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六枝地区梁山组沉积环境与锂在黏土岩中的富集机制
1
作者 张佳慧 闫臻 +5 位作者 付勇 王登红 陈慧 向忠金 付长垒 薛传东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60-2278,共19页
黔西六枝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灰黑色碳质泥岩、泥质灰岩夹灰岩透镜体组合,其中产有萤石矿,且赋存有丰富的锂资源。本文在对六枝地区梁山组沉积环境调查基础上,对平桥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工作。... 黔西六枝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是一套形成于滨岸潮坪-潟湖环境的灰黑色碳质泥岩、泥质灰岩夹灰岩透镜体组合,其中产有萤石矿,且赋存有丰富的锂资源。本文在对六枝地区梁山组沉积环境调查基础上,对平桥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工作。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碳质泥岩中Li含量(395×10^(-6)~4063×10^(-6),平均2138×10^(-6))明显高出泥质灰岩(284×10^(-6)~1191×10^(-6),平均797×10^(-6))和灰岩(417×10^(-6)~1021×10^(-6),平均682×10^(-6))数倍;Li主要富集于潟湖相碳质泥岩中,其含量与Al_(2)O_(3)含量成正相关,而与CaO含量和烧失量构成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黏土矿物是Li的主要载体矿物;Ga含量、δU值、V/(V+Ni)比值、Sr/Cu比值与CIA值共同表明,早二叠世时期六枝地区为温湿气候环境,该时期的梁山组沉积水体处于海陆过渡部位的半咸水-淡水环境,具有氧化-弱还原状态。萤石矿体及相关的热液蚀变带中Li的含量总体远高于地壳平均值,且Li与W、Sn等热液流体相关元素的含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即随着远离萤石矿体顶板的距离增大而升高。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X)及元素相关性结果显示,绿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在萤石脉体周围富集程度更高,且绿泥石是主要的富Li黏土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次之。上述证据共同表明,六枝地区梁山组地层中Li的初始富集及富Li岩浆热液流体的补给是区内Li异常富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梁山组 富Li黏土岩 沉积环境 富集作用 黔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志留系滔河口组火山碎屑岩相序、组构特征及古火山作用环境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向忠金 闫全人 +4 位作者 闫臻 王宗起 王涛 张英利 覃小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1-328,共18页
志留系滔河口组是一套发育于北大巴山地区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在1:10000地质填图和大比例地质剖面实测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火山碎屑岩相序和组构分析,本文在滔河口组火山-地层中共识别和划分出22个岩相,5个相组合类型。区域... 志留系滔河口组是一套发育于北大巴山地区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在1:10000地质填图和大比例地质剖面实测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火山碎屑岩相序和组构分析,本文在滔河口组火山-地层中共识别和划分出22个岩相,5个相组合类型。区域岩相测量与对比揭示,滔河口组火山-沉积宏观序列自下而上由玄武岩相(一般下部为块状粗粒/细粒玄武岩相、上部为枕状玄武岩相)、凝灰角砾岩相、再沉积富辉石火山碎屑砾岩相、无结构或叠瓦状凝灰质粗砾岩相、凝灰质砂岩相、生物灰岩相或泥岩相构成。岩相组合横向变化显示滔河口组古火山活动西强东弱,火山活动类型为斯托柏林型(Strombolian-type eruption)喷发。相对地,研究区西部火山-沉积序列发育较为完整。滔河口组的地层序列与岩石组合与板内火山活动产物相似,本文认为北大巴山地区志留系滔河口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形成于洋岛或海山构造环境,是板内拉伸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相 火山碎屑岩 沉积序列 北大巴山 滔河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超基性、基性岩墙和碱质火山杂岩形成时代的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向忠金 闫全人 +1 位作者 宋博 王宗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6-916,共21页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地层广泛出露一套超基性、基性岩墙和碱质火山杂岩(包括碱性玄武岩和粗面岩),为研究北大巴山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利用锆石U-Pb定年和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它们的形成时代进行... 北大巴山早古生代地层广泛出露一套超基性、基性岩墙和碱质火山杂岩(包括碱性玄武岩和粗面岩),为研究北大巴山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利用锆石U-Pb定年和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它们的形成时代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它们的成因及构造意义。通过对岚皋县和镇坪县的两个辉绿岩墙开展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它们的年龄为399±1Ma和451±4 Ma,是研究区目前已报道的有关超基性、基性岩墙最年轻和最老的就位时代。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主量元素与区内其他基性岩墙位于同一演化趋势线上,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类似于OIB的特征,表明它们来自相同的地幔源区。因此,研究区内基性岩墙侵入事件最早开始于晚奥陶世中期(约450Ma),结束于早泥盆世晚期(约400 Ma),期间经历了多次岩浆侵入活动。对与碱性玄武岩共生的火山碎屑岩中金云母晶屑进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获得年龄446±3Ma,代表了火山喷发时间,表明碱性玄武质岩浆喷发活动与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大致同时发生。