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颜色包装膜对抹茶饼干色泽的影响
1
作者 潘俊娴 叶丽伟 +6 位作者 吕杨俊 蒋玉兰 王霈菲 朱跃进 方育敏 王剑 张士康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研究探讨了不同颜色包装膜对抹茶饼干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包装膜的透光特性存在差异。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抹茶饼干的色差L*和a*逐渐增加,b*逐渐降低。茶色包装膜能较好地延缓抹茶饼干色差L*和a*的增加,b*的降低。针对色差a*值... 研究探讨了不同颜色包装膜对抹茶饼干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颜色包装膜的透光特性存在差异。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抹茶饼干的色差L*和a*逐渐增加,b*逐渐降低。茶色包装膜能较好地延缓抹茶饼干色差L*和a*的增加,b*的降低。针对色差a*值,茶色包装膜包装的抹茶饼干的色泽稳定性较好,其次为蓝色、绿色和深蓝色包装膜包装的饼干。说明抹茶饼干中色差a*值的变化主要与蓝紫区(400~500 nm)和红光区(620~700nm)有关,其中蓝紫区光线对a*值的影响较小,红光区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饼干 贮藏 色泽 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菌群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蒋玉兰 朱跃进 +4 位作者 吕杨俊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210-219,242,共11页
为了解抹茶菌群多样性,以不同企业不同等级的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分别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利用QIIME2软件获得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特征... 为了解抹茶菌群多样性,以不同企业不同等级的抹茶为试验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总DNA,分别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利用QIIME2软件获得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特征表和特征序列,进行ASVs分布、α多样性、β多样性、物种和物种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5个抹茶样本中有9个样本的菌群丰度极低,集中在高等级产品中。Z企业和Y企业的抹茶菌群ASVs数目、Chao1和Observed-species指数均与抹茶等级呈负相关性,而J企业抹茶的上述指标与抹茶等级不成相关性。Shannon指数表明影响各抹茶中菌群多样性的因素基本一致。抹茶组内样本间群落结构相近,企业内部样本间群落结构相近,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但等级相同的样本菌群结构相近,产品微生态稳定性较好。36个抹茶样中共检测到物种29门、71纲、176目、345科、902属、1577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各组样本的绝对优势菌门,二者在ZA、ZB、ZC、YA、YB、JA、JB和JC中的丰度之和分别为96.34%、95.85%、96.06%、95.53%、95.31%、95.91%、96.06%和95.27%。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为各组的共有优势菌属(丰度≥2.00%),优势菌属在上述各组中的丰度之和分别为64.71%、65.61%、60.04%、70.65%、69.20%、72.98%、75.92%和76.57%。各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均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ZB的第一优势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本试验结果为阐明抹茶菌群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茶粉 粉茶 菌群多样性 16S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浸提规律研究
3
作者 蒋玉兰 于馨玥 +5 位作者 吕杨俊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朱跃进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2期5-8,共4页
为阐明红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溶出规律,本文研究红茶在45%vol白酒和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浸提率方面,室温条件下,红茶在45%vol白酒中浸提,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不同料液比对应的总浸提率均逐渐增大,浸提时间为60min时... 为阐明红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溶出规律,本文研究红茶在45%vol白酒和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浸提率方面,室温条件下,红茶在45%vol白酒中浸提,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不同料液比对应的总浸提率均逐渐增大,浸提时间为60min时,料液比1∶20(g·mL^(-1))、1∶30(g·mL^(-1))和1∶40(g·mL^(-1))对应的总浸提率分别为26.91%、28.50%和28.00%,浸提时间50min和60min对应的总浸提率间无显著性差异,产业上可采用浸提时间40~50min、料液比1∶30(g·mL^(-1))进行产业化生产。