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构件应变能的平面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规律研究
1
作者 包宇 徐必胜 +2 位作者 王贞 吴斌 叶泽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连续倒塌属于结构系统的非线性动力行为,为研究平面RC框架结构在重要构件失效后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构件应变能的结构重要构件评价方法,以一栋四跨八层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为目标验证该方法的... 连续倒塌属于结构系统的非线性动力行为,为研究平面RC框架结构在重要构件失效后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构件应变能的结构重要构件评价方法,以一栋四跨八层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为目标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发现该方法评价结构重要构件有效性高。在此基础上,按照规范设计8个不同框架梁跨度或总楼层数的典型规则RC框架,首先基于上述方法评价结构重要构件,制定结构不利拆除构件方案;然后采用非线性动力拆除构件法,分析框架梁跨度和总楼层数对平面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的影响;最后拟合平面RC框架结构底层拆柱比例与倒塌程度近似函数曲线。结果表明:底层中柱拆除后,结构主要由底层框架梁承担竖向荷载,其余各层框架梁协同受力;总楼层数减少和跨度减少均能提高结构的冗余承载力,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起到积极作用;框架梁跨度对结构倒塌程度影响较大,总楼层数对结构倒塌程度影响有限,平面RC框架结构底层拆柱比例与倒塌程度近似可用logistic函数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RC框架结构 构件应变能 非线性动力拆除构件法 连续倒塌 倒塌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快速再锁定特性的亚采样锁相环设计
2
作者 赵毅强 叶泽宇 +3 位作者 叶茂 宋毅恒 段文浩 李尧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1-720,共10页
相较于传统的电荷泵锁相环,亚采样锁相环以其优良的带内噪声抑制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关注和研究.但传统的亚采样锁相环由于其辅助锁频环路中三态鉴频鉴相器较长的固定死区,一旦受到干扰失锁后,需要较长的再锁定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 相较于传统的电荷泵锁相环,亚采样锁相环以其优良的带内噪声抑制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关注和研究.但传统的亚采样锁相环由于其辅助锁频环路中三态鉴频鉴相器较长的固定死区,一旦受到干扰失锁后,需要较长的再锁定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传统的亚采样锁相环设计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噪声、短死区的整数分频亚采样锁相环电路架构,其包含了核心亚采样环路、辅助锁频环路.在辅助锁频环路把输出信号频率锁定至预设频率附近后,环路切换至亚采样环路.亚采样环路通过亚采样鉴相器实现低频参考时钟对高频输出时钟的采样,并将参考时钟和输出时钟之间的相位差转化为输出电压差;该输出电压差控制亚采样电荷泵对环路滤波器充放电,调节输出时钟频率和相位.双环路之间的切换通过辅助锁频环路中的短死区鉴相器实现,这使锁相环既避免了长死区导致的长再锁定时间,也避免了分频器额外的带内噪声放大作用,在兼顾亚采样锁相环良好的带内噪声抑制性能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电路的鲁棒性.本文基于180 nm 1P6M CMOS工艺,完成了800 MHz输出频率的整数分频亚采样锁相环的电路设计、版图绘制和后仿真验证.核心电路版图面积为0.114mm2,功耗为10.8 mW.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亚采样锁相环相较于传统结构将再锁定时间降至1.18μs,同时带内相位噪声为-117dBc/Hz@200kHz,参考杂散为57.8 d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采样锁相环 短死区 再锁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初始岩浆流体出溶——来自似伟晶岩壳的记录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智宇 侯增谦 +3 位作者 彭花明 朱晓强 潘小菲 叶泽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7-500,共14页
江西大湖塘地区是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矿集区内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白钨矿体主要呈细脉浸染状缓倾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位于区内一矿带的成矿母岩顶部发育完好的似伟晶岩壳,壳层的组构特征明显,由母岩向含矿围岩... 江西大湖塘地区是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矿集区内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白钨矿体主要呈细脉浸染状缓倾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位于区内一矿带的成矿母岩顶部发育完好的似伟晶岩壳,壳层的组构特征明显,由母岩向含矿围岩,依次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长英质细晶岩→石英长石似伟晶岩→长石石英似伟晶岩→含白钨矿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壳内石英的阴极发光岩相学研究显示,石英巨晶、斑晶、基质和石英脉大多经历了早阶段主晶石英,中阶段扩散交代石英和晚阶段渗滤充填石英3个生长阶段。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早阶段石英的生长是一个流体加速沉淀的过程,中阶段和晚阶段流体对主晶石英均有叠加改造,其微量元素呈降低趋势。各类石英均表现为富碱金属元素、中高温(≥483℃)、低Li/Al(0.01~0.50,大多小于0.24)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来源,石英的生长具有岩浆—热液过渡性质。综合研究表明,大湖塘一矿带似伟晶岩壳是初始含矿岩浆流体出溶的产物,其形成过程中动态的物理化学条件促进了成矿元素W由母岩向围岩搬运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伟晶岩壳 初始岩浆流体出溶 石英生长 微量元素 大湖塘钨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大湖塘北段石门寺钨铜钼矿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叶泽宇 张智宇 +1 位作者 潘小菲 彭花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7-468,共12页
