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大学教授 印象初院士 题
1
作者 印象初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I0002-I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佛蝗属分类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剑角蝗科:佛蝗亚科)(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印象初 李新江 印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57-1059,共3页
本文记述了产于中国台湾的黄佛蝗属一新种台湾黄佛蝗Chlorophaleobida taiwanensis sp.n.。该新种同长翅黄佛蝗Ch.longusala Zheng,1982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无小缺口;前翅较长,明显超出后足股节端部;雄性下生殖板较长,... 本文记述了产于中国台湾的黄佛蝗属一新种台湾黄佛蝗Chlorophaleobida taiwanensis sp.n.。该新种同长翅黄佛蝗Ch.longusala Zheng,1982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无小缺口;前翅较长,明显超出后足股节端部;雄性下生殖板较长,顶端尖。文中附该属已知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台湾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剑角蝗科 佛蝗亚科 黄佛蝗属 分类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辽秃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秃蝗亚科)(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印象初 陈珍珍 印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3-1207,共5页
记述了我国辽秃蝗属Liaopodisma 3个种,包括2新种:台中辽秃蝗Liaopodisma taichungensis sp.nov.和台湾辽秃蝗Liaopodisma taiwanensis sp.nov.。台中辽秃蝗L.taichungensis sp.nov.同千山辽秃蝗L.qianshanensis Zheng,1990近似,不同之... 记述了我国辽秃蝗属Liaopodisma 3个种,包括2新种:台中辽秃蝗Liaopodisma taichungensis sp.nov.和台湾辽秃蝗Liaopodisma taiwanensis sp.nov.。台中辽秃蝗L.taichungensis sp.nov.同千山辽秃蝗L.qianshanensis Zheng,1990近似,不同之处为黑色眼后带不明显,前胸背板中隆线几乎不见,雄性前翅长为宽的1.8倍,雄性中胸腹板中隔向后渐宽大,雄性后足胫节外侧具10刺。台湾辽秃蝗L.taiwanensis sp.nov.的后足股节下侧红色,前翅中部不加宽且前、后缘几乎平行,可与本属其余2已知种区别。并附辽秃蝗属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斑腿蝗科 秃蝗亚科 辽秃蝗属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斑翅蝗科分类系统(直翅目:蝗亚目)(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印象初 王文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953,共5页
对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将已知的69个属分为7个亚科飞蝗亚科Locustinae,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异距蝗亚科Heteropterninae subfam.n.,痂蝗亚科Bryodeminae,异痂蝗亚科Bryodemellinae,哑斑翅蝗亚... 对分布在欧亚大陆的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将已知的69个属分为7个亚科飞蝗亚科Locustinae,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异距蝗亚科Heteropterninae subfam.n.,痂蝗亚科Bryodeminae,异痂蝗亚科Bryodemellinae,哑斑翅蝗亚科Oedipodacrinae subfam.n.和聋斑翅蝗亚科Rashidinae subfam.n.,其中包括3个新亚科。建立了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新的亚科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翅蝗科 分类系统 新亚科 欧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秃蝗亚科一新属四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英文)
5
作者 印象初 郑方强 印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5-1083,共9页
记述了采自中国台湾斑腿蝗科秃蝗亚科1新属台秃蝗属Taipoodisma gen.nov.和4新种:红股台秃蝗Taipodisma rufifemora sp.nov.,谢氏台秃蝗Taipodisma hsiehi sp.nov.,周氏台秃蝗Taipodisma chowi sp.nov.,黑胫台秃蝗Taipodisma nigritibia... 记述了采自中国台湾斑腿蝗科秃蝗亚科1新属台秃蝗属Taipoodisma gen.nov.和4新种:红股台秃蝗Taipodisma rufifemora sp.nov.,谢氏台秃蝗Taipodisma hsiehi sp.nov.,周氏台秃蝗Taipodisma chowi sp.nov.,黑胫台秃蝗Taipodisma nigritibia sp.nov.。新属台秃蝗属Taipoodisma gen.nov.同蹦蝗属Sinopodisma Chang,1940近似,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缺凹口,中隆线在沟前区不显,在沟后区留有痕迹。新属同辽秃蝗属Liaopodisma Zheng,1990也近似,不同之处为雄性后胸腹板两侧叶分开,不毗连。新种红股台秃蝗T.rufifemora sp.nov.后足股节内侧和下方红色可与同属其他种相区别。新种谢氏台秃蝗T.hsiehi sp.nov.缺黑色眼后带可与同属其他种相区别。新种周氏台秃蝗T.chowi sp.nov.同红股台秃蝗T.rufifemora sp.nov.近似,不同之处为后足股节内侧和下方非红色。新种黑胫台秃蝗T.nigritibia sp.nov.同周氏台秃蝗T.chowi sp.nov.近似,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沿中隆线缺黑色纵带和前翅黄褐色,缺黑色带纹。列出了该属的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斑腿蝗科 台秃蝗属 新属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橄蝗属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英文)
