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反贫到防贫:过渡期中国预防贫困的制度创新与理论贡献
1
作者 左停 古丽尼尕热·阿里木 杜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过渡期以来,中国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的基础上,基于治理对象的结构性变化,以政策创新回应群众期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帮扶实践。脱贫攻坚时期,中国反贫困理论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重要经验参照。在迈向共同富裕的... 过渡期以来,中国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的基础上,基于治理对象的结构性变化,以政策创新回应群众期盼,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帮扶实践。脱贫攻坚时期,中国反贫困理论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重要经验参照。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基于预防贫困开展的一系列政策创新实践,正为世界各国应对贫困问题提供更具普适价值的解决方案。总结提炼过渡期政策实践的理论价值,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的内涵,彰显过渡期反贫困实践与经验在全球反贫困事业中的独特价值与贡献。研究认为,过渡期以来,中国将预防贫困理念深度融入帮扶工作全过程,通过建立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构建多维度风险防范与消除为核心的帮扶体系,建立低收入人口识别与分层分类帮扶体系,探索对支出型困难群体的帮扶,以制度性安排实现“防未贫”目标。过渡期后,仍需以理论创新为牵引,持续完善和优化帮扶措施,将预防和化解风险的工作理念贯穿始终,拓宽对风险的认知范畴;细化低收入人口的类型和帮扶层次;着眼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构建包容性低收入人口帮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期 中国反贫困政策 共同富裕 防止返贫 帮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期后低收入群体帮扶常态化转型研究:内涵、定位与政策优化
2
作者 左停 古丽尼尕热·阿里木 李泽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超常帮扶举措,过渡期后,建立并完善低收入群体常态化帮扶将成为农村帮扶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推动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向常态化转型,持续助力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实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研究聚焦...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超常帮扶举措,过渡期后,建立并完善低收入群体常态化帮扶将成为农村帮扶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推动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向常态化转型,持续助力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实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研究聚焦过渡期后低收入群体帮扶转型问题,深入探究低收入群体帮扶常态化的现实必要性。通过解构“常态化”在低收入群体帮扶中的双重内涵,明确其在政策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认为,过渡期后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常态化需要基于新的目标定位,注重常态化长效机制建设;推动部分超常措施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各行业部门帮扶工作的主流化;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建设;支持创建乡村社区帮扶基金;运用好考核机制,把阶段性目标和常态化考核相结合,提升帮扶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收入群体帮扶 常态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期后农村帮扶政策调整优化与拓展创新
3
作者 左停 古丽尼尕热·阿里木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7-218,共12页
脱贫攻坚完成后,中央设立五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基于对过渡期农村帮扶政策进行的长期、系统性跟踪调查,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结合过渡期后农村帮扶政策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政策调整建议。研究表明,... 脱贫攻坚完成后,中央设立五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基于对过渡期农村帮扶政策进行的长期、系统性跟踪调查,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结合过渡期后农村帮扶政策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政策调整建议。研究表明,过渡期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的基本问题,防止返贫致贫始终是一个底线任务,需要适度保持帮扶政策的延续性,将部分发展性困难群体纳入农村帮扶政策体系;稳步提升基本生活补贴类帮扶政策支持水平;拓展产业发展类帮扶政策的覆盖对象和支持范围;优化升级就业支持类帮扶政策;规范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类帮扶政策;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框架下拓展基本公共服务类帮扶政策;创建困难村社区发展帮扶基金,规范完善欠发达地区防返贫保险;优化面向欠发达地区的区域补偿和区域对口帮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期后 农村帮扶政策 欠发达地区 低收入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愿景下增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福利的政策创新——基于三次分配分析框架 被引量:7
4
作者 左停 古丽尼尕热·阿里木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面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愿景目标,迫切需要对标共同富裕、研判福利差距,并进行制度性的回应。三次分配制度是改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福利差距、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中国农村和农民在不断分化... 面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愿景目标,迫切需要对标共同富裕、研判福利差距,并进行制度性的回应。三次分配制度是改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福利差距、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中国农村和农民在不断分化转型,三次分配的契合性也不尽相同。脱贫攻坚期间,中国基于三次分配的不同着力点围绕农村低收入群体展开了一系列政策实践,但是存在初次分配效率不高、再分配水平低、第三次分配尚未找到切入点、不同层次分配间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未来政策调整应当以加大农业就业准入门槛、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扩大农村非农就业机会作为初次分配的着力点;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深度与广度、完善农业支持与资源保护政策等作为再分配的着力点;以丰富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形式、强化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再分配间的协同配合作为第三次分配的创新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分配 农村低收入人口 福利差距 政策创新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