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叔孙通与西汉初年的宗庙音乐
1
作者 张俊杰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 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常期间。汉初的宗庙礼乐乃是仿效秦制所作,主要适用于长安的太上皇庙、高祖庙,以及各地的郡国庙。正是经叔孙通的努力,汉初的宗庙音乐呈现出崇雅用俗、礼法兼杂的复合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孙通 汉初 宗庙音乐 雅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敦煌壁画“迦陵频伽”造像与佛教音乐美学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明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6,共15页
敦煌石窟中,凡有《阿弥陀经变画》《观无量寿经变画》和部分《药师经变画》的壁画大都有一种鸟身人首的"迦陵频伽"乐伎造像参与,并与乐队与舞蹈造像同时显现。目前,学术界有关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伎乐的研究成果大多限定在迦... 敦煌石窟中,凡有《阿弥陀经变画》《观无量寿经变画》和部分《药师经变画》的壁画大都有一种鸟身人首的"迦陵频伽"乐伎造像参与,并与乐队与舞蹈造像同时显现。目前,学术界有关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伎乐的研究成果大多限定在迦陵频伽造像的来源和流播,或其与佛经的关系研究等方面,鲜有就此造像所蕴含的佛教音乐观念与唐代佛教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求从敦煌壁画在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迦陵频伽造像的图像学意义出发,探讨其与相关佛经及佛教净土宗的关系,以及其在唐代佛教音乐美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有助于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迦陵频伽 阿弥陀经变画 观无量寿经变画 唐代佛教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被引量:6
3
作者 叶明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59,共5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至少三代学者的努力,西安鼓乐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李石根先生认为"《西安鼓乐还必须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发表12年之后,石根先生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出现较大的突破。本文不揣浅陋,... 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至少三代学者的努力,西安鼓乐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李石根先生认为"《西安鼓乐还必须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发表12年之后,石根先生提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出现较大的突破。本文不揣浅陋,积极利用现有学术资源,选择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西安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利用共时性调查与历时性追溯的方法,对西安鼓乐文化的生存状况作自己的思考。以此求教于方家。希望本文的写作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并有助于学界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鼓乐 审美功能 实用功能 文化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仲德为什么要“向西方乞灵”——纪念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 被引量:2
4
作者 叶明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2期10-14,共5页
蔡仲德的"向西方乞灵"是继承了青主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乞灵"认识,并加以"人本主义"和"中国文化转型"理论的阐述与延伸,"乞灵"一词本身无须大惊小怪。蔡先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青... 蔡仲德的"向西方乞灵"是继承了青主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乞灵"认识,并加以"人本主义"和"中国文化转型"理论的阐述与延伸,"乞灵"一词本身无须大惊小怪。蔡先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青主又发展了青主,因为他们都强调了音乐的主体性,都强调了音乐的特殊性,都强调了音乐是人的精神的表达,也都强调了人的解放和音乐的解放的重要意义。蔡仲德美学思想还着重阐发了中国音乐的未来之路,必然要通过"人本主义"的洗礼,使音乐不至于沦为"礼"的附庸或政治的工具,从而使音乐能自由、充分、深刻地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灵魂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仲德 学术思想 向西方乞灵 青主 中国文化转型理论 冯友兰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照着讲”与“接着讲”——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面临的问题与前瞻 被引量:5
5
作者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8,7,共8页
本文为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1995年)出版20周年之际而作。认为,依据年会的议题,很有必要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在当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认真的检讨。文章从"后蔡仲德时代中国音乐美学... 本文为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1995年)出版20周年之际而作。认为,依据年会的议题,很有必要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在当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认真的检讨。文章从"后蔡仲德时代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建设问题";"‘照着讲’:传承蔡仲德现有成果的作用及其意义";"‘接着讲’:中国音乐美学史教学与研究的拓展与前瞻"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知与心得,以此求证于方家,并与诸位同仁共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蔡仲德时代 中国音乐美学史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接着讲 照着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音乐美学“心”、“物”二元论的分界与融合 被引量:1
6
作者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3-27,221,共5页
本文是笔者2012年提交广州"前言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的论文而整理的一个部分。拟对西方美学"心""物"关系及二元论分界与融合做一个简要梳理及其历史考察,并从西方美学"心"&qu... 本文是笔者2012年提交广州"前言与对话——全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论坛"的论文而整理的一个部分。拟对西方美学"心""物"关系及二元论分界与融合做一个简要梳理及其历史考察,并从西方美学"心""物"二元论分界溯源;20世纪西方美学"心""物"二元论的消解与融合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西方音乐美学"心""物"关系及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分界与融合等核心问题,并就相关音乐美学命题、范畴等问题做元学科性质的探讨,以有助于学界回归音乐美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关注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主客体关系 心物关系 二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建构 交相繁荣——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叶明春 李宝杰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142-147,共6页