6
作者 印象初 叶保华 印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44-1248,共5页
本文对中国橄蝗属Tagasta Bolivar,1905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该属同似橄蝗属Pseudomorphacris Carl,1916近似,其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侧片后下角近乎直角,后翅为红色或玫瑰色,雄性尾须短而直,不向上弯曲。本文共记述产于中国的橄蝗属7种... 本文对中国橄蝗属Tagasta Bolivar,1905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该属同似橄蝗属Pseudomorphacris Carl,1916近似,其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侧片后下角近乎直角,后翅为红色或玫瑰色,雄性尾须短而直,不向上弯曲。本文共记述产于中国的橄蝗属7种,包括1新种。并附该属中国已知7种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瘤锥蝗科 橄蝗属 分类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切翅蝗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英文)
7
作者 印象初 叶保华 印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9-183,共5页
本文对中国切翅蝗属CoptacraStal,1873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附一新种记述,即夏氏切翅蝗Coptacra xiai sp.nov.(图1:A^F)。新种同云南切翅蝗C.yunnanensis Zhang et Yin,2002近似,不同之处为颜面隆起在中部收缩,复眼纵径为横径的2.2倍,... 本文对中国切翅蝗属CoptacraStal,1873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附一新种记述,即夏氏切翅蝗Coptacra xiai sp.nov.(图1:A^F)。新种同云南切翅蝗C.yunnanensis Zhang et Yin,2002近似,不同之处为颜面隆起在中部收缩,复眼纵径为横径的2.2倍,前翅中脉域宽于肘脉域,产卵瓣细长,光滑。文中并给出该属中国所有已知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M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蝗总科 斑腿蝗科 切翅蝗属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斑腿蝗科二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8
作者 印象初 智永超 叶保华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57,共4页
记述了中国台湾斑腿蝗科二新种:尼蝗属Niitakacris Tinkham,1936的嘉义尼蝗Niitakacris chieiensis sp.nov.和幽蝗属OgneviaIkonnikov,1911的台湾幽蝗Ognevia taiwanensis sp.nov..前者同红胫尼蝗N.rosaceanum(Shiraki,1910)近似,不同... 记述了中国台湾斑腿蝗科二新种:尼蝗属Niitakacris Tinkham,1936的嘉义尼蝗Niitakacris chieiensis sp.nov.和幽蝗属OgneviaIkonnikov,1911的台湾幽蝗Ognevia taiwanensis sp.nov..前者同红胫尼蝗N.rosaceanum(Shiraki,1910)近似,不同之处为产卵瓣在基部明显加宽和下生殖板在中部加宽.后者同塞吉幽蝗O.sergii Ikonnikov,1911近似,其区别特征为:前胸背板沿中隆线缺黑色纵纹,沟后区长于沟前区;中胸腹板中隔较狭,最小宽度等于长度;上产卵瓣的基部2/3的上、下缘近平行;下生殖板基部微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斑腿蝗科 尼蝗属 幽蝗属 新种 台湾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尼蝗属三新种及种检索表(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秃蝗亚科)(英文)
9
作者 印象初 叶保华 党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5-340,共6页
记述了中国台湾尼蝗属Niitakacris Tinkham,1936的3新种。新种阿里山尼蝗Niitakacris arishanensis sp.nov.后足股节内侧非红色和雄性尾须基部的最大宽度为端部宽度的4倍,可与本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新种夏氏尼蝗Niitakacris xiai sp.n... 记述了中国台湾尼蝗属Niitakacris Tinkham,1936的3新种。新种阿里山尼蝗Niitakacris arishanensis sp.nov.后足股节内侧非红色和雄性尾须基部的最大宽度为端部宽度的4倍,可与本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新种夏氏尼蝗Niitakacris xiai sp.nov.与红胫尼蝗N.rosaceanum和台湾尼蝗Niitakacris taiwanensis sp.nov.近似,不同之处为中胸腹板中隔的长度大于最狭处,前翅不到达腹部第1节背板后缘。新种台湾尼蝗Niitakacris taiwanensis sp.nov.与红胫尼蝗N.rosaceanum近似,不同之处为复眼较小,纵径为眼下沟长的1.4倍;两尾片分开;肛上板基部纵沟较短,不到达中部,沟端圆,不尖。列出了尼蝗属全部5个种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斑腿科 尼蝗属 新种 台湾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蝗虫类种属比率的研究
