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兰学者维克多新著《中国发展及其在变化世界中的未来展望》评介
1
作者 丁俊萍 吕惠东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26,共2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应对200...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成功遏制住了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对中国经济、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世界文明 维克多 评介 展望 学者 波兰 金融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学先师 真理卫士——李达在武汉大学的13年
2
作者 丁俊萍 吕惠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4,共5页
李达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13年时间里,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抵制和反思"教育革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达与毛泽东论争"大跃进"口号,并对"顶峰论&... 李达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13年时间里,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抵制和反思"教育革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达与毛泽东论争"大跃进"口号,并对"顶峰论"进行批判和抵制,彰显了一名学者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武汉大学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虚无主义的历史生成及其批判 被引量:3
3
作者 吕惠东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94-202,共9页
文化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集中表现。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发端于19世纪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无力感和自卑感;形成于在20世纪前半段中西文化交锋的数十年里,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本民族文化的摒弃和... 文化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集中表现。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发端于19世纪末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无力感和自卑感;形成于在20世纪前半段中西文化交锋的数十年里,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本民族文化的摒弃和对西方文明的高度认可与全面认同中;最新表现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人对西方文化价值的热情拥抱,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择性虚无和主流文化价值的消解消弭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抵制、批判文化虚无主义,要积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自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话语呈现的中国学术;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文化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虚无主义 历史生成 批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探索
4
作者 吕惠东 《毛泽东研究》 2019年第3期104-115,共12页
五四时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开始了从学识认知到学理研究的探索,并酝酿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系。这一学术体系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出路为研究旨归;将唯... 五四时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开始了从学识认知到学理研究的探索,并酝酿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系。这一学术体系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出路为研究旨归;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观根基;以阶级分析法和初步的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子学科系统,并有大致明确的学科边界。这一学术体系呈现出较为清晰的学理特点,虽有酝酿萌芽阶段的局限和不足,但无疑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早期书写,具有探索和拓荒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学理研究 学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任务与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中兴 吕惠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1,共9页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理论思维、学术思想、文化品格乃至民族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理论思维、学术思想、文化品格乃至民族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清晰地指出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任务和路径等问题。在发展方向上,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有机统一;在任务要求上,要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国家和政党治理话语的理论创新,阐释好中国道路和制度优势,促进中华文明传承传播,构建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及世界影响力,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实践路径上,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列重要论述体系完整、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方法科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以及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道路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