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准东煤田土壤重金属来源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66
1
作者 姚峰 包安明 +3 位作者 古丽·加帕尔 阴俊齐 李长春 张光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1-1828,共8页
选择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露天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测定研究区内不同采样点土壤中Zn、Cu、Ni和Cr 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并通过降尘量分布特征和区域DEM等因素探究重金属富集... 选择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露天煤矿为研究区,通过测定研究区内不同采样点土壤中Zn、Cu、Ni和Cr 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并通过降尘量分布特征和区域DEM等因素探究重金属富集的原因,最后应用地累积指数评价重金属污染等级并估算其污染范围,结果表明:Cu和Ni的浓度分布特征相似,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浓度分布与人为活动关系不密切.Zn除与Cu和Ni的分布特征相似外,还在煤矿区域明显集中,其来源具有多源性,不仅来源于土壤母质,也部分来源于煤矿开采时扩散的煤尘.Cr主要分布在煤矿和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来源于煤矿开采中的煤尘和人为的活动.在距离煤矿约7km范围内土壤受到Cr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最高为中度污染,总的污染的频率为28%.煤矿区域各个单元的污染程度存在以下关系:工业区>开采区>排土场>办公生活区.Zn和Cr的区域富集除了受煤矿区域特殊地形和地貌的影响外,还与煤尘的粒径和气象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田 重金属 来源分析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疆地区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顾玮 古丽·加帕尔 +2 位作者 尹瀚民 姜亮亮 藏晓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65-1675,共11页
研究基于1980—2015年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ITPCAS)和30个气象观测站点逐月日照资料,运用趋势分析、重标极差分析、小波分析及光热资源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对1980—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研究基于1980—2015年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ITPCAS)和30个气象观测站点逐月日照资料,运用趋势分析、重标极差分析、小波分析及光热资源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对1980—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与太阳能资源做出分析评价;并结合风沙天气频次、人口丰富度、陆路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构建区域太阳能资源区划分级指标体系,探索南疆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结果表明:新疆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每10~15 a出现一次波动。太阳能资源南多北少,同纬度相比山区多、平原少;其中,昆仑山系一带太阳能资源最丰富且较稳定。将全区太阳能资源分为3个区: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价值较高且沙尘天气相对较少,为Ⅰ级可利用区,是光电与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最佳区域;塔里木盆地及边缘地带,沙尘天气多且陆路交通可达性一般,为Ⅱ级可利用区,可在该区域推广应用农业温室、太阳能采暖等;若羌地区为Ⅲ级可利用区,该区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且人口、基础交通设施条件较差,可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和独立微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资源 时空分布特征 区划研究 新疆南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3
作者 涂海洋 古丽·加帕尔 +2 位作者 于涛 李旭 陈柏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9-1233,共15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各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机制,引入重心模型分析2000—2017年我国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结合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定量区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NPP的... 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各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机制,引入重心模型分析2000—2017年我国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结合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定量区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NPP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全国NPP均值为325.86 g C/m^(2),整体呈现出南方高北方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特点。(2)近18年全国与各陆地生态系统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全国NPP增长速率为4.4597 g C m^(-2)a^(-1),总净增加约0.391 Pg C。空间上全国与森林、草地、荒漠生态系统的NPP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农田与城市生态系统的NPP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表明NPP在该方向上的增速和增量最大。(3)全国NPP在华北、西北地区与四川盆地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东部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各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城市生态系统NPP对降水响应的敏感度相对最高,荒漠生态系统NPP对温度响应的敏感度相对最高。(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全国NPP变化的贡献分别约占56%和44%,各陆地生态系统的NPP也表现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气候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NPP的影响最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人类活动对各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影响大小则相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制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重心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北部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尹瀚民 古丽·加帕尔 +2 位作者 于涛 Jeanine UMUHOZA 李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8-498,共11页
以哈萨克斯坦北部雨养耕作区为研究靶区,基于春小麦产量统计数据和遥感光谱指数,开展了春小麦估产最优预测时期及植被指数分析,采用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及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估算春小麦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模拟精... 以哈萨克斯坦北部雨养耕作区为研究靶区,基于春小麦产量统计数据和遥感光谱指数,开展了春小麦估产最优预测时期及植被指数分析,采用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及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估算春小麦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2007-2016年春小麦估产的最佳预测时期为6月26日-8月5日,该时期是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北哈萨克斯坦州春小麦估产最优植被指数为7月12日的绿度叶绿素指数(Green chlorophyll index,CI_(green)),阿克莫拉州春小麦估产最优植被指数为8月5日的绿度动态宽波段指数(Green wide dynamic range vegetation index,WDRVI_(green)),库斯塔纳州春小麦最优估产植被指数为7月12日的WDRVI_(green)。对比分析4种模型模拟春小麦产量的精度,在样本点较少的情况下,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其他模型在估算哈萨克斯坦北部三州春小麦产量上精度较高;春小麦产量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决定系数R2在0.50以上面积占比分别为44%、94%和77%,表明上述估产模型可应用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三州春小麦估产,尤其是阿克莫拉州和库斯塔纳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小麦耕作区 遥感估产 植被指数 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 哈萨克斯坦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5国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监测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旭 古丽·加帕尔 +2 位作者 于涛 尹瀚民 涂海洋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4-485,共12页
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研究中亚5国生态承载力,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亚5国生态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补给、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像元... 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研究中亚5国生态承载力,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亚5国生态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补给、生态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像元尺度的生态承载力指数,分析中亚5国2001—2019年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亚生态承载力由西南向北部和东部递增;71.56%的地区生态承载力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3.93%的地区呈提升趋势,4.51%的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湿地生态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生态承载力在2003、2006、2010和2016年发生4次突变,干旱是引起生态承载力突变和波动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中亚北部雨养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中亚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影响较大,其影响集中在咸海、哈萨克丘陵、图尔盖洼地及耕作区和绿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干旱区 综合指标评价 层次分析法 生态承载力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