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的合成及润滑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乐涛 蔡国星 +2 位作者 马莉 古丽米热.吐尔地 吾满江.艾力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3,共4页
以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为单体,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乙酸乙酯中聚合得到聚酯。该聚酯具有聚α烯烃和酯类合成油的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和剪切稳定性,其氧化诱导期高于常见基础油(矿物油和合成酯),起始热分解... 以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为单体,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乙酸乙酯中聚合得到聚酯。该聚酯具有聚α烯烃和酯类合成油的复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和剪切稳定性,其氧化诱导期高于常见基础油(矿物油和合成酯),起始热分解温度为259℃;同时,聚酯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可以作为润滑基础油或添加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 聚酯 润滑基础油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的合成 被引量:2
2
作者 蔡国星 张乐涛 +2 位作者 马莉 古丽米热.吐尔地 吾满江.艾力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3,共5页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庚酸和丙烯酸(AA)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两步直接酯化法合成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并优化了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5℃、真空度为0.025MPa的条件下,反应6h,首... 以三羟甲基丙烷(TMP)、庚酸和丙烯酸(AA)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采用两步直接酯化法合成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并优化了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05℃、真空度为0.025MPa的条件下,反应6h,首先得到TMP-二庚酸酯;再按照TMP-二庚酸酯与丙烯酸摩尔比1∶1.25的比例,在温度为75℃,真空度为0.05MPa的条件下,反应8h,得到TMP-二庚酸-单丙烯酸酯。粗产物采用质量分数为2%~3%的碳酸钠和1%的活性白土吸附后,得到收率为93%~94%的产物,酸值(KOH)低于0.2mg/g、羟值(KOH)为0.85mg/g、碘值为60.6g/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羟甲基丙烷-二庚酸-单丙烯酸酯 无溶剂 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组成对多元醇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古丽米热.吐尔地 夏木西卡玛尔.买买提 +2 位作者 张乐涛 马莉 吾满江.艾力 《润滑油》 CAS 2015年第3期29-31,共3页
以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和两种脂肪酸(A和B)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真空无溶剂条件下直接酯化合成了不同结构的多元醇酯,对其润滑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与市场销售的同类产品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由脂肪酸A合成的多元... 以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和两种脂肪酸(A和B)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真空无溶剂条件下直接酯化合成了不同结构的多元醇酯,对其润滑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与市场销售的同类产品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由脂肪酸A合成的多元醇脂肪酸酯的倾点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多元醇酯。在合成多元醇酯时,不仅要考虑所用脂肪酸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因素,也要考虑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因素,最好选择油酸含量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醇酯 润滑油 倾点 直接酯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结构及其溶解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哈丽丹.买买提 吾满江.艾力 +1 位作者 马莉 古丽米热.吐尔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0,共5页
采用红外1、3C固体碳谱、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热等手段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氮质量分数为3.45%的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分子每个链段的化学式为(C7H11O6)2N1,即平均每2个纤维素链段中的1... 采用红外1、3C固体碳谱、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热等手段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氮质量分数为3.45%的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分子每个链段的化学式为(C7H11O6)2N1,即平均每2个纤维素链段中的1个伯羟基被酰氨基取代。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的基本组成单元仍为纤维素,只是反应后其结晶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的晶面增加,取向度、结晶度及热稳定性降低。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C的溶解过程,得出CC的溶解过程是分子无限溶胀的结果。首先发生在非晶区内,而后由氨基甲酸酯产生的溶液来溶剂化微晶的表面并渗入微晶的内部,从而使CC的晶胞溶胀、扩散,最后全部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 结构 溶解 纤维素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液黏度与其结构及组成的关系
5
作者 哈丽丹.买买提 吾满江.艾力 +1 位作者 马莉 古丽米热.吐尔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3,共5页
探讨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溶液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含氮量大于2.0%的干态CC能很好地溶解在-7^-3℃的质量分数为9%~1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质量分数小于8.5%的CC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研究范围内,CC溶液黏度随聚合度、含氮量、溶... 探讨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溶液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含氮量大于2.0%的干态CC能很好地溶解在-7^-3℃的质量分数为9%~1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质量分数小于8.5%的CC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研究范围内,CC溶液黏度随聚合度、含氮量、溶剂温度及溶液中CC的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增加,随溶剂中碱量的增加及助溶剂———尿素的添加而降低;另外,溶液存放温度及存放时间对CC溶液黏度也有显著影响:低温时,溶液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高于15℃后,溶液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上升;起初的8 h内,溶液黏度随存放时间延长而下降,之后,溶液黏度又开始回升,出现凝胶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 纤维素纤维 黏度 结构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