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年会于2011年11月25—27日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由于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提要高达136篇,涉及了当代音乐美学研究的众多问题,经大会组委会粗略分类后,在三天会期里安排了三个分会场陆续发言,实际发言人数计有100人。
关键词 音乐美学 研讨会综述 学术 繁荣 西安音乐学院 美学研究 当代音乐 组委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长安宫廷音乐曲目及表演形式
8
作者 叶明春 张俊杰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1-47,共7页
西汉长安宫廷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两种。雅乐包含朝会礼乐、宗庙礼乐、郊祀礼乐、房中祠乐;俗乐在题材上较为宽广,由楚地、燕赵之地、巴渝之地的民间音乐影响下构成,另外汉高祖、戚夫人、汉武帝、昭帝等人参与宫廷俗乐的创作。西汉长安... 西汉长安宫廷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两种。雅乐包含朝会礼乐、宗庙礼乐、郊祀礼乐、房中祠乐;俗乐在题材上较为宽广,由楚地、燕赵之地、巴渝之地的民间音乐影响下构成,另外汉高祖、戚夫人、汉武帝、昭帝等人参与宫廷俗乐的创作。西汉长安宫廷音乐代表了西汉音乐的最高水平,反映出大一统的文化融合在音乐领域的表现,展示了汉人包容、宽广的文化胸襟。本文拟就西汉长安宫廷音乐的曲目及表演形式作已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有助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长安 宫廷音乐 雅乐 俗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意义阐释的人文视野——刘承华《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读后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明春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6期8-16,共9页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弦外之音 文化学视野 学科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再认识——论音乐美学学科基础建设相关问题与前瞻
10
作者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1,81,共6页
“人本主义”是蔡仲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其突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始终贯穿于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士人格研究和冯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蔡仲德以“人本主义”反对“礼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蔡仲德美学思想的核心。其突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始终贯穿于他在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士人格研究和冯学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蔡仲德以“人本主义”反对“礼本主义”,强调人的解放以探索音乐的解放,在探索人与文化、人与音乐的关系的同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及其意义。通过对蔡仲德“人本主义”美学思想内涵的再认识,借鉴蔡先生“人本主义”美学思想、潘知常“在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地基上重新构建自身”的美学“现代视界”,重新审视并讨论音乐美学学科有关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以期有助于学界对音乐美学学科基础建设的研究和发展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仲德 人本主义 音乐美学 学科基础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听琴诗论争的美学意义
11
作者 叶明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9,共11页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下文简称“韩愈听琴诗”)是一首摹写古琴音乐的诗歌,自北宋欧阳修、苏轼提出该诗是“听琵琶诗”,极力否定韩诗,“讥评”北宋琴僧义海为代表的“肯定派”,发起聚讼千年的笔墨官司。清代蒋文勋《琴学粹言》,1959年...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下文简称“韩愈听琴诗”)是一首摹写古琴音乐的诗歌,自北宋欧阳修、苏轼提出该诗是“听琵琶诗”,极力否定韩诗,“讥评”北宋琴僧义海为代表的“肯定派”,发起聚讼千年的笔墨官司。清代蒋文勋《琴学粹言》,1959年查阜西《溲勃集・欧阳修论琴诗之失与听琴之得》延续了这场争论。至1987年8月,蔡仲德于在《人民音乐》杂志发表《聚讼千年的一桩公案——从韩愈听琴诗说到“平和”审美观》一文,使这一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讨论,1988年4月刘婴奇也在《人民音乐》杂志发表《“中和”审美观之我见》一文,对“蔡文”提出反驳。笔者于1998年就“韩诗”论争整个过程做了考察,认为“韩诗”论争实际上是两种审美观念的斗争,论争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都体现了平和审美观以平和为唯一审美标准否定不平之美的历史事实;认为“韩诗”论争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论争 平和审美观 不平审美观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审美观念对雅俗音乐审美实践的影响
12
作者 叶明春 《民族艺术研究》 2006年第2期14-20,共7页
由于文字狱的高压,复古与拟古成为明清雅文化的总体特征。音乐与戏曲由于游离政治的空间较大,明代以来获得一个发展的契机。由于时局的左右,源出宋明理学的“淡和”观念,日渐消解俗乐中“不平”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活动,成为明清雅乐的主... 由于文字狱的高压,复古与拟古成为明清雅文化的总体特征。音乐与戏曲由于游离政治的空间较大,明代以来获得一个发展的契机。由于时局的左右,源出宋明理学的“淡和”观念,日渐消解俗乐中“不平”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活动,成为明清雅乐的主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和” “不平” 明清雅文化 俗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的抒情性与深沉的历史感——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与创作座谈会述评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宝杰 叶明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144,共4页
2013年9月26日-28日,在西安音乐厅、西安音乐学院分别举办了"韩兰魁获奖作品展演——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与"韩兰魁交响乐创作座谈会",两项活动把有关韩兰魁交响音乐的实际临响与创作话题聚拢在一起,不仅向听众很好... 2013年9月26日-28日,在西安音乐厅、西安音乐学院分别举办了"韩兰魁获奖作品展演——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与"韩兰魁交响乐创作座谈会",两项活动把有关韩兰魁交响音乐的实际临响与创作话题聚拢在一起,不仅向听众很好地展示了作曲家的创作成就,而且衍生出对于作曲家创作思想以及心路历程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兰魁 交响乐作品音乐会 创作座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