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划破草皮技术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樊博 林丽 +4 位作者 郭小伟 钱大文 兰玉婷 司梦可 李本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5,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指标,分析划破草皮(C_(1))、划破草皮+补播(C_(2))、划破草皮+施肥(C_(3))、划破草皮+补播+施肥(C_(4))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结果】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下土壤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9%、4.80%、3.58%和4.05%,对土壤碳、氮、磷和钾含量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方式、土壤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处理方式对植物群落及实生苗数量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P<0.01),其中,C_(2)处理植物群落密度比对照增加了68.77株/m^(2)(P<0.05);双子叶植物数量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37。基于不同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紧实度)、全量养分(全氮、全碳)和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含量的标准化多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单一划破草皮处理(C_(1))在短期内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综合改善能力较弱,而在划破草皮之上辅以补播或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限制性养分的活化效果更优。【结论】采用划破草皮配合外源种库和外源养分添加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退化小嵩草草甸生产能力和土壤限制性养分含量,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划破草皮 高寒小嵩草草甸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形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司梦可 曹建生 阳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87-1595,共9页
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 地表水文过程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的关键环节,微地形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微地形变化对地表径流、降雨-入渗、蒸散发及土壤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效应以及在SPAC系统中的反馈作用,旨在通过总结前人在微地形变化影响地表水文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明晰微地形变化对降雨、径流、入渗以及蒸散发等过程的影响效应。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对微地形种类划分不系统化、尺度界定不清楚以及对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间的耦合机制缺乏深入剖析等问题,本文指出应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和微地形营造方式对微地形种类进行统一划分,结合微地形测量工具及遥感技术对微地形尺度进行准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将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短期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揭示微地形变化与地表水文过程的耦合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量化微地形改良措施在区域降水再分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径流 入渗 蒸散发 水分运移 地表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司梦可 曹建生 +1 位作者 阳辉 朱春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66-1777,共12页
为了解太行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选取太行山区4种典型植被--小麦/玉米(农作物)、黄背草(草本)、荆条(灌木)和核桃(乔木),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了4种植被2018年和2019年生长季(4-10月)的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和蒸散发要素... 为了解太行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选取太行山区4种典型植被--小麦/玉米(农作物)、黄背草(草本)、荆条(灌木)和核桃(乔木),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了4种植被2018年和2019年生长季(4-10月)的土壤水分、深层渗漏和蒸散发要素,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小麦/玉米、黄背草、荆条和核桃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0.30 cm^3×cm^-3、0.35 cm^3×cm^-3、0.32 cm^3×cm^-3和0.36 cm^3×cm^-3,而2019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0.28 cm^3×cm^-3、0.26 cm^3×cm^-3、0.23 cm^3×cm^-3和0.31 cm^3×cm^-3,相比于2017年生长季末(11月)土壤含水量,2018年小麦/玉米、黄背草、荆条和核桃地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分别为0.05 cm^3×cm^-3、0.04 cm^3×cm^-3、0.09 cm^3×cm^-3和0.05 cm^3×cm^-3,2019年下降幅度分别为0.07 cm^3×cm^-3、0.13 cm^3×cm^-3、0.18 cm^3×cm^-3和0.10 cm^3×cm^-3,荆条地土壤水分的下降幅度最大,小麦/玉米地下降幅度最小。在垂直方向上,4种植被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但对土壤水分的获取深度有所差异。土壤水分获取深度小麦/玉米主要为45~100 cm,黄背草和核桃主要为100~150 cm,荆条主要为150~180 cm。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根系分布的差异,小麦/玉米和黄背草为禾本科植物,根系分布在浅层土壤,虽然核桃为乔木,但其为浅根植物,而荆条在主根周围分布有丰富的侧根,且主根延伸到土层深部,能够获取深层土壤水分。这表明荆条是该地区主要耗水物种,在太行山区绿化植被的选取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修复中,应尽量减少荆条的覆盖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蒸渗仪测量 土壤水分 根系分布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