对粗面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虽未获得准确的岩浆结晶年龄,但较年轻锆石年龄(165±3Ma和229±2Ma)的存在,暗示其形成时代可能属于中生代。系统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中的超基性、基性岩墙和碱性玄武质火山杂岩为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最早开始于450Ma,经历了多期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450~400 Ma),结束于早泥盆世晚期(~400Ma)。而粗面岩与上述岩石不是同一期岩浆活动产物,研究区不存在双峰式火成岩组合,它们可能形成于中生代,属于南秦岭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为南秦岭、北大巴山中生代成矿作用提供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云母 锆石U-Pb定年 碱性玄武岩 基性岩墙 北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志留系滔河口组碱质斑状玄武岩的岩浆源区及形成环境——来自全岩和辉石斑晶地球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19
4
作者 向忠金 闫全人 +4 位作者 闫臻 王宗起 王涛 张英利 覃小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6-1132,共17页
北大巴山志留系滔河口组火山-沉积地层发育有粗粒玄武岩、细粒玄武岩、杏仁构造玄武岩和枕状玄武岩四种斑状玄武岩相。它们都属于碱性玄武岩,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Ti、贫S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Th、Rb、Ba)和LREE,轻重稀... 北大巴山志留系滔河口组火山-沉积地层发育有粗粒玄武岩、细粒玄武岩、杏仁构造玄武岩和枕状玄武岩四种斑状玄武岩相。它们都属于碱性玄武岩,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Ti、贫Si,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Th、Rb、Ba)和LREE,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稀土和微量元素标准化配分型式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类似的特征。斑晶主要属于单斜辉石族中的次透辉石-透辉石,具有与全岩相似的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形态,表明四种玄武岩相由同一岩浆源区形成。由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计算获得的初始岩浆深度大于67.65km,表明岩浆源区来自地幔。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39.93~67.65km、14.52~20.46km、4.62~9.24km三个深度范围发生了储积结晶,最后喷出到地表分别形成粗粒玄武岩、细粒和枕状玄武岩、杏仁构造玄武岩。粗粒玄武岩中富含金云母表明岩浆源区遭受了富不相容元素流体的交代作用。玄武岩全岩、单斜辉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火山-沉积序列共同表明,滔河口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斑晶 碱质斑状玄武岩 志留系滔河口组 北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新元古代龙潭河组的源区特征:来自碎屑组成和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6
5
作者 向忠金 闫全人 +2 位作者 夏磊 宋博 王宗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86-1899,共14页
沿扬子板块北缘大巴山弧形断裂出露的新元古代龙潭河组主体为一套富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原生火山碎屑岩组合。长期以来,它们以及上覆砂砾岩组合(木座组)(前人认为冰踱岩)统被解释为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陆内裂谷和被动陆缘沉积。龙潭... 沿扬子板块北缘大巴山弧形断裂出露的新元古代龙潭河组主体为一套富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原生火山碎屑岩组合。长期以来,它们以及上覆砂砾岩组合(木座组)(前人认为冰踱岩)统被解释为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陆内裂谷和被动陆缘沉积。龙潭河组岩石组合包括杂砂岩、含砾粗砂岩、砾岩、凝灰质粉砂岩夹(含砾)凝灰岩。砂岩碎屑组成研究表明,龙潭河组碎屑以火山岩岩屑和斜长石为主,少量石英,砾岩砾石主要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这些特征表明物源区主要出露中、基性火山岩和富火山碎屑沉积岩,少量长英质岩石,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本文对一套具有近源堆积特征的火山质砾岩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具有两组集中年龄群,峰值分别为~770Ma和~705Ma,表明源区存在至少两期岩浆活动。龙潭河组砾石、岩屑和锆石较差的磨圆度和分选性共同表明它们为一套近源沉积,碎屑组成表明物源区为~705Ma岛弧,形成于弧后环境。龙潭河组物源区岛弧构造背景的确定暗示南秦岭造山带北大巴山地区与俯冲相关的岛弧构造体制一直持续到~70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碎屑 安山岩 岛弧 新元古代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八布杨万铜矿床硫化物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向忠金 闫全人 +2 位作者 夏磊 夏文静 李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3-595,共13页
