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超稠油绿色掺稀降黏采油技术研究
1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毛乾斌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5,共7页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自制药剂SW-1>聚甲氧基二甲醚>催化裂化柴油>塔河稀油;掺稀比为0.070,油相中SW-1回收率可达99.50%,水相中SW-1可完全被回收;在单井产液量100 m^(3)/d、超稠油含水率为30%(w)条件下,采用SW-1掺稀降黏,超稠油产量提高62.61%,置换出塔河稀油13290.6 t/a,显著提高了油田的超稠油产量及经济效益,为稠油绿色高效掺稀开采,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掺稀介质 掺稀降黏 绿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冷采技术现状及展望
2
作者 孔鑫鑫 唐晓东 +3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咏 邓桂重 曹成龙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7-605,共9页
稠油黏度高、流动性低,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稠油热采技术采收率高,但存在蒸汽用量大、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等问题。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成为稠油开采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包括水驱、聚合物... 稠油黏度高、流动性低,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稠油热采技术采收率高,但存在蒸汽用量大、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等问题。稠油冷采技术具有低成本、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已成为稠油开采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国内外稠油冷采技术的现状,包括水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泡沫驱、微生物驱等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了近年来稠油冷采新技术的主要进展,包括化学复合冷采、稠油绿色冷采、纳米驱油等技术。提出了稠油冷采技术未来应朝着多学科交叉、过程节能低碳、新型降黏剂开发、绿色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碳排放 冷采技术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柴油合成多环芳烃树脂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唐晓东 刘梦方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缪钱英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6-131,共6页
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合成了缩合多环多核芳烃(COPNA)树脂。在催化裂化柴油催化剂交联剂质量比为1∶0.1∶0.35、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14 h的最佳交联条件和固化温度为350℃、固化时间为150 min的固化条件下,中等缩合度缩合多环... 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合成了缩合多环多核芳烃(COPNA)树脂。在催化裂化柴油催化剂交联剂质量比为1∶0.1∶0.35、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14 h的最佳交联条件和固化温度为350℃、固化时间为150 min的固化条件下,中等缩合度缩合多环芳烃(B-COPNA)树脂和热固性缩合多环芳烃(C-COPNA)树脂收率分别为73.22%和56.1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催化裂化柴油存在不含长烷基侧链的多环芳烃,空间位阻小,适合作为合成COPNA树脂的原料。采用热重分析仪研究树脂的热行为,发现合成的B-COPNA树脂和C-COPNA树脂的残炭分别为44.26%和45.17%。反应后柴油收率为41.38%,其饱和烃质量分数从34.15%提高至83.11%,柴油十六烷指数从33.13提高到4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柴油 多环芳烃 缩合多环多核芳烃树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绿色精制工艺技术研究
4
作者 唐晓东 姚美君 +3 位作者 冯雪峰 李晶晶 卿大咏 缪钱英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6-902,共7页
