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
1
作者 姬泽敏 郝鹏飞 +2 位作者 陈兴隆 史彦尧 向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1,共9页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 从燃煤电厂烟气中捕集的CO_(2)通常含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O_(2)等杂质气体,这些杂质气体随CO_(2)注入地层后可能会对CO_(2)安全封存产生威胁。目前,中外针对含杂质CO_(2)对砂岩溶蚀规律的影响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为此,以某油田储层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对CO_(2)中含有不同质量浓度的NO_(2)、SO_(2)和NO_(2)+SO_(2)杂质气体,在地层水中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压力下与储层岩石的反应规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进行常压和高压实验,并对反应前后岩心的溶蚀率、微观形貌、矿物组分、力学性能以及反应后溶液中阳离子质量浓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杂质气体-CO_(2)-地层水-储层岩石反应过程中,岩心中的长石类、白云石、绿泥石等矿物会发生溶蚀,且岩心溶蚀主要发生在长石类矿物中;在反应时间达到21d时,石英也会发生轻微的溶蚀现象。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岩心溶蚀率随之增加;在压力由常压变为10MPa时,岩心溶蚀率也随之增加,表明反应时间和压力对岩心溶蚀率影响较大;在杂质质量浓度相同时,SO_(2)比NO_(2)更容易使砂岩发生溶蚀,SO_(2)和NO_(2)一起注入时会使岩心溶蚀率更高;NO_(2)的注入使得砂岩的抗拉强度和泊松比下降,弹性模量上升;而SO_(2)的注入会使岩心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上升,泊松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 杂质气体 水岩反应 岩心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史彦尧 谢庆宾 +1 位作者 彭仕宓 蒲秀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14-18,共5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岩性、钻测井、地震及露头资料进行了分析,表明大民屯凹陷沙四段存在H型、TH型、LT型及LTH型4种基本层序叠置样式,不同的层序样式沉积环境不同,成藏条件各异:烃源岩有利部位在LT型及LTH型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及...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岩性、钻测井、地震及露头资料进行了分析,表明大民屯凹陷沙四段存在H型、TH型、LT型及LTH型4种基本层序叠置样式,不同的层序样式沉积环境不同,成藏条件各异:烃源岩有利部位在LT型及LTH型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及低位体系域,储集条件有利的部位在TH型中的TST、LT型样式中的LST和TST、LTH型样式中的LST和TST中的深水重力流沉积.良好盖层为LT型、LTH型层序样式的TST以及LTH型层序样式的HST.古近系划分为3个3级构造层序,通过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划分了体系域.沙四段低位体系域由砂砾岩夹红色泥岩构成多套反旋回沉积,水进体系域主要为大套暗色泥岩夹粉砂岩,深湖区可见砂砾混杂的重力流沉积.高位体系域近物源区砂砾岩含量较高,向湖区泥质岩类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沙四段 层序地层 体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史彦尧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Z1期7-14,共8页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符合实际开发规律,同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大芦湖油田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9
4
作者 高明 罗文利 +3 位作者 张善严 王强 张群 史彦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6,共4页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 在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单井试注的基础上,研究了浅层高含水油田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密闭取心、测井解释、荧光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老君庙油田L3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I、II类砂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类型以颗粒表面油膜状残余油为主,主要黏附在大粒间孔(大于10μm)的岩石表面,适宜超低界面张力的化学复合驱技术。通过室内天然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确定了化学复合驱注入参数。由于浅层油藏破裂压力低,化学复合驱的压力上升空间仅有1~3 MPa,故选择适宜的注入速度,控压注入,避免动态裂缝的产生。单井试注注入压力从空白水驱时的4.9 MPa升至7.7 MPa,3个月后见效油井含水降低至81.3%,验证了注入体系适应性好,注入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藏 剩余油分析 数值模拟 化学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其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广胜 张立含 +2 位作者 佟奎 姜子杰 史彦尧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0,共4页
在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油成藏主控因素、时期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主要有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和内部油藏,内部油藏又可分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油成藏主要受源岩供油及... 在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油成藏主控因素、时期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主要有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和内部油藏,内部油藏又可分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油成藏主要受源岩供油及其充足程度、连接源岩和基岩潜山圈闭的输导通道和裂缝储集空间的控制,油成藏时期主要为伊敏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洼槽中南屯组源岩生成的油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基岩潜山顶部基岩风化壳圈闭中聚集成藏模式,另一种为洼槽中南屯组源岩生成的油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沿源断裂垂向运移至基岩潜山的内部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德尔特基岩潜山 油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成藏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积扇相厚层砾岩储层流动单元精细划分--以克拉玛依油田八道湾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海发 彭仕宓 +1 位作者 史彦尧 贾成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7-311,共5页