江南造山带中段的赣北大湖塘矿集区是我国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并伴生大型铜矿。本文对该区北段石门寺矿区燕山期不同岩石单元的W、Cu、Mo矿化特征与成矿年龄进行了系统研究。白钨矿多呈细脉浸染状产于似斑状花岗岩及其与围... 江南造山带中段的赣北大湖塘矿集区是我国近年查明的世界级超大型钨矿产地,并伴生大型铜矿。本文对该区北段石门寺矿区燕山期不同岩石单元的W、Cu、Mo矿化特征与成矿年龄进行了系统研究。白钨矿多呈细脉浸染状产于似斑状花岗岩及其与围岩的外接触带;黄铜矿与辉钼矿多呈浸染状共生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斑岩及其围岩中。矿石矿物化学研究表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斑岩中的硫化物成分较均一,黄铜矿中Cu 34.215%~35.161%、Fe 29.206%~30.721%、S 34.388%~35.520%,辉钼矿中Mo 59.44%~60.54%、S 40.067%~40.370%;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斑岩和石英大脉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均值分别为143.3 Ma、145.2 Ma、144.5 Ma、143.6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指示该矿区内的Cu、Mo矿化为一期成矿作用形成,由此给出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145.1±1.0 Ma (MSWD=0.46),代表Cu、Mo矿化时间。结合前人岩浆岩研究结果,石门寺矿区白钨矿与Cu、Mo矿化是两期成矿作用的产物,前者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而后者可能与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有成因联系,成矿物质由斑岩向其他岩石单元迁移逐渐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特征 RE-OS同位素定年 矿石矿物化学 成矿金属来源 石门寺钨铜钼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南通市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林燕 白秀佳 +1 位作者 叶泽宇 张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8-977,共10页
针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区域农业生产适应性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产业布局调整,以南通市为研究对象,以积温、年降水量、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共同构建农业生产因素评价体系,探究南通市的农业生产适应性情况。结果显示,南通市积温值较... 针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区域农业生产适应性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产业布局调整,以南通市为研究对象,以积温、年降水量、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共同构建农业生产因素评价体系,探究南通市的农业生产适应性情况。结果显示,南通市积温值较高且年际变化大体呈递增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浮动大,随年份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日照时数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呈负相关。土壤全氮与有效磷含量均满足土壤养分标准二级要求,速效钾含量仅达到四级标准要求。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在0.26~0.4之间,说明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基于ArcGIS技术采用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将南通地区的农业适宜区分为4级,海安为一级适宜区(最适宜),南通市辖区与如东为二级适宜区,通州、海门为三级适宜区,启东、如皋为四级适宜区。通过南通市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为今后南通地区科学的农作物生产布局、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技术 评价因子 评价体系 农业生产适宜性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炭矿产资源产业转移态势的产业梯度系数视角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林燕 张衡 +1 位作者 白秀佳 叶泽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39-142,共4页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的空间移动或迁移(张新芝,2014),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滕堂伟等,2016;陈建军,2005)。2008年经济危机给全球产业格局带来深刻变化,第...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的空间移动或迁移(张新芝,2014),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滕堂伟等,2016;陈建军,2005)。2008年经济危机给全球产业格局带来深刻变化,第四次产业转移悄然而至,此轮产业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的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章屹祯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梯度系数 产业转移 态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