“隐线”是“思之线”... 经历着时间考验的“儿童问学课堂”,富含理论意蕴和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审思“儿童问学课堂”,需要做如下的要点把握。“学”是“儿童问学课堂”的首要处,需要以“学”来把握“问”。由“问”到“学”,牵引其中的“隐线”是“思之线”。“问”中之“思”是“惑思”,其基本特征是对“认识的断裂”之察觉和对“认识的修补”之欲求。“学”中之“思”是“探思”,它包含“辨思”和“理思”两个方面。“问”启动了“学”,对于“启学之问”或“拨思之问”,需要关注“近景之问”和“远景之问”的差别,并特别需要通过“远景之问”来提升学生“问”与“学”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问学课堂 思之隐线 近景之问 远景之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