红茶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中浸提,随着浸提用溶液中乙醇浓度的增大,总浸提率逐渐减少,乙醇浓度0%~30%时的总浸提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醇浓度10%时总浸提率最大为29.23%,乙醇浓度80%时的总浸提率为13.19%、90%时下降到只有3.86%、100%时仅有1.31%;色差方面,红茶在45%vol白酒中浸提,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不同料液比的浸提液L^(*)逐渐降低,a^(*)和a^(*)值逐渐升高,红茶在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浸提,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浸提液的L^(*)先下降后升高,a^(*)和a^(*)值均先升高后急剧降低,乙醇溶液浓度40%时浸提液的颜色最深,呈现红色。本文为红茶的产业化浸提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色素 水醇复合体系 浸提规律 茶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蛋卷贮藏品质与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潘俊娴 潘春飞 +6 位作者 苗幼珺 吕杨俊 蒋玉兰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朱跃进 《茶叶》 2023年第2期65-69,共5页
当前抹茶烘焙食品广受消费者青睐,对抹茶烘焙食品贮藏品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以抹茶蛋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品保质期加速测试法,研究其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过氧化值、酸价和色差的变化,并基于Arrhenius模型构建抹... 当前抹茶烘焙食品广受消费者青睐,对抹茶烘焙食品贮藏品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以抹茶蛋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品保质期加速测试法,研究其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过氧化值、酸价和色差的变化,并基于Arrhenius模型构建抹茶蛋卷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抹茶蛋卷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色差L值和b值较为稳定,色差a值呈上升趋势,过氧化值逐渐增加,酸价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色差a值作为主要品质劣变指标,进行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建立抹茶蛋卷货架期预测模型,25℃条件下预测货架期为325.3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蛋卷 贮藏品质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潘俊娴 吕杨俊 +4 位作者 蒋玉兰 叶丽伟 王霈菲 朱跃进 张士康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3期45-51,共7页
为研究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大米淀粉为原料,添加不同比例的茶多酚后考察大米淀粉溶解度、膨胀度、透光率、沉降率、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会影响大米淀粉的溶解度... 为研究茶多酚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大米淀粉为原料,添加不同比例的茶多酚后考察大米淀粉溶解度、膨胀度、透光率、沉降率、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会影响大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延缓淀粉糊透光率的降低,对沉降率和冻融稳定性影响较小。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大米淀粉糊化温度、崩解值和糊化焓显著升高,最低粘度和最终粘度降低。添加茶多酚后,淀粉表观粘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呈下降趋势,损耗因子tanδ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米淀粉 糊化特性 热力学特性 流变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加工不同阶段中真菌多样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蒋玉兰 徐海霞 +6 位作者 朱跃进 刘志荣 吕杨俊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了解抹茶加工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变化情况,以抹茶加工过程中茶叶的三个典型状态在制品茶鲜叶(X组)、碾茶(N组)和抹茶(F组)为研究对象,采用ITS序列检测分析真菌多样性情况。结果表明X组、N组和F组30个样品中共检测出876916条有效序列,各... 为了解抹茶加工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变化情况,以抹茶加工过程中茶叶的三个典型状态在制品茶鲜叶(X组)、碾茶(N组)和抹茶(F组)为研究对象,采用ITS序列检测分析真菌多样性情况。结果表明X组、N组和F组30个样品中共检测出876916条有效序列,各组真菌ASVs数目分别为399个、920个和1179个,各组特有ASVs数目分别为212个、476个和713个,三组共有ASVs数目为121个。α多样性分析表明,Goods-coverage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数值均约等于1,所有样品中的真菌物种基本全部被测出;三组的Chao1、Observed-species和Shannon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真菌物种数目呈现F>N>X的规律,影响抹茶真菌群落的未知因素最多(抹茶的Shannon指数最大),其次分别为碾茶和茶树鲜叶;N组与F组的Simpson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碾茶和抹茶中的真菌物种种类类似。β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组内的真菌群落结构相近;碾茶与抹茶的真菌菌落结构相似度高,与茶树鲜叶的真菌菌落结构不同。物种分析表明,三组共检测到真菌9门、36纲、80目、189科、360属、597种。