滇东南八布地区发育一套晚古生代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是认识古特提斯分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而其中以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杨万铜矿床,被视作区域找矿的突破点。目前,对这套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的构造属性及赋存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 滇东南八布地区发育一套晚古生代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是认识古特提斯分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而其中以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杨万铜矿床,被视作区域找矿的突破点。目前,对这套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的构造属性及赋存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联系还存在争议。通过对杨万铜矿床中黄铜矿和黄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Re-Os等时线年龄为269±3 Ma,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中二叠世,与火山岩(~270 Ma)大致同时;而初始187Os/188Os值为0.31±0.17,暗示成矿时存在热液流体与古海水的相互作用。区内玄武岩围岩和其它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八布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为一套N-MORB型蛇绿岩组合,代表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洋壳残片。杨万铜矿床应划归为与古特提斯分支洋裂解有关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其周边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定年 金属硫化物 蛇绿岩 杨万铜矿床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南缘富宁—那坡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组合形成环境 被引量:5
7
作者 向忠金 闫全人 +1 位作者 夏磊 夏文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南盘江盆地南缘发育大量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和巨厚三叠系,为研究沿中越边界一带是否发生洋盆俯冲消亡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岩浆-沉积证据。选取中越边界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富宁—那坡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岩及相关沉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 南盘江盆地南缘发育大量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和巨厚三叠系,为研究沿中越边界一带是否发生洋盆俯冲消亡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岩浆-沉积证据。选取中越边界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富宁—那坡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岩及相关沉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量,查明这套火山-沉积组合具有下部玄武安山岩,上覆碳酸盐岩质砾岩、含砾粗砂岩和钙质砂岩的沉积序列,与岛弧环境火山-沉积序列相似。玄武安山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47±1 Ma和246±3 Ma,与野外产于中三叠统碎屑岩之下的地质事实相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这套火山岩形成于早—中三叠世(247~242 M a)。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安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 b、T h和U)和轻稀土元素(LR EE),其具有明显的Nb、Ta和Ti负异常。火山-沉积序列和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宁—那坡地区早—中三叠世火山-沉积组合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弧环境。中越边界地区早—中三叠世弧火山岩与蛇绿混杂岩带的时空展布特征表明,该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发生了向北的俯冲消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安山岩 岛弧 三叠纪 南盘江盆地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大堡组奥陶纪洋岛玄武岩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涛 王宗起 +3 位作者 闫臻 闫全人 张英利 向忠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41-3250,共10页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构造带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构造带。大堡组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内,由灰色-深灰色的泥岩、粉砂岩和炭硅板岩,以及夹含炭硅质岩、灰岩和基性火山岩块体组成。在大堡组中出露的能干上和蚂蝗峡基性岩块夹于黑色的泥岩之中...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构造带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构造带。大堡组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内,由灰色-深灰色的泥岩、粉砂岩和炭硅板岩,以及夹含炭硅质岩、灰岩和基性火山岩块体组成。在大堡组中出露的能干上和蚂蝗峡基性岩块夹于黑色的泥岩之中,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SiO_2含量为41.53%~53.59%,富TiO_2为2.14%~3.58%,REE的总量为∑REE=282.3×10^(-6),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La/Yb)_N=8.34],略显Eu正异常(Eu~*=1.13~1.25),具有较高的Ti/Y(300~622)和Zr/Y(3.8~7.4)比值。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K相对富集,无明显的Nb和Ta异常,其Nb和Ta值为N-MORB标准值的10~20倍,为典型洋岛玄武岩(OIB)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ⅡU-Pb测年获得能干上和蚂蝗峡基性岩块体分别形成于446Ma和455Ma。这些资料进一步表明,奥陶纪时期南秦岭存在着古洋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奥陶纪 洋岛玄武岩 识别 构造意义 岩石地球化学 年代学 证据 southern QINLING tectonic significance QINLING oroge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GEOCHEMICAL analysis 构造带 high zircon SHRIMP south QINLING 轻稀土元素 岩块 基性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岩群中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性质和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4 位作者 闫臻 陈隽璐 向忠金 王涛 张宏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77-2194,共18页
