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视阈中的自爱教育 被引量:2
1
作者 原魁社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1,共4页
传统社会以"首孝悌"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成功地将以"三纲"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内化为当时民众的信仰。其顺利实现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就是"孝悌"的出发点符合了每一个道德主体的切身利益,能够在道德主体内心产生... 传统社会以"首孝悌"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成功地将以"三纲"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内化为当时民众的信仰。其顺利实现大众化的成功经验就是"孝悌"的出发点符合了每一个道德主体的切身利益,能够在道德主体内心产生共鸣、形成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实现大众化,内化为广大社会民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发挥"兴国之魂"的作用。信仰的确立离不开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自爱的情感体验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根据的。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德育,应该首先满足人民主体的低层次需要,在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出主体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能够把自爱作为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德育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信仰 自爱 自我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导·核心·主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整合 被引量:1
2
作者 原魁社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9-26,共8页
主导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是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主导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金字塔式的由上而下多方位辐射。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群体,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圆周式的由中心向外围辐射。主导价值体系和核心... 主导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是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主导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金字塔式的由上而下多方位辐射。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群体,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圆周式的由中心向外围辐射。主导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整合说明权威机构和所属群体利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成为主流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过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只有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才能得到绝大多数社会群体的认同,从而实现主导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整合,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避免边缘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主体 核心价值体系 主导价值体系 主流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导价值体系主流化的认识论思考
3
作者 原魁社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3-36,共4页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执政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体系与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应然上处于同一关系。但如果部分官员从自身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那么就有可能损害其所代表的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执政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体系与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应然上处于同一关系。但如果部分官员从自身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那么就有可能损害其所代表的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导致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由于社会群体的认同度不高而被边缘化的危机。执政党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准确地把握社会群体真实的利益诉求,并充实到自己所倡导的主导价值体系中去。同时,执政党要通过宣传教育、以身作则等方式,使社会群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主导价值体系的科学涵义,并从内心接受和认同,从而使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避免边缘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导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 主流化 边缘化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之绝对价值? 何种绝对价值?——与刘尚明博士商榷
4
作者 原魁社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3,共5页
当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危机成为我们社会的挑战时,寻求对多元价值观的统摄就具有紧迫性。绝对价值与最高价值处于不同的论域,绝对价值要求满足价值主体的绝对需要,而最高价值要求满足主体的最高需要。人的绝对需要是维持生命的需要,而最... 当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化危机成为我们社会的挑战时,寻求对多元价值观的统摄就具有紧迫性。绝对价值与最高价值处于不同的论域,绝对价值要求满足价值主体的绝对需要,而最高价值要求满足主体的最高需要。人的绝对需要是维持生命的需要,而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对人们生活提供范导的是以绝对价值为基础的最高价值。脱离价值主体现实生活世界的"绝对价值",因其"空洞的抽象"而最终流于价值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价值 最高价值 自我实现 价值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信而诚:诚信品质的形成路径
5
作者 原魁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13,共6页
"诚于中,形于外",外在的"信"是内心之"诚"的表现。诚信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建设诚信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对社会个体诚信品质的培养。"诚"的品质可以通过培养教育来逐渐养成,而对"信&qu... "诚于中,形于外",外在的"信"是内心之"诚"的表现。诚信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建设诚信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对社会个体诚信品质的培养。"诚"的品质可以通过培养教育来逐渐养成,而对"信"的行为的强化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通过社会舆论、习俗、法律制度等外在手段,可以强化对行为主体的规范约束,使主体不得不遵循诚信规则的要求,逐渐养成"信"的行为,并把这种行为习惯逐渐地积淀为主体"诚"的内在品质。只有主体在选择诚信行为时做到了自觉自愿,才能说主体形成了诚信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觉自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