门水平: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X组、N组和F组的优势真菌门,含量分别为97.89%和2.07%(累计99.96%)、56.98%和42.00%(累计98.98%)、49.50%和49.12%(累计98.62%),囊括了各组样品中的绝大部分菌门。属水平:X组中的优势真菌属为茎点霉属(Setophoma),相对丰度为91.06%;N组和F组中的优势真菌属均为茎点霉属(Setophoma)和节担菌属(Wallemia),相对丰度分别为27.46%、27.50%(累计54.96%)和21.46%、32.88%(累计54.34%)。文章为抹茶产业的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鲜叶 碾茶 抹茶 真菌多样性 ITS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抹茶加工过程中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蒋玉兰 朱跃进 +4 位作者 吕杨俊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茶叶通讯》 2023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为了解抹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以茶树鲜叶(X组)、碾茶(N组)和抹茶(F组)为研究对象,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微生物总DNA,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用QI... 为了解抹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以茶树鲜叶(X组)、碾茶(N组)和抹茶(F组)为研究对象,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微生物总DNA,测定样品中微生物的16SrDNA基因V3、V4区序列。测序数据经质量控制、嵌合体过滤、高质量数据统计后,用QIIME2软件获得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特征表和特征序列,进行ASVs分布分析、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分析。结果表明:X组、N组和F组中共检测出微生物ASVs分别为197个、1018个和1402个,特有ASVs分别为56个、435个和807个,共有ASVs为121个。α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样品的Chao1、Observed-species、Shannon和Simpson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稀释曲线均渐趋平缓,呈现F组高于N组高于X组的规律。β多样性分析显示:N组与F组的菌群结构相似,与X组的菌群结构不同。X组、N组和F组中分别含有5个、8个和10个菌门,共有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共有优势菌门累计在各组中占比分别为100.00%、99.93%和99.83%,各组间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分别含有23个、31个和31个菌属,共有优势菌属(相对丰度≥1%)为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共有优势菌属累计在各组中占比分别为86.58%、75.03%和67.80%。本研究可为抹茶产业的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碾茶 抹茶 微生物多样性 16S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茶吸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玉兰 吕杨俊 +4 位作者 林剑峰 潘俊娴 叶丽伟 朱跃进 张士康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9期13-17,共5页
以云南大叶种CTC红碎茶、浙江小叶种蒸青绿碎茶为原料,经粉碎后依次过不同目数的筛网,获得不同细度的碎茶。碎茶经脱湿平衡后,在温度25℃,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下测定其吸湿增重随时间变化情况,获得吸湿时间曲线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对碎... 以云南大叶种CTC红碎茶、浙江小叶种蒸青绿碎茶为原料,经粉碎后依次过不同目数的筛网,获得不同细度的碎茶。碎茶经脱湿平衡后,在温度25℃,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下测定其吸湿增重随时间变化情况,获得吸湿时间曲线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对碎茶的吸湿特性及物理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碎茶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红碎茶与绿碎茶的吸湿时间曲线均与一元三次方程Y=aX^(3)+bX^(2)+cX+d(a<0)拟合,30目细度的红碎茶和绿碎茶拟合度最好,R^(2)分别为0.949和0.984。相关性分析表明,在0.05水平,红碎茶平衡吸湿增重与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在0.01水平,绿碎茶的平衡脱水率与自由流动堆积密度、紧密堆积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红碎茶不同的是,绿碎茶的平衡吸湿增重与细度、自由流动堆积密度、紧密堆积密度间均呈正相关性,且细度与平衡脱水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红碎茶与绿碎茶的吸湿差异性可能与其加工工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吸湿特性 物理性质 拟合度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游黄茶茶粉对大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潘俊娴 吕杨俊 +4 位作者 蒋玉兰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朱跃进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3期52-56,共5页
