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型牛奶果酒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史亚歌 段旭昌 吕萌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4期55-57,共3页
采用蛋白酶水解技术和酒精发酵联用技术,选用丹麦Kefir菌种,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型牛奶果酒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奶经胃蛋白酶水解后,配以10%的菠萝汁,接种丹麦Kefir菌种在20℃发酵8h,发酵液风味较好,此时酒精含量为16%(V)。... 采用蛋白酶水解技术和酒精发酵联用技术,选用丹麦Kefir菌种,通过正交试验对发酵型牛奶果酒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牛奶经胃蛋白酶水解后,配以10%的菠萝汁,接种丹麦Kefir菌种在20℃发酵8h,发酵液风味较好,此时酒精含量为16%(V)。最终发酵型牛奶果酒饮料生产配方为(以质量百分比浓度为单位)蔗糖4.3%、柠檬酸1.7%、甜味素0.01%、CMC-Na0.5%、复合香精0.0903%。通过该法生产的发酵型牛奶果酒饮料色泽黄绿、半透明状,具有动植物营养互补、易于人体吸收、酒香浓郁、口味酸甜、酒精度低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型 饮料加工技术 牛奶 果酒 KEFIR 蛋白酶水解 百分比浓度 联用技术 酒精发酵 水解技术 生产工艺 正交试验 酒精含量 生产配方 植物营养 菠萝汁 20℃ 发酵液 柠檬酸 甜味素 CMC 半透明 体吸收 酒精度 菌种 丹麦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籽及其油的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志西 李元瑞 +2 位作者 于修烛 杜双奎 史亚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1-73,共3页
为了开发和利用苹果籽资源,采用常规及仪器分析的方法对苹果籽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苹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苹果籽含油27.7%,油中含有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9.33%;苹果... 为了开发和利用苹果籽资源,采用常规及仪器分析的方法对苹果籽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苹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苹果籽含油27.7%,油中含有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9.33%;苹果籽含蛋白质34.0%,水分10.2%,氨基酸总量31.81%,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苹果籽油折光率为1.4734,比重d_4^(20)0.9219,碘值129.3gI/100g,皂化值186.5mgKOH/g。苹果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籽 苹果籽油 营养成分 氨基酸组成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果酒香气成分的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拉平 史亚歌 +2 位作者 岳田利 李岚 杨蓉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107,共3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秦美猕猴桃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经GC-MS分离与分析,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的96.44%,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烃类以及少量的其他化合物,以酯类、醇类、酸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主要成分为...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富集秦美猕猴桃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经GC-MS分离与分析,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的96.44%,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烃类以及少量的其他化合物,以酯类、醇类、酸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3-甲基丁酯、3-甲基丁醇、苯乙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醇酯、己酸乙酯、辛酸、2-甲基丙醇、乙酸-2-甲基丙酯、癸酸、乙酸己酯、己酸等。这些物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猕猴桃果酒独特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酒 香气成分 固相微萃取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水分解吸-吸附等温线拟合模型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瑞 史亚歌 +2 位作者 令博 侯莉侠 王绍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16,共4页
为给在干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保证大豆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测定了大豆在室温(25℃)条件下的水分解吸-吸附等温线。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应用常见的5种模型Oswin、Halsey、Hendenson、GAB、Chung-Pfost对大豆在室温条件下测得的水分... 为给在干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保证大豆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测定了大豆在室温(25℃)条件下的水分解吸-吸附等温线。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应用常见的5种模型Oswin、Halsey、Hendenson、GAB、Chung-Pfost对大豆在室温条件下测得的水分进行解吸-吸附等温线拟合分析,以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及其参数。结果表明:大豆的解吸等温线属于第Ⅱ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属于第Ⅲ种类型;在整个水分活度范围内,大豆的解吸-吸附等温线均存在着滞后现象;最佳的解吸-吸附等温线拟合方程都是Oswin模型,它们的决定系数均高于0.993;Oswin模型拟合大豆解吸等温线的参数A和B分别为0.075和0.500,吸附等温线的参数A和B分别为0.075和0.4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解吸 吸附 等温线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籽油硅酸钠脱酸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于修烛 杜双奎 史亚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5,共3页
以菜籽油为原料,用硅酸钠直接脱酸并对精炼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脱酸最优工艺条件为:超碱量为油重的1.0%、温度90℃、处理时间40 min、搅拌速度300 r/min。该法不仅可简化工艺过程、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可以减少... 以菜籽油为原料,用硅酸钠直接脱酸并对精炼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脱酸最优工艺条件为:超碱量为油重的1.0%、温度90℃、处理时间40 min、搅拌速度300 r/min。该法不仅可简化工艺过程、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硅酸钠 脱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炸废油硅酸钠—活性白土精炼工艺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于修烛 杜双奎 +2 位作者 李志西 王青林 史亚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以油炸废油为原料,对硅酸钠胶体—活性白土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其结果表明:超碱量和活性白土的总加量对酸价、过氧化值和色泽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温度对酸价和过氧化值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 以油炸废油为原料,对硅酸钠胶体—活性白土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其结果表明:超碱量和活性白土的总加量对酸价、过氧化值和色泽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温度对酸价和过氧化值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超碱量与活性白土的比例对色泽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超碱量和活性白土的总加量及它们比例的交互作用对酸价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最优工艺条件为:超碱量—活性白土的总加量为9%、超碱量与活性白土的比例为1∶4、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5m in,精炼率可达86.3%。该法不仅可简化工艺过程、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废油 硅酸钠 脱酸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科学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被引量:4
7
作者 胡仲秋 李忠宏 +4 位作者 傅虹飞 段旭昌 王云阳 史亚歌 岳田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364-366,共3页
以食品科学专业类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当前食品科学专业类学生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系统工程的关键点以及创新途径,以期促进我国食品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素质教育,提升食品工程实习的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 食品科学 食品工程实习 教学模式 房型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蓝籽油脂肪酸组分GC-MS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拉平 史亚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7-179,共3页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芥蓝籽油,样品甲酯化后,经GC-MS分离与分析,鉴定出19种脂肪酸组分。主要成分包括α-亚麻酸(31.64%)、亚油酸(16.08%)、花生一烯酸(15.94%)、油酸(15.79%)、棕棕榈酸(5.93%)、硬脂酸(3.15%)等,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合计1...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芥蓝籽油,样品甲酯化后,经GC-MS分离与分析,鉴定出19种脂肪酸组分。主要成分包括α-亚麻酸(31.64%)、亚油酸(16.08%)、花生一烯酸(15.94%)、油酸(15.79%)、棕棕榈酸(5.93%)、硬脂酸(3.15%)等,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合计11.8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合计85.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蓝籽油 脂肪酸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