针对传统环氧树脂水洗精制-三效蒸发工艺中存在的甲苯溶剂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大、能耗高、产生老化树脂和聚甘油废物等问题,采用自制脱盐剂,开发了一种环氧树脂非水溶剂绿色精制工艺,确定了树脂精制工艺的最优条件,对脱出盐进行离心过滤... 针对传统环氧树脂水洗精制-三效蒸发工艺中存在的甲苯溶剂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大、能耗高、产生老化树脂和聚甘油废物等问题,采用自制脱盐剂,开发了一种环氧树脂非水溶剂绿色精制工艺,确定了树脂精制工艺的最优条件,对脱出盐进行离心过滤和洗涤精制,并与现有的环氧树脂水洗精制工艺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精制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树脂产品Cl-含量为5.2μg/g,副产品甘油纯度达99.89%(w),精制盐不含树脂和甘油,满足一级质量指标。与现有工艺对比,该工艺操作条件缓和,取缔了三效蒸发操作,蒸汽消耗仅为现有工艺的10.55%;无废水、老化树脂和聚甘油产生,实现了三废零排放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脱盐剂 绿色精制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固井水泥石腐蚀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严思明 王杰 +2 位作者 卿大咏 裴贵彬 陶范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70,394,共6页
以SEM、X-ray和化学分析等方法,通过比较水泥石腐蚀前后抗压强度、渗透率、微观结构、水泥石腐蚀率的变化,研究了在不同H2S气体总压力、浓度(分压)等条件下H2S腐蚀不同渗透率、钙硅比的水泥石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H2S与水泥石中水泥水... 以SEM、X-ray和化学分析等方法,通过比较水泥石腐蚀前后抗压强度、渗透率、微观结构、水泥石腐蚀率的变化,研究了在不同H2S气体总压力、浓度(分压)等条件下H2S腐蚀不同渗透率、钙硅比的水泥石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H2S与水泥石中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CaS、FeS和Al2S3等没有胶结性的物质,会严重破坏水泥石的结构、增大水泥石的渗透性,使腐蚀进一步加速进行;1.5MPa下纯H2S腐蚀10天后水泥石的强度损失达到73.74%以上,渗透率增大63.47倍;在一定总压力下,H2S浓度越大,水泥石的渗透率增加倍数越大,强度损失率越大;水泥石的渗透率越大,水泥石腐蚀越严重;钙硅比越大,水泥石腐蚀越严重;水泥石的渗透率和钙硅比是控制H2S腐蚀水泥石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固井 水泥石 腐蚀 渗透率 钙硅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老化稠油破乳剂的合成与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瑞 唐晓东 +2 位作者 汪芳 卿大咏 苏旭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2,共3页
针对辽河油田老化稠油成分复杂、含水率高、脱水困难等特点,研制了油溶性破乳剂SYR-1和水溶性破乳剂SSR-1,并考察了2种单体破乳剂和复配破乳剂对辽河油田老化稠油破乳脱水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体油溶性破乳剂SYR-1的破乳效果优于水... 针对辽河油田老化稠油成分复杂、含水率高、脱水困难等特点,研制了油溶性破乳剂SYR-1和水溶性破乳剂SSR-1,并考察了2种单体破乳剂和复配破乳剂对辽河油田老化稠油破乳脱水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体油溶性破乳剂SYR-1的破乳效果优于水溶性破乳剂SSR-1,老化稠油脱水率可达81.3%;复配破乳剂破乳效果优于单体破乳剂,脱水率分别提高9.5%和33.8%。选定2种破乳剂进行正交实验,得到破乳脱水优化条件为:破乳温度80℃,破乳剂加量1.0 g·L-1,复配比例3∶1,破乳48 h后脱水率可达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稠油 破乳 油溶性破乳剂 水溶性破乳剂 合成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注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 被引量:5
7
作者 唐晓东 刘铉东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王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71,154,共3页
为提高埕北稠油油藏注空气采油过程的安全性,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实验,研究了温度和催化剂对稠油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基于Arrhenius方程,确定出了稠油在催化和非催化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反应级数、频率因子和反应活化能。实验结... 为提高埕北稠油油藏注空气采油过程的安全性,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实验,研究了温度和催化剂对稠油低温氧化过程的影响。基于Arrhenius方程,确定出了稠油在催化和非催化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反应级数、频率因子和反应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ZnL、MnL、FeL,反应温度越高,稠油的耗氧速率越高。同非催化氧化相比,ZnL催化氧化反应的反应级数由0级变为1级,反应活化能由92.385 k J/mol降至77.576 k J/mol。ZnL可显著提高稠油的耗氧速率,对保障注空气采油全过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低温氧化 动力学 催化氧化 埕北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城稠油采出液脱水集输一体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尹晓君 唐晓东 +3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咏 邓杰义 张洋勇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4年第3期92-95,共4页
