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影像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皮质碎片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研究
1
作者 陈芒芒 蔡晓盛 +3 位作者 吕杨训 林胜磊 黄力鹏 林洲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皮质粉碎和外表面积对于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18~60岁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3枚中空拉力螺钉倒三角固定病例218例,男104...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皮质粉碎和外表面积对于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收集18~60岁的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3枚中空拉力螺钉倒三角固定病例218例,男104例,女114例;年龄19~60(48.22±10.58)岁。术前等待时间≤48 h为155例,术前等待时间为>48 h为63例;股骨颈皮质粉碎68例,其中皮质外表面积>25 mm^(2)的32例。所有患者随访至少2年,分析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身体质量指数、损伤机制、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Garden分型、CT分析股骨颈皮质是否粉碎、大小、并发症情况与患者明确发生AVN的相关性,根据结果分为AVN组和非VAN组,单因素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V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变量分析,AVN组和非AVN组在损伤机制(χ^(2)=18.552,P=0.000),术前等待时间(χ^(2)=2.065,P=0.033),Garden分型(χ^(2)=12.598,P=0.006),皮质粉碎(χ^(2)=16.357,P=0.000),皮质外表面积(χ^(2)=23.37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表明:损伤机制高能量损伤[Exp(B)=3.487,95%CI(1.583,10.464),P=0.002],皮质粉碎[Exp(B)=2.494,95%CI(1.315,10.861),P=0.002];皮质外表面积>25 mm^(2)[Exp(B)=22.161,95%CI(3.922,124.828),P=0.001]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AV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能量损伤、股骨颈皮质粉碎和皮质外表面积>25 mm^(2)是影响AVN的独立危险因素。股骨颈皮质碎片面积越大,合并上方股骨颈皮质碎片可能提示了一种更复杂更为严重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粉碎 股骨颈骨折 缺血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韧带损伤的X线影像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吴云强 吕杨训 +3 位作者 崔伟 柳维 周贤挺 杨雷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1期912-915,共4页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维持肘关节后外侧旋转活动度的设备固定标本,A组按次序切断外侧结构:A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A2组,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A3组,增加切断环状韧带组;A4组,最后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组分为:B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B2组,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3组,再切断环状韧带组;B4组,最后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分别摄肘关节侧位X线片,在PACS系统中测量桡肱率,比较各组的差异,并统计分析。结果:A组,统计分析各组数据,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统计分析前2次切断韧带,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断桡侧尺副韧带(B4组),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侧尺副韧带是限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的主要结构,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为次要结构;并根据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X线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4个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X线 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侧和张力侧股骨颈皮质粉碎是股骨颈骨折术后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芒芒 吕杨训 +2 位作者 林胜磊 黄力鹏 董启榕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3枚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2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11例,女125例;年龄19~89(50.17±12.88)岁。根据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3枚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2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11例,女125例;年龄19~89(50.17±12.88)岁。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其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性。对年龄、性别、损伤侧、体重、损伤机制、术前等待时间、Garden分型和是否有股骨颈皮质粉碎等单因素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然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36例病例平均随访4.58年,高能损伤(24.69%vs.5.16%,χ^(2)=19.405,P=0.000),术前等待时间>48 h(20.00%vs.6.38%,χ^(2)=10.065,P=0.002),GardenⅢ/Ⅳ型(18.52%vs.2.97%,χ^(2)=13.357,P=0.000),股骨颈皮质粉碎(66.67%vs.4.88%,χ^(2)=39.96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损伤机制[高能损伤,Exp(B)=4.397,95%CI=(1.672-11.562),P=0.003],术前等待时间>48 h[Exp(B)=3.060,95%CI=(1.176-7.966),P=0.022],股骨颈皮质粉碎[股骨颈压力侧皮质粉碎,Exp(B)=3.944,95%CI=(1.245-12.494),P=0.020;股骨颈压力侧和张力侧皮质均粉碎,Exp(B)=23.761,95%CI=(3.805-148.374),P=0.001]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GardenⅢ/Ⅳ型并非独立危险因素[Exp(B)=1.985,95%CI=(0.436-9.032),P=0.375]。结论:高能量损伤、术前等待时间(>48 h)和股骨颈皮质粉碎是影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股骨颈压力侧和张力侧皮质粉碎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一个很强的预后危险因素,因为它表明了一种更严重复杂的损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骨 骨折 粉碎性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