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躯体及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运动障和生活能力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史莉瑾 邢红霞 +3 位作者 李杰 王玉梅 吉四辈 宋志秀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7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躯体与心理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与基础治疗加早期康复组,于入院及入院4周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组内及组...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躯体与心理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与基础治疗加早期康复组,于入院及入院4周时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评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基础治疗加早期康复组改善明显。结论早期躯体与心理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采取的康复方法简便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 躯体康复 心理康复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史莉瑾 邢红霞 +1 位作者 王玉梅 李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4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HLD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最小的患儿6岁,最大的30岁,35例有锥体外系表现,20例有锥体系损害,17例有精神症状,33例有智...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HLD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最小的患儿6岁,最大的30岁,35例有锥体外系表现,20例有锥体系损害,17例有精神症状,33例有智能障碍,32例有自主神经损害。结论 HLD的神经系统表现复杂多变,早期症状隐匿,加深对其临床症状的认识是提高早期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元细胞 分析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双喜 马安娜 史莉瑾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180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HbA1C,按HbA1C水平分为正常组(HbA1C<5.7%)72例、...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180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HbA1C,按HbA1C水平分为正常组(HbA1C<5.7%)72例、中间组(5.7%≤HbA1C<6.5%)55例、升高组(HbA1C≥6.5%)53例;入院24 h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预后。结果入院时,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为轻度37例、中度31例、重度4例,中间组分别为23、25、7例,升高组分别为21、18、14例;3组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比较,P均<0.01。入院后3个月,正常组预后为自理62例、依赖10例,中间组分别为43、12例,升高组分别为35、18例;3组预后为依赖者比较,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HbA1C水平与NIHSS、MRS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4、0.326,P均<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HbA1C水平越高,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发病3个月时的预后越差;HbA1C可作为评价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糖化血红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玉梅 李合华 +3 位作者 毛兴爱 邢红霞 赵建华 史莉瑾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4-186,共3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髓液 内皮缩血管肚类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大鼠模型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邢红霞 窦雪琳 +4 位作者 殷闯 王玉梅 刘胜 史莉瑾 李杰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7期1509-1513,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前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以随机抽签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干细胞移植组。采用腹腔注入一氧化碳方法制作DE...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前后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以随机抽签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干细胞移植组。采用腹腔注入一氧化碳方法制作DEACMP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注射后第0、3、6、12、24、72小时及1周时将同种异体MSCs经左侧颈动脉植入到大鼠脑内;假手术组扎闭颈外动脉,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细胞悬液;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移植后1、2、3、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结果①体外分离培养至第4代的MSCs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细胞表面抗原CD44呈阳性表达而CD34呈阴性表达。②大鼠脑内NeuN的平均光密度3、6、12、24小时移植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1),各移植组细胞移植后大鼠脑内NeuN的表达在第1、2、3、4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大鼠脑内GFAP的表达在12、24小时移植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后各组大鼠脑内GFAP在第1、2、3、4周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经左侧颈动脉移植到DEACMP大鼠体内后可以增加成熟神经元的数量,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移植的最佳时机为发病后的3~24小时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一氧化碳中毒 脑损害 慢性 神经元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置换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防治原发性及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玉梅 邢红霞 史莉瑾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261-1262,共2页
关键词 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椎穿刺 脑脊髓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