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大明山刨花润楠种群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宏光 杨柳 +3 位作者 温远光 李晓琼 叶铎 周晓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147-151,共5页
为了解刨花润楠在自然分布状态下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提供理论参考,在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设置3.2 hm2固定大样地,通过野外监测调查,运用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法,对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刨花润楠... 为了解刨花润楠在自然分布状态下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提供理论参考,在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设置3.2 hm2固定大样地,通过野外监测调查,运用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法,对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刨花润楠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种群的各级分布结构整体上呈"L"型,种群中Ⅰ级幼树和Ⅱ级小树的个体数分别占47.75%和39.45%,92.4%的个体高度在10 m以下;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接近于Ⅱ型,表明种群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表现出相近一致的死亡消失率;种群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型,并具有从早期生长阶段的聚集分布逐渐转变成后期生长阶段均匀分布的动态特征。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刨花润楠种群结构相对完整,属于增长种群,在自然潜在干扰影响中目前仍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刨花润楠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大明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紫茎群落树种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5
2
作者 董瑞瑞 唐战胜 +4 位作者 陈建华 叶铎 陈声文 芦伟 郑振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127-129,153,共4页
为了给珍稀濒危植物紫茎(Stewartia sinensis)的科学保育提供依据,通过方差比率法、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紫茎群落内66个树种进行了种间关联与相关性分析。3种检验的结果表现出一致性,正负... 为了给珍稀濒危植物紫茎(Stewartia sinensis)的科学保育提供依据,通过方差比率法、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对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紫茎群落内66个树种进行了种间关联与相关性分析。3种检验的结果表现出一致性,正负关联比均大于1,说明各树种联系紧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而紫茎与大部分树种无相关关系,说明紫茎在群落中可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与紫茎呈负相关关系的树种主要是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檫木(Sassafras tzumu)和山鸡椒(Litsea cubeba)等9个树种,可能与紫茎存在着较强的种间竞争,建议后期采取适当择伐的抚育方式为紫茎缓和种间竞争,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 树种组成 种间关系 常绿阔叶林 古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韦原莲 叶铎 +1 位作者 温远光 门媛媛 《林业科技开发》 2006年第6期23-26,共4页
十万大山属北热带山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已遭到外来种植物入侵。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证文献资料,初步确定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有23种,隶属于12科21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6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26.1%;其次为苋科,3种... 十万大山属北热带山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目前已遭到外来种植物入侵。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证文献资料,初步确定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有23种,隶属于12科21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6种,占入侵植物总数的26.1%;其次为苋科,3种,占入侵植物的13.0%。从来源看,23种入侵植物中,有21种来自热带美洲,占入侵植物种的91.3%。23种入侵植物均为r-选择对策种,其中有草本20种,占入侵植物种类总数的87.0%。23种入侵植物几乎全部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最后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也作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传入途径 生长型 生活史对策 十万大山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监测样地的浙江红山茶种群结构与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钱海源 余建平 +4 位作者 范清平 宋小友 陈声文 陈建华 叶铎 《浙江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46-51,共6页
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具有重要的观赏、油用、药用、生态等价值,野外种群大多处于退化状态,但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分布有成片的浙江红山茶野生种群。文章基于该保护区内24 hm2大型样地,研究分析... 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具有重要的观赏、油用、药用、生态等价值,野外种群大多处于退化状态,但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分布有成片的浙江红山茶野生种群。文章基于该保护区内24 hm2大型样地,研究分析了样地内浙江红山茶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生存曲线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7 565株胸径≥1 cm的浙江红山茶个体,其中,Ⅰ级幼树个体(3 912株)占总个体数量的51.7%;种群径级结构总体呈倒"J"型;生命期望值总体上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减小;种群的生存曲线呈Deevey Ⅲ型,说明该种群采取大量繁殖后代的生存策略;样地内浙江红山茶集中分布在海拔550 m以上的常绿阔叶林下,以及海拔550 m以下的沟谷生境中,且各径级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逐渐稀疏的趋势。上述结果说明,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存有大面积连续且集中分布的野生浙江红山茶种群,该种群具有较稳定的种群结构和分布规律,种群更新处于良好状态。这表明当地的保护区设置有助于浙江红山茶野外种群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红山茶 种群结构 分布特征 径级 古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混菌堆腐方法及其产物对泥炭的替代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可 邵烨瑶 +9 位作者 张培云 杜妍纯 徐强龙 王燕燕 阮文斌 徐思捷 葛杰克 叶铎 刘鹏 邢承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80-1689,共10页
为探究接种混合菌株对园林废弃物堆腐的影响,及其产物对植物栽培基质中泥炭的替代效果,选取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作为供试菌株开展试验。首先,进行两种菌的共生兼容性测试和混... 为探究接种混合菌株对园林废弃物堆腐的影响,及其产物对植物栽培基质中泥炭的替代效果,选取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作为供试菌株开展试验。首先,进行两种菌的共生兼容性测试和混菌接种时序优化;然后,针对堆腐中的含水率、接菌量、菌种比例,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堆腐,测定堆体温度,以及营养成分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最后,将堆腐产物与泥炭按不同比例混合,用于绿萝栽培,培养30 d后,测定其对植株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先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3 d后再接种康氏木霉能提升纤维素降解率和木质素降解率。经过优化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含水率60%,接菌量15%,康氏木霉与黄孢原毛平革菌的菌种比例1.1∶2。在此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和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28.37%、31.56%。堆腐过程中,添加混菌的试验组较不加菌的对照先完成堆腐,且其堆体中的总腐殖酸、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更高,种子发芽指数也更早达到标准要求。与其他处理相比,将泥炭、蛭石与加菌堆腐产物以5∶3∶2的比例混合的基质,更适于种植绿萝,植物的株高、根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更高。综上,向园林废弃物中添加康氏木霉和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发酵,可以更快地实现腐熟,提高堆腐效率和产物质量。将泥炭、蛭石、加菌堆腐产物以5∶3∶2的比例混合,可用于绿萝栽培,并减少泥炭消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堆腐 黄孢原毛平革菌 康氏木霉 栽培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