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山陈村水库上游河源溪流的鱼类群落及其纵向梯度格局 被引量:21
1
作者 储玲 王文剑 +3 位作者 闫莉莉 严云志 朱仁 司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0-910,共11页
确定鱼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是合理保护、恢复和管理鱼类多样性的基础。基于2011年5月和10月自黄山陈村水库上游3条河源溪流共39个样点的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溪流间鱼类群落及其纵向梯度格局的异同,着重探讨了人类活... 确定鱼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是合理保护、恢复和管理鱼类多样性的基础。基于2011年5月和10月自黄山陈村水库上游3条河源溪流共39个样点的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溪流间鱼类群落及其纵向梯度格局的异同,着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群落纵向梯度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同人为干扰较轻的舒溪相比,人为干扰严重的浦溪和麻溪中水宽、底质和植被覆盖率等局域栖息地条件显著变化,这造成了后者的鱼类多样性显著下降及物种组成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敏感性的地方物种(如宽鳍鱲、光唇鱼、原缨口鳅等)数量减少、耐受性的广布物种(如泥鳅、麦穗鱼、高体鰟鲏等)数量增多。舒溪的鱼类物种数及其组成均与海拔显著相关,但这种"海拔-鱼类群落"关系在麻溪和浦溪中削弱甚至消失。底质、植被覆盖率对舒溪鱼类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但对浦溪和麻溪鱼类群落却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子流域空间尺度上,诸如城镇化发展、土地利用、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可通过对局域栖息地条件的影响,导致溪流鱼类多样性下降及其物种组成的变化,破坏鱼类群落的纵向梯度格局,并改变栖息地与鱼类群落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流鱼类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纵向梯度格局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斑块尺度的青弋江河源溪流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6
2
作者 朱仁 司春 +3 位作者 储玲 芮明 吴添天 严云志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6-694,共9页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 确定鱼类的栖息地利用格局是研究物种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溪流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尚存在争议。基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青弋江河源溪流的逐月调查数据,初步研究了鱼类群落的栖息地斑块利用格局,着重在栖息地斑块尺度上解析了鱼类群落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显示,深潭和急滩2类斑块间的底质、流速、水深、溶氧栖息地因子显著差异,且深潭斑块的环境稳定性高于急滩。研究共采集鱼类15种,其中鲤科鱼类8种,占采集物种数50%以上。基于鱼类物种存在与否的不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物种组成的斑块间和月份间变化均不具显著性。但是,基于鱼类物种多度的连续变量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有显著的斑块间变化和时间动态;就斑块间变化而言,原缨口鳅(Vanmanenia stenosoma)在急滩斑块中的多度更高,而宽鳍(Zacco platypus)、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和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等其他关键物种则在深潭中具有更高多度。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显著高于急滩,但2类斑块间的个体数无显著差异。深潭斑块的鱼类物种数较稳定,而个体数月变化显著,可能与鱼类繁殖和群体补充以及越冬死亡等有关;急滩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月变化均显著,除了与鱼类群体补充和越冬死亡有关以外,还可能受越冬时栖息地斑块选择变化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在栖息地斑块空间尺度上,由于研究区域内大多数物种在栖息地斑块选择上无明显的特化性,深潭和急滩斑块间鱼类的物种组成分布不符合前人所报道的"生境-共位群"格局,但区域内常见种多度的变化可引起鱼类群落结构的斑块间差异和季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溪流 栖息地斑块 鱼类群落 时空格局 生境-共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鱥的年龄、生长和繁殖(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储玲 叶娟 +3 位作者 司春 王文剑 严云志 陈毅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7,共9页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鱥(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尖头鱥雌、雄鱼性比为0.77︰1,与1︰1差异显著。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鱥(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尖头鱥雌、雄鱼性比为0.77︰1,与1︰1差异显著。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寿命分别为3龄和2龄,均以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1龄时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至2龄或3龄逐渐变缓。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对应体长分别为93.0 mm和76.9 mm。尖头鱥繁殖时间为4—7月;绝对繁殖力较低(174—2151卵粒),且在2、3年龄组间显著差异,但相对繁殖力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尖头鱥的上述生活史特征,可能体现了对局域环境条件(如营养贫乏、环境动荡及水文周期等)的生态适应性。尖头鱥在我国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呈零星分布,种群数量小,加之繁殖投入低下,因此该物种在面临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时极易濒危和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生长 繁殖 尖头鱥 九龙峰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