在北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岩群内发育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一类与秦岭岩群中的大理岩紧密共生,呈规模较大的似层状或较小块体产于大理岩内,另一类则呈密集岩墙群型式侵入于秦岭岩群南段二云母石英片岩中。不同的产出状态表明两类斜... 在北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岩群内发育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一类与秦岭岩群中的大理岩紧密共生,呈规模较大的似层状或较小块体产于大理岩内,另一类则呈密集岩墙群型式侵入于秦岭岩群南段二云母石英片岩中。不同的产出状态表明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成因和时代存在显著差异,也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意义。地球化学上,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皆为玄武岩质的。侵入秦岭岩群二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揭示该类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晚奥陶世(449±11Ma),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源区,^(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石炭纪末期(301.3±6.4Ma)。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似层状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的形成环境与侵入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的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于洋岛(OIB)或海山环境。^(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于晚二叠世(258.1±5.7Ma)发生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不同性质、形成和变质时代、相似的变质作用等特点表明,秦岭岩群中的两类角闪岩分属不同性质的构造块体,秦岭岩群高级变地质地体可能是一个构造拼合地体。斜长角闪岩岩墙为晚奥陶世(449±11Ma)侵入秦岭岩群云英片岩中的基性岩墙群,是北秦岭晚加里东期后造山期热收缩而致的地壳伸展或岩圈拆离减薄的产物。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斜长角闪岩则可能是洋隆体的基性喷出岩+碳酸盐岩帽组合,是中二叠世(312~260Ma)期间构造移置而来的外来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岩群 斜长角闪岩 性质 时代 地质意义 two 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岩墙群 大理岩 SR-ND同位素 年代学研究 thermal contraction 显著差异 晚奥陶世 片岩 构造 地球化学 tectonic setting results 云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被引量:248
10
作者 王宗起 闫全人 +9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姜春发 高联达 李秋根 陈隽璐 张英利 刘平 谢春林 向忠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27-1546,共20页
根据近年来的地层、沉积、岩浆-火山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结合前人的成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将秦岭造山带分为13个主要构造单元:①华北南缘陆坡带,包括第一层序的青白口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寒武系... 根据近年来的地层、沉积、岩浆-火山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结合前人的成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将秦岭造山带分为13个主要构造单元:①华北南缘陆坡带,包括第一层序的青白口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寒武系,与之对应的豫西栾川群;第二层序的奥陶纪陶湾群;②北秦岭弧后杂岩带,以宽坪群和部分二郎坪群中的基性火山岩与碳酸盐岩的构造块体与变质的古生代深海碎屑岩混杂为特征;③秦岭岛弧杂岩带,由丹凤群不同的古洋隆块体、富水幔源岛弧基性岩浆杂岩、云架山群、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的岛弧钙碱性岩浆岩和火山岩及深海沉积物及秦岭群弧基底杂岩等构成,时间跨度为奥陶纪-石炭纪;④秦岭弧前盆地系,泥盆系及其它晚古生代地层是其主要充填物,同沉积断裂控制了一系列的次级盆地;⑤秦岭增生混杂带,由泥、砂岩组成的基质和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灰岩、硅质岩等岩块构成,最终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⑥南秦岭岛弧杂岩带,碧口群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岩浆岩组成,称碧口弧;由三花石群的中基性火山岩以及西乡群的中酸性火山岩共同构成,称西乡弧;由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基性熔岩和中酸性火山岩组成,称安康弧;⑦南秦岭弧前盆地系,碧口弧前盆地充填物是以碎屑岩为主的横丹群和关家沟群;西乡弧前沉积主要由三花岩群包括王家坝组砂岩以及由泥岩、砂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变质而成的片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组成。安康弧前盆地具有明显的深海扇沉积特征梅子垭群和大贵坪组;⑧南秦岭弧后盆地系,包括后龙门山的茂县群和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大巴山的洞河群和部分耀岭河群的火山岩;⑨南秦岭弧后陆坡带,只保留大巴山弧后陆缘,是高川—毛坝以南的下古生界;⑩南秦岭前陆褶冲带,包括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和大巴山前陆褶冲带。三带形成于印支—燕山期,但构造线不同,且在出现的时间上,由西到东由早到晚;11○三叠纪残余海盆;○12中-新生代走滑拉分和断陷盆地;1○3基底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蛇绿岩块—铁镁质岩块的SHRIMP年代及其意义 被引量:91