研究以大米淀粉为原料,探究了龙游黄茶茶粉对大米淀粉溶解度、膨胀度、透光率、沉降率、冻融稳定性、淀粉碘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茶粉会影响大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延缓淀粉糊透光率的降低,但对淀粉沉降率和冻融稳定性影响... 研究以大米淀粉为原料,探究了龙游黄茶茶粉对大米淀粉溶解度、膨胀度、透光率、沉降率、冻融稳定性、淀粉碘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茶粉会影响大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延缓淀粉糊透光率的降低,但对淀粉沉降率和冻融稳定性影响较小。淀粉碘结合能力显示添加茶粉明显降低了淀粉-碘的紫外吸收峰强度,降低了大米淀粉的碘蓝值、碘结合力和最大吸收波长,说明茶粉抑制了淀粉和碘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游黄茶 茶粉 大米淀粉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素饼贮藏品质研究及货架期预测
10
作者 潘俊娴 潘春飞 +6 位作者 苗幼珺 吕杨俊 蒋玉兰 叶丽伟 王霈菲 朱跃进 张士康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1期22-30,35,共10页
立足于传统饮茶向“吃茶”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烘焙食品与茶结合,将茶多酚加入烘焙食品中研究其对烘焙食品贮藏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文章以添加茶多酚的素饼为对象,采用食品保质期加速测试法,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水分... 立足于传统饮茶向“吃茶”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烘焙食品与茶结合,将茶多酚加入烘焙食品中研究其对烘焙食品贮藏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文章以添加茶多酚的素饼为对象,采用食品保质期加速测试法,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过氧化值、酸价、多酚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基于Arrhenius模型对反应速率常数和贮藏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确定较优模型,进而对货架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素饼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多酚含量和感官评分呈现下降趋势,过氧化值和酸价逐渐升高。添加茶多酚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增长,抑制油脂氧化,延长素饼的贮藏期,25℃下预测货架期为612.4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素饼 贮藏品质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浸提规律研究
11
作者 蒋玉兰 吕杨俊 +4 位作者 潘俊娴 叶丽伟 王霈菲 张士康 朱跃进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3期57-63,共7页
为探究绿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浸提规律,以绿碎片茶为原料,研究绿茶在酒精度45%vol的白酒和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浸提的总浸提率、浸提液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浸提液的色差值。结果表明,绿茶在酒精度45%vol的白酒中浸提50 min,... 为探究绿茶在水醇复合体系中的浸提规律,以绿碎片茶为原料,研究绿茶在酒精度45%vol的白酒和不同浓度乙醇溶液中浸提的总浸提率、浸提液中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浸提液的色差值。结果表明,绿茶在酒精度45%vol的白酒中浸提50 min,料液比1∶20(g/mL)、1∶30(g/mL)和1∶40(g/mL)对应的总浸提率分别为29.29%、30.02%和32.19%;浸提液中茶多酚含量分别为9.72 mg/mL、6.43 mg/mL和5.07 mg/mL;浸提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6 mg/mL、1.50 mg/mL和0.91 mg/mL;随着浸提时间延长,浸提液色差L^(*)值逐渐降低,a^(*)值和b^(*)值逐渐增大。绿茶在乙醇浓度为40%时总浸提率最大为29.93%;乙醇浓度为50%时浸提液中的茶多酚浓度最高为6.17 mg/mL;乙醇浓度为30%的浸提液中游离氨基酸浓度最大为1.53 mg/mL。结合产业分析,可以选择乙醇浓度50%左右的酒溶液浸提绿茶,料液比1∶30(g/mL),时间为5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水醇复合体系 浸提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路面应力吸收层的施工技术探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彭志伟 陈鹏 +3 位作者 王正六 范玉东 叶丽伟 张学林 《河北农机》 2013年第5期74-74,共1页
在实际的公路建设中,应力吸收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公路的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分析混凝土路面应力吸收层的作用,研究了应力吸收层施工中不同阶段的施工技术,希望能给实际的应力吸收层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混凝土 路面 应力吸收层 施工技术 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创享防涝盆栽研究初探
13
作者 崔开福 吴璐璐 +2 位作者 雷震 项鹏 叶丽伟 《农村科学实验》 2019年第30期44-45,共2页
经过对市面上大多数盆栽的调研,发现花盆缺乏创新,种植的植物容易发生干旱或积水的问题.本项目组就这些问题结合发明专利,计划开发智能创享防涝花盆,不仅可解决植物养护难、易积水等问题,还有其独特的创新,使盆栽具同时具备实用性和娱乐性.
关键词 智能 防涝 盆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