针对风城油田高含水稠油采出液现有的脱水集输工艺存在需外加化学破乳剂、脱水时间长、柴油用量大和回收能耗高等问题,对稠油采出液进行脱水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SW-脱水剂,在加入20%质量分数SW-Ⅰ、脱水温度90℃、脱水时... 针对风城油田高含水稠油采出液现有的脱水集输工艺存在需外加化学破乳剂、脱水时间长、柴油用量大和回收能耗高等问题,对稠油采出液进行脱水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制的SW-脱水剂,在加入20%质量分数SW-Ⅰ、脱水温度90℃、脱水时间14 h条件下采出液含水率从80%降至0.48%,脱水率99.40%;脱水后采出液在130~150℃常压蒸馏回收脱水剂,脱水剂回收率99.60%,采出液含水率降至0.27%.测定含20%脱水剂的脱水稠油的粘度表明,其在60~90C管输温度范围内的粘度仅为掺入25%柴油脱水稠油的50 %~64%.提出了风城油田稠油采出液脱水的原则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采出液 脱水集输 工艺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柴油多环芳烃制备基础炭材料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晓东 张婷 +1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咏 《石化技术》 CAS 2022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催化柴油是调和车用柴油的重要组分,但其多环芳烃含量高,导致柴油十六烷值低和安定性差等问题,且多环芳烃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因此必须降低催化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并加以利用。本文采用催化柴油萃取出的多环芳烃为原料,... 催化柴油是调和车用柴油的重要组分,但其多环芳烃含量高,导致柴油十六烷值低和安定性差等问题,且多环芳烃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有机污染物,因此必须降低催化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并加以利用。本文采用催化柴油萃取出的多环芳烃为原料,交联合成了缩合多核芳香烃(COPNA)树脂,炭化COPNA树脂,制备出基础炭材料。分别以树脂和炭材料的收率为考核指标,优化得到了COPNA树脂的交联合成条件与炭化条件,基于多环芳烃的二者收率依次为110.32%和35.11%。对多环芳烃交联反应前后组成分析发现,多环芳烃交联反应能力受限于芳烃分子的空间位阻效应。炭材料的FT-IR、SEM、XRD和元素分析等表征表明,制备的炭材料表面光滑平整,呈片层结构,与石墨相似,无孔结构,主要由C、H元素组成,C/H摩尔比为1.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缩合多核芳香烃树脂 炭材料 交联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胺用于润滑油糠醛精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汝柳 唐晓东 卿大咏 《润滑油》 CAS 2011年第5期43-46,共4页
针对糠醛精制存在精制油收率低、脱酸与脱碱氮选择性差以及溶剂用量大等技术经济问题,在纯糠醛溶剂中加入聚合胺类助剂Z形成糠醛Z助剂,以中海沥青公司减二线基础油为原料油,以精制油质量收率、酸值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了提高精制油收率... 针对糠醛精制存在精制油收率低、脱酸与脱碱氮选择性差以及溶剂用量大等技术经济问题,在纯糠醛溶剂中加入聚合胺类助剂Z形成糠醛Z助剂,以中海沥青公司减二线基础油为原料油,以精制油质量收率、酸值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了提高精制油收率和质量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助剂加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相分离时间、剂油比与萃取级数对精制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操作条件下,用糠醛Z助剂较用纯糠醛精制相比,精制油的质量收率提高7.2%,脱酸率达到94.2%,碱氮脱除率为78.9%,糠醛Z助剂精制油中胶质、运动黏度等也低于纯糠醛精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糠醛精制 聚合胺 助剂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
11
作者 李晶晶 杨福祥 +1 位作者 唐晓东 卿大咏 《石油化工》 2025年第6期771-778,共8页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 采用水热接枝表面官能团法制备了磷酸改性纳米Fe_(2)O_(3)(PIONPs)催化剂,采用SEM,FTIR,XRD,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酸改性前后纳米Fe_(2)O_(3)的性能,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IONPs的相互作用能,采用柱实验研究了含水地层化学条件(离子强度和类型)对PIONPs运移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ONPs的运移能力强于纳米Fe_(2)O_(3)。高离子强度及高价阳离子会使PIONPs更容易吸附在石英砂表面,对PIONPs的运移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_(2)O_(3) 运移 多孔介质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