11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3 位作者 闫臻 向忠金 陈隽璐 王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5-764,共10页
本文对秦岭勉略(勉县—略阳)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的铁镁质岩块或蛇绿岩块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铁镁质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41±16-812±11Ma,蛇绿混杂岩中的辉... 本文对秦岭勉略(勉县—略阳)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的铁镁质岩块或蛇绿岩块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铁镁质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41±16-812±11Ma,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和辉绿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27±14-808±10Ma。从西向东,勉略构造混杂带不同地段蛇绿岩块或铁镁质岩块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同,表明勉略混杂岩带中的蛇绿岩块所代表的是新元古代古洋壳残片。中部三岔子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923Ma±13)大于其他铁镁质岩块和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年龄 新元古代大洋 勉略构造混杂带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白水江群变基性火山岩块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涛 王宗起 +4 位作者 闫全人 闫臻 覃小锋 张英利 向忠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5-656,共12页
在南秦岭白水江群大堡组中出露的变基性火山岩块体,高精度锆石SHRIMPⅡU-Pb定年测得年龄值为778Ma、771Ma和667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含量的TiO_2和P_2O_5,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轻稀土富集、无δEu异常,富集... 在南秦岭白水江群大堡组中出露的变基性火山岩块体,高精度锆石SHRIMPⅡU-Pb定年测得年龄值为778Ma、771Ma和667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含量的TiO_2和P_2O_5,属于亚碱性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轻稀土富集、无δ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无明显的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异常,以及具有较低的正ε_(Nd)(t)(1.13~4.61)值,其特征与来自于富集地幔源区的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结合在白水江群中发现的早古生代洋岛型玄武岩,揭示了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南秦岭地区存在着古洋盆。因此,综合在白水江群基质和不同岩块中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勉-略混杂带中的资料,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最终形成于晚古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岛玄武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增生混杂带 白水江群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7
13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陈隽璐 向忠金 张宗清 姜春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75-1492,共18页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ε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宽坪群 铁镁质岩块/片 被动陆缘裂谷 晚新元古代大陆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北陆块南缘大洋扩张到北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的转换时限 被引量:44
14
作者 闫全人 王宗起 +5 位作者 闫臻 王涛 张宏远 向忠金 姜春发 高联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65-1583,共19页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 本文以北秦岭造山带华北陆块南缘被动陆缘火山裂谷(大洋?)盆地、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蛇绿杂岩等构造相带为研究重点,综合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实测数据,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北秦岭造山带被动陆缘大洋扩张向俯冲增生造山转换的时限。研究显示:华北陆块南缘由晚新元古代大洋扩张作用转化为板块俯冲作用的转换时限为早奥陶世,约472Ma左右。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至少存在两期板块俯冲增生造山作用,时代上向南变新,空间上向南向洋内迁移。两次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分别构筑了北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岛弧-弧后盆地和晚古生代岛弧-俯冲杂岩两条构造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晚新元古代火山裂谷与大洋扩张 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 转换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8
