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质指数水平及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研究
1
作者 毕新萍 马科 +3 位作者 古丽努拉·波拉提 刘银娣 朱彦芳琳 曹红波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了解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关系,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同一批职工的2016年、2023年健康体检数据与健康调查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方法分析BMI水平、BMI动态变化与代谢综... 了解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关系,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同一批职工的2016年、2023年健康体检数据与健康调查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方法分析BMI水平、BMI动态变化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关系。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随着BMI水平增高而升高(HR=1.155,95%CI:1.140~1.170),超重(HR=1.999,95%CI:1.767~2.260)、肥胖(HR=3.601,95%CI:3.124~4.151)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较正常BMI人群高。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BMI水平从23.9 kg/m^(2)开始,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持续超重肥胖人群(HR=14.585,95%CI:10.582~20.104)、正常BMI转超重肥胖人群(HR=10.497,95%CI:7.529~14.634)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为保持正常BMI人群的14.585倍、10.497倍,BMI变化值增加1.0~2.9 kg/m^(2)、≥3.0 kg/m^(2)时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分别是BMI变化值相对稳定(-1.0~0.9 kg/m^(2))人群的1.449倍、2.8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表明高BMI水平及BMI的动态增加均可加大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应将BMI维持在正常水平并控制其动态增加是预防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代谢综合征 发病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某辖区单位职工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分析
2
作者 马科 曹红波 古丽努拉·波拉提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通过调查铁路某辖区单位职工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以提高辖区单位职工食堂的食品安全水平和保障职工健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对各影响因素和... 通过调查铁路某辖区单位职工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以提高辖区单位职工食堂的食品安全水平和保障职工健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χ^(2)检验对各影响因素和食品安全知、信、行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铁路辖区单位职工食堂不同用工性质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学历、年龄等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铁路辖区单位职工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态度、行为水平较高,但食品安全知识特别是食物中毒知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堂从业人员 食品安全知识 态度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企业35~59岁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
3
作者 毕新萍 古丽努拉·波拉提 +3 位作者 常静 马科 刘银娣 曹红波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3年第1期32-39,共8页
评估某企业35~59岁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为制定有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21年该企业职工健康体检数据及职工健康调查信息,选取19 912例35~59岁、既往无缺血性心血管病史的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人缺... 评估某企业35~59岁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为制定有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21年该企业职工健康体检数据及职工健康调查信息,选取19 912例35~59岁、既往无缺血性心血管病史的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评估10年发病风险,并进行两组间Mann-Whitney秩和检验、多组间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表明,该企业35~59岁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M(P25,P75)为2.1%(0.8%,3.9%),其中男性M(P25,P75)为2.1%(0.1%,3.9%),女性M(P25, P75)为0.3%(0.2%,0.8%),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男性40~49岁、55~59岁人群的绝对危险度高于同年龄段人群的平均危险;发病绝对危险度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10年发病风险高危、中危和低危分别为4.04%、15.5%和80.43%,男性高危和中危比例高于女性(P<0.05);高危、中危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吸烟、超重、肥胖、高收缩压、高总胆固醇、糖尿病人群高危和中危比例均高于正常人群(P<0.05)。说明该企业35~59岁职工有4.04%的人在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可能性超过10%,应关注男性职工,采取综合管理措施,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健康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