针对洪积扇相储层沉积厚度大、储集岩性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提出了以地质研究为主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层次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基于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内涵,根据FZI直方图和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对取心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针对洪积扇相储层沉积厚度大、储集岩性粗、非均质性强等特点,提出了以地质研究为主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层次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基于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内涵,根据FZI直方图和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对取心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此作为流动单元定量判别的依据,同时辅以物性、岩性、孔隙结构等表征流动单元的定量指标建立流动单元定量识别模式,最后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井间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划分流动单元,精细表征了厚层砾岩储层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与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积扇 砾岩储层 流动单元 随机模拟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塌浊积砂体精细地层划分对比方法——以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柳兴邦 史彦尧 陈绪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29,共4页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 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滑塌浊积砂体纵横向上连通性差、相变快,加大了小层对比的难度。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3方面的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沉积的观点,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首先在区域不整合面识别的基础上,划分了长期基准面旋回;在井震精细标定标志层的基础上,在标志层的控制下,建立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格架;然后结合自旋回、相序递变规律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进而实现了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与对比;最后在沉积时间单元内部结合沉积相研究了单砂体的连通方式。最终将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段中亚段划分为4,5,6和7共4个砂层组,26个沉积时间单元,识别了5种单砂体连通类型,实现了单砂体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塌浊积砂体 精细地层划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沙三段中亚段 樊107块 大芦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生物气藏中甲烷形成途径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小芳 秦积舜 +4 位作者 帅燕华 刘可禹 罗一菁 史彦尧 张曙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512,共8页
针对松辽盆地阿拉新气田杜6-3井、敖南气田敖-7井地层水样品,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用细菌和古茵的引物对16S rDNA基因进行聚合酶切反应扩增、基因转化和测序;基于基因序列信息,构建气藏中微生物细菌、古菌克隆文库,绘制本源微生物细菌... 针对松辽盆地阿拉新气田杜6-3井、敖南气田敖-7井地层水样品,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用细菌和古茵的引物对16S rDNA基因进行聚合酶切反应扩增、基因转化和测序;基于基因序列信息,构建气藏中微生物细菌、古菌克隆文库,绘制本源微生物细菌、古菌系统发育树,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推测甲烷合成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杜6-3井和敖-7井样品中微生物种类较少,细菌文库中绝对优势微生物为假单胞菌属微生物,古菌文库中绝对优势微生物为甲烷杆菌属微生物。适宜的条件下,杜6-3井和敖-7井中的微生物菌群均具备利用CO2转化为甲烷的潜力。杜6-3井菌群产甲烷途径推测主要为CO2还原途径,不能完全排除有少量乙酸发酵产甲烷的可能性;敖-7井样品中,甲烷微生物合成途径明确为CO2还原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藏 聚合酶切链式反应 甲烷生物合成途径 16S rRNA克隆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扇相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及剩余油分布——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唐海发 贾爱林 +2 位作者 彭仕宓 史彦尧 罗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26,共3页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叠合分析,总结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特点。E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最好,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注入水易形成高渗通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G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次之,分布面积大,为中等—弱水淹,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扇相 流动单元 序贯指示模拟 剩余油分布 八道湾组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广胜 张立含 +2 位作者 姜子杰 陈巍 史彦尧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4,共4页
通过油藏解剖分析,分析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得到油在剖面上分布规律具有4个特征:①油主要分布在距离基岩潜山顶面160 m以上深度内;②油主要分布在油层组Ⅱ内;③油主要分布在油层组顶部,上油下水;④油层纵向分隔严重... 通过油藏解剖分析,分析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得到油在剖面上分布规律具有4个特征:①油主要分布在距离基岩潜山顶面160 m以上深度内;②油主要分布在油层组Ⅱ内;③油主要分布在油层组顶部,上油下水;④油层纵向分隔严重,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的贝19、贝38、贝40、贝28、贝12、贝14、贝16和贝30区块内.通过油分布规律与油成藏条件之间关系分析得到,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在剖面上的分布主要受油"倒灌"运移进入基岩潜山深度、油层组发育程度、非均质性和油源供给充足程度的控制,而在平面上分布则主要受油"倒灌"运移进入基岩潜山距离、深度和油源供给充足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德尔特潜山 油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倒灌”运移 深度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