15
作者 王宗起 闫臻 +9 位作者 王涛 高联达 闫全人 陈隽璐 李秋根 姜春发 刘平 张英利 谢春林 向忠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1-570,共10页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疑难地层 微古生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巴山与志留纪火山作用相关的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16
16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3 位作者 张英利 向忠金 闫全人 王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40,共10页
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礁是造山带内最为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可以形成于多种构造环境。研究这些岩石组合的结构组成及生物赋存状态可为古地理恢复及造山带演化提供依据。分布于北大巴山地区与富TiO2碱性火山岩紧密相关的碳酸盐岩组合... 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礁是造山带内最为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可以形成于多种构造环境。研究这些岩石组合的结构组成及生物赋存状态可为古地理恢复及造山带演化提供依据。分布于北大巴山地区与富TiO2碱性火山岩紧密相关的碳酸盐岩组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被动陆缘台地相组合。该套碳酸盐岩组合主要由生物礁、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泥质灰岩、角砾灰岩共同构成。砂屑灰岩及生物灰岩中常伴随有薄层凝灰岩夹层;同时这些碳酸盐岩中富含不同比例的火山碎屑成分,发育粒序层理、平行层理、波纹斜层理和滑塌构造。生物碎屑灰岩通常与凝灰质砂岩、泥岩构成韵律层,火山质碎屑在类岩石中主要表现为粒径0.5~3 mm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玄武岩和凝灰岩碎屑,具有近源沉积特征;生物礁中通常出现1~2.5 cm棱角状—次棱角状玄武岩碎屑,且在生物礁之间的砂岩夹层中含有丰富的0.5~1 mm的次圆状玄武岩碎屑;砂屑灰岩中含有棱角状—次棱角状玄武岩和辉石两类碎屑,其中辉石碎屑粒径通常为1~2 mm,同时该类岩石中还含有丰富的黄铁矿,这些黄铁矿通常因其粒径变化而发育粒序结构特征。角砾状灰岩可分别由砂屑灰岩、生物礁及生物碎屑灰岩构成,也可由三者共同构成,玄武岩碎屑仅出现于角砾状生物礁灰岩中。这些碳酸盐岩中的生物化石具有曾经历过明显的搬运改造特征,其中生物碎屑灰岩和砂屑灰岩中的化石碎屑以次圆状为主,生物礁中的生物化石平行于砂岩夹层分布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压扁和挤压变形,岩石中普遍发育滑塌沉积构造。这些特征共同表明,该套碳酸盐岩与下伏的碱性玄武岩形成密切相关,二者共同构成了与现代大洋中典型洋岛/海山相一致的结构特征,且这些碳酸盐岩多沿着下伏玄武岩的周边沉积,具有深水—斜坡环境的沉积组合,同时因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化石经历了一定距离搬运作用而发生再沉积,进一步表明这些生物发育时代可能要略微早于该套火山—沉积组合的形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生物碎屑灰岩 火山-沉积作用 洋岛/海山 志留系 北大巴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阳色河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涛 王宗起 +3 位作者 闫臻 闫全人 张英利 向忠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57-1666,共10页
山阳色河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泥盆纪地层中,并与泥盆纪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其SiO2含量介于71%~77%之间、高碱(K2O+Na2O=7.43%~8.50%),低CaO(0.25%~2.81%),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的平均值为<... 山阳色河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泥盆纪地层中,并与泥盆纪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其SiO2含量介于71%~77%之间、高碱(K2O+Na2O=7.43%~8.50%),低CaO(0.25%~2.81%),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的平均值为<1.05,属弱过铝质岩石;较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La/Yb)N=4.23],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511),富集Rb、Th、K、La和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Sr、P和Ti元素为特征,属后碰撞花岗岩类。在泥盆纪地层中的花岗岩砾石的岩石地球化学与色河二长花岗岩具有形似性质,高精度的锆石SHRIMPⅡU-Pb定年获得花岗岩与花岗岩砾石形成时代相一致,分别为709±5Ma和700±11Ma。山阳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标志着新元古代在东秦岭地区表现为造山后伸展拉张阶段,从而为东秦岭造山带从元古代到古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色河花岗岩和砾石 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SHRIMP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部凭祥中三叠世沉积盆地构造环境——来自岩相学和碎屑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博 闫全人 +2 位作者 向忠金 陈辉明 李继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32-2050,共19页
