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刚石串珠绳锯切割煤层卸压增透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树清 吕晨辉 +6 位作者 黄飞 钱运来 黄向韬 赵天哲 汤铸 杨凤玲 王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5-800,共16页
为探讨金刚石串珠绳锯割缝对缝槽周围煤层的卸压增透效应,首先建立基于缝槽顶板受力的两端固支梁力学模型,分析顶板梁的受力特征及缝槽顶板下沉接触底板(简称触底)特性,然后采用自行设计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开展相似模拟试验,分析不... 为探讨金刚石串珠绳锯割缝对缝槽周围煤层的卸压增透效应,首先建立基于缝槽顶板受力的两端固支梁力学模型,分析顶板梁的受力特征及缝槽顶板下沉接触底板(简称触底)特性,然后采用自行设计的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开展相似模拟试验,分析不同工艺参数绳锯割缝后缝槽上下方煤岩层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和开发的煤层瓦斯渗透率计算程序,分析随割煤工作面推进缝槽周围煤岩体的应力和渗透率分布特征和周期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绳锯割缝使缝槽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缝槽顶板随着割缝工作面的推进经过顶板悬露、顶板触底,连续缓沉3种演化形态;顶板未触底时,缝槽上下方形成“U”形卸压区,最大挠度在顶板中心位置,也是最先触底部位,顶板触底之后,缝槽中间位置出现应力恢复,减弱绳锯割缝的卸压增透效果;串珠绳锯的直径越大,顶板发生触底的极限跨度越大,缝槽触底越晚,卸压效果越好;相同割缝直径增加第2条割缝,两缝槽卸压区连成一起,卸压效果相互促进,减弱两缝作用下的应力恢复现象,增大了卸压范围;缝槽推进距离足够长时,由于顶板触底,缝槽两边的卸压增透效果更好,割缝卸压的影响范围从左到右划分为应力集中区、卸压区、应力恢复区、卸压区、应力集中区,对应的卸压区和应力恢复区都有较好的增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锯割缝 顶板触底 金刚石串珠 渗透率 卸压增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某机场新航站楼构型设计方案仿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秋钊 侯冲 +1 位作者 吕晨辉 陆摇摇 《舰船电子工程》 2022年第10期96-99,118,共5页
航空器运行效率是影响航站楼构型设计的重要因素,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机场主要航站楼构型及其优缺点,以国内某扩建中的机场为研究对象,应用Simmod软件对其新航站楼不同设计规划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评估,不同设计规划方案包括四种航站楼构型... 航空器运行效率是影响航站楼构型设计的重要因素,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机场主要航站楼构型及其优缺点,以国内某扩建中的机场为研究对象,应用Simmod软件对其新航站楼不同设计规划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评估,不同设计规划方案包括四种航站楼构型分别是前列式、双指廊式、三指廊式与三指廊变形式。仿真结果表明:三指廊式航站楼构型最优,延误时间最短,滑行时间最短并且冲突避让次数最少;其次是三指廊变型式航站楼构型,另外两种构型的运行效率的优势不明显,可停放近机位数量少,并且冲突次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站楼构型 Simmod仿真 运行效率 冲突次数 延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量检测与变频一体机的煤流自适应智能调速 被引量:1
3
作者 吕晨辉 李新 +2 位作者 刘新龙 赵安新 张晨阳 《煤矿机械》 2023年第8期213-216,共4页
针对煤矿主煤流运输系统运输距离长、功率消耗高、长期匀速运行输送带及设备损耗的实际问题,设计了采用煤量检测与变频一体机的煤流自适应智能调速系统,介绍了系统组成原理、架构设计、功能模块组成、智能调速控制原理,并在某矿井下进... 针对煤矿主煤流运输系统运输距离长、功率消耗高、长期匀速运行输送带及设备损耗的实际问题,设计了采用煤量检测与变频一体机的煤流自适应智能调速系统,介绍了系统组成原理、架构设计、功能模块组成、智能调速控制原理,并在某矿井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尤其是在轻载和空载条件下其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煤流 自适应调速 煤量检测 变频一体机 智能调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航空地面事故征候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
作者 李明捷 吕晨辉 《航空计算技术》 2021年第6期32-36,共5页
运输航空地面事故征候的致因有可能与事故相同,但由于严重程度不足而未被引起重视,进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将变权和相对差异函数引入运输航空地面事故征候风险评估中来,运用变权调整已建立的评价指标的常权,凸显评价指标得分值较低... 运输航空地面事故征候的致因有可能与事故相同,但由于严重程度不足而未被引起重视,进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将变权和相对差异函数引入运输航空地面事故征候风险评估中来,运用变权调整已建立的评价指标的常权,凸显评价指标得分值较低的因素,然后用相对差异函数确定因素在各个安全等级的隶属度,优化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出运输航空地面事故征候的风险程度,并对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实例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对比表明,方法能够客观评价机场地面事故征候的风险程度,为机场制定科学有效的整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征候 相对差异函数 变权理论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红外线扫描的带式输送机煤流量实时检测技术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新龙 胡平 +2 位作者 吕晨辉 赵安新 李学文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7-219,共3页
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带式输送机煤流量难以实时计量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电子秤、视频图像、雷达探测等几种常用煤流量测量方法,采用激光红外线扫描技术对矿井带式输送机煤流量进行实时检测,搭建了电气硬件组成方案与软件实现,其中有开关... 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带式输送机煤流量难以实时计量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电子秤、视频图像、雷达探测等几种常用煤流量测量方法,采用激光红外线扫描技术对矿井带式输送机煤流量进行实时检测,搭建了电气硬件组成方案与软件实现,其中有开关电源模块、红外激光扫描仪、煤量检测主控板、光纤CAN集线器等组成电气硬件。软件算法设计与实现采用主任务、配置任务、网络任务、计算任务等模块组成。通过在井下现场的试验,采用0.5°的分辨率进行高密度高速度扫描,通过软件对粉尘、雾气等对测量数据干扰的校正,保证了积分计算煤量横截面的准确性,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煤流量的实时检测,为实时调整带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煤流 煤量检测 激光 红外 智能调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矿井煤矸分拣装置研制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平 李新 +3 位作者 吕晨辉 赵安新 李学文 杨金桥 《煤矿机械》 2022年第12期211-213,共3页
针对煤炭生产过程中煤矸分拣靠人工分拣、机器分拣不够准确的问题,选用机器视觉智能AI识别及五联机械手,配合漏抓、错抓判别控制技术,采用两级目标检测网络,利用执行机构XYZ运动模拟人工抓取,研制了矿井煤矸分拣装置。通过在某煤矿206... 针对煤炭生产过程中煤矸分拣靠人工分拣、机器分拣不够准确的问题,选用机器视觉智能AI识别及五联机械手,配合漏抓、错抓判别控制技术,采用两级目标检测网络,利用执行机构XYZ运动模拟人工抓取,研制了矿井煤矸分拣装置。通过在某煤矿206带式输送机上增加该装置,实现了智能煤矸分选,识别率可达95%以上,比人工分拣的捡矸率至少提高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煤矸分拣 卷积神经网络 仿生机械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yd算法的双流机场滑行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侯冲 何秋钊 +1 位作者 宋金豆 吕晨辉 《舰船电子工程》 2023年第6期54-58,共5页