岩相学特征表明,广西凭祥盆地砾岩可分为颗粒支撑和基质支撑2种,砾石成分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其次为砂岩和泥岩。盆地砂岩主要由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亚岩屑(杂)砂岩和岩屑(杂)砂岩组成,物源区为碰撞造山带或再旋回造... 岩相学特征表明,广西凭祥盆地砾岩可分为颗粒支撑和基质支撑2种,砾石成分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其次为砂岩和泥岩。盆地砂岩主要由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亚岩屑(杂)砂岩和岩屑(杂)砂岩组成,物源区为碰撞造山带或再旋回造山带。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凭祥中三叠世盆地中的砂岩和泥岩样品SiO2含量为61.71%-74.85%,接近于上地壳的平均值。具有高的K2O/Na2O值(6.50-0.51)和高的TFe2O3+MgO含量(7.29%-10.31%),TFe2O3/K2O值为2.05%-5.54%,矿物稳定性较差。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和明显的Eu、Ce负异常特征,类似于上地壳和典型的太古宙页岩,具有海相沉积的特征。砂岩风化蚀变指数CIA高(71-88),Th/U值为3.68-9.53,表明砂岩和泥岩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砂岩物源区判别图表明,凭祥盆地物源与酸性岛弧具明显的亲缘性,增生楔和活动陆缘是主要的物源区。这些特征综合表明,凭祥盆地是一个伴随古特提斯分支洋盆闭合、经强烈构造改造的残余弧前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构造属性 残余弧前盆地 中三叠世 广西凭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体中部晚三叠世安山质增生弧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9
作者 夏磊 闫全人 +3 位作者 向忠金 江文 宋博 陈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9-604,共26页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 本文研究揭示,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简称松潘-甘孜地体)中部三叠系复理杂岩中的安山岩块是增生弧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不均一均匀的岩石组构、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组成。特别是这些安山岩显示了与松潘-甘孜三叠系海相浊积岩具有高度的Sr-Nd同位素亲缘性,沿亏损地幔和三叠系海相浊积岩混熔曲线分布,且主要分布于三叠系海相浊积岩端元区。这表明该增生弧安山质岩浆主要由增生楔中的海相浊积岩基质部分熔融形成,并受到了增生楔中大洋岩石圈残片等超镁铁/铁镁质组分的不同程度混染。安山岩时代(226.8±1.9Ma^213.7±0.9Ma)以及同时期广泛的S型花岗岩侵入活动(228±2Ma^204±7Ma)揭示增生弧形成于晚三叠世Norian期。前人工作表明,位于松潘-甘孜地体东北隅的诺尔盖-松潘盆地是一个周缘前陆盆地。因此,松潘-甘孜地体并非单一构造成因的地质体,至少由二叠纪-三叠纪演化的古特提斯大洋和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列期周缘前陆盆地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松潘-甘孜地体的主体部分,由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时期快速收缩形成的增生楔杂岩组成,其上发育增生弧,局部残存古特提斯大洋盆地及被构造移置的洋壳残片;后者为西秦岭弧(248~234Ma)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斑状安山岩 增生楔杂岩 增生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凭祥中三叠世盆地沉积特征与构造属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宋博 闫全人 +3 位作者 向忠金 陈辉明 马铁球 杨广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3-473,共21页
凭祥中三叠世盆地位于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碰撞拼合的缝合带内,记录了沿华南地块南缘展布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俯冲闭合、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碰撞拼合的过程。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详细测量了凭祥盆地沉积相序及其组合变化,分析... 凭祥中三叠世盆地位于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碰撞拼合的缝合带内,记录了沿华南地块南缘展布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俯冲闭合、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碰撞拼合的过程。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详细测量了凭祥盆地沉积相序及其组合变化,分析了不同相序的沉积环境及其物源,并探讨了盆地构造属性。结果表明,凭祥盆地主要充填有深水盆地相、浊积扇相和三角洲相等不同环境的沉积物。中三叠世期间盆地呈现为一系列因碰撞拼合作用形成的构造高地间夹深谷的岩相古地理面貌。深水盆地相以发育大套深灰色泥页岩和裹夹碎屑流沉积为特征,碎屑流沉积发育于构造高地陡坡一侧。浊积扇相以发育槽模、正粒序、爬升波纹层理、包卷层理、双向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平行层理为特征。三角洲相以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潮沟、厚层透镜状砂体和砖红色泥岩为特征,类似发育于俯冲汇聚环境下的牙买加型扇三角洲,可能发育于构造高地缓坡一侧。沉积作用分析表明,主要存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作用,并识别出底流作用。古水流分析表明存在向南和向北两个方向的物质搬运。岩相学特征表明盆地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物源为再旋回造山带或碰撞造山带。本文研究结果认为:凭祥盆地是一个伴随古特提斯分支洋盆俯冲闭合而被强烈改造的残余弧前盆地,时空上与之相配套是北泗组岛弧型流纹斑岩。该弧盆系统可能于晚二叠世末开始发育,中三叠世末结束沉积充填,暗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最终于中三叠世碰撞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凭祥盆地 沉积相序 残余弧前盆地 古特提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