随着大型机场航班量不断扩大,机场的运行效率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航空器滑行时间减少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论文围绕机场航空器滑行路径优化这一目标展开研究,针对双流机场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机场场面... 随着大型机场航班量不断扩大,机场的运行效率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航空器滑行时间减少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机场整体运行效率。论文围绕机场航空器滑行路径优化这一目标展开研究,针对双流机场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对机场场面运行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进而利用Floyd算法针对滑行过程中的冲突进行最短滑行路径优化分析,最后基于SIMMOD仿真软件对Floyd算法计算的考虑冲突情况下的最短滑行路径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优化前的航班运行总时间为4164s,优化后的航班滑行时间为3788s,总的运行效率提高了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YD算法 滑行路径 冲突热点 SIMM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高原机场夜间运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衣超群 牟奇锋 吕晨辉 《舰船电子工程》 2022年第7期153-158,共6页
目前高高原机场运行时段过于集中,为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高强度航班保障作业,减少因人造成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考虑增设增加夜航运行时段以满足未来机场的安全与运行需求。论文根据高高原机场自身特点构建了高高原机场夜间运行安全评... 目前高高原机场运行时段过于集中,为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高强度航班保障作业,减少因人造成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考虑增设增加夜航运行时段以满足未来机场的安全与运行需求。论文根据高高原机场自身特点构建了高高原机场夜间运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专家的权重,利用AHP-熵权法得到每个指标的综合权重。然后使用相对差异函数来得到各因素在各安全等级的隶属度,得到某高高原机场夜间运行安全风险值,从“人、机、环、管”出发对影响运行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措施,这对提升高高原机场夜间运行安全能力具有现实意义,这为评估高高原机场夜间运行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高原机场 运行安全 相对差异函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ble-Like Large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the Misch Metal RSi Compound 被引量:1
9
作者 Ruo-Shui Liu Jun Liu +9 位作者 Li-Chen Wang Zheng-Rui Li Xiang Yu Yan Mi Qiao-Yan Dong Kai Li Dan-Li Li Chen-Hui Lv Li-Feng Liu Shu-Li H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8-91,共4页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the magnetocaloric effect(MCE)of the RSi(R=Ce,Pr,Nd)compounds made of Misch metal(MM)are investigated.Two transitions are found at 12K and 38K.Field variation generated large MCE and two peaks ...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the magnetocaloric effect(MCE)of the RSi(R=Ce,Pr,Nd)compounds made of Misch metal(MM)are investigated.Two transitions are found at 12K and 38K.Field variation generated large MCE and two peaks are found in the magnetic entropy change(△S)curves,which correspond to the two transition temperatures.The maximum values of the magnetic entropy changes(△S)are found to be-5.1 J/(kg·K)and-9.3 J/(kg·K)for the field ranges of 0-2 T and 0-5 T,respectively.The large AS as well as ultra-low price of MM make(MM)Si a competitive magnetic refrigerant candidate for low temperature in Eriksso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ROPY magnetic COMPETI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Magnetic Anisotropy on Magnetic Thermal Induction of Mn_(0.3)Zn_(0.3)Co_xFe_(2.4-x)O_4 Nanoparticles
10
作者 Chen-Hui Lv Li-Chen Wang +6 位作者 Zheng-Rui Li Xiang Yu Yan Mi Ruo-Shui Liu Kai Li Dan-Li Li Shu-Li H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74-77,共4页
Mn_(0.3)Zn_(0.3)Co_xFe_(2.4-x)O_4 seri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re prepared by the high-temperature organic solvent method, and Mn_(0.3)Zn_(0.3)Co_xFe_(2.4-x)O_4@SiO_2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are prepared by the reve... Mn_(0.3)Zn_(0.3)Co_xFe_(2.4-x)O_4 seri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re prepared by the high-temperature organic solvent method, and Mn_(0.3)Zn_(0.3)Co_xFe_(2.4-x)O_4@SiO_2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are prepared by the reverse microemulsion method. The as-prepared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constant of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with the cobalt content, and the magnetic thermal induction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The optimal magnetic thermal induction is obtained at x = 0.12 with a specific loss power of 2086 w/gmetal, which is a bright prospect in clinical magnetic hyperther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Y MAGNETIC IN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