10
作者 印象初 印红 +1 位作者 张道川 施鉴屏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1)当代蝗虫类的种属比率 ,单型属、寡型属和多型属的百分比同鸟类非常接近 ,即单型属高居首位 ,寡型属次之 ,多型属沦于末位。 (2)蝗虫类分布在中国的有217属 ,其中单型属、寡型属和多型属的百分比同全世界的情况完全相反 ,多型属最... :(1)当代蝗虫类的种属比率 ,单型属、寡型属和多型属的百分比同鸟类非常接近 ,即单型属高居首位 ,寡型属次之 ,多型属沦于末位。 (2)蝗虫类分布在中国的有217属 ,其中单型属、寡型属和多型属的百分比同全世界的情况完全相反 ,多型属最多 ,寡型属居中 ,单型属最少。(3)中国的蝗虫类单型属同近缘属的主要区别特征标准较为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种属比率 单型属 中国 寡型属 近缘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尔蝗属分类研究及撒哈拉地区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锯癞蝗亚科) (英文)
11
作者 印象初 李新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3,103+102,共7页
本文对土尔蝗属Tuarega Uvarov,1943进行了分类研究,记述了撒哈拉地区2新种——撒哈拉土尔蝗Tuaregasahara sp.nov.和巴氏土尔蝗Tuarega parisi sp.nov.,并编制了该属3个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班牙国立自然博物馆(Museo ... 本文对土尔蝗属Tuarega Uvarov,1943进行了分类研究,记述了撒哈拉地区2新种——撒哈拉土尔蝗Tuaregasahara sp.nov.和巴氏土尔蝗Tuarega parisi sp.nov.,并编制了该属3个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西班牙国立自然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Ciencias Natur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癞蝗科 土尔蝗属 分类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成虫冷驯化反应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相关变化 被引量:32
12
作者 赵静 陈珍珍 +3 位作者 曲建军 张帆 印象初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冷驯化(在5℃下诱导3d,5d)后,成...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冷驯化(在5℃下诱导3d,5d)后,成虫再在-5℃下暴露3d的存活率由对照(预先未进行冷驯化)的46%分别提高至60%和67%,而诱导10d后的存活率(51%)反而下降。冷驯化效应在其成虫转移至饲养条件下7d后就消失。随着低温诱导时间的延长过冷却点及体内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短时间(5,10d)的诱导不能使成虫的SCP明显降低,但可以使含水量极显著下降。冷驯化后异色瓢虫雌虫产卵前期延长;虽然冷驯化对雌虫首次产卵量没有影响,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连续观察72h内单头雌虫累计产卵量却降低。冷驯化过程中成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检测结果表明:两种细胞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与新陈代谢有关的乳酸脱氢酶(LDH)及Na+,K+-ATP酶活性却降低。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前异色瓢虫成虫经过不同时间的诱导后有可能提高其低温抵抗能力,而且冷驯化诱导成虫耐寒性增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这一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耐寒性 冷驯化 存活率 过冷却点 繁殖力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两种光周期下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珍珍 赵楠 +2 位作者 印象初 张帆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光周期在昆虫滞育中起重要作用,而昆虫光敏感性差异导致了光在昆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为明确光周期在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 光周期在昆虫滞育中起重要作用,而昆虫光敏感性差异导致了光在昆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多样性。为明确光周期在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滞育解除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种群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的干重、含水量、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及蛋白质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雌成虫干重在长光照下处理30d低于短光照下,其他处理时间的干重均高于短光照下,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雄成虫在长光照下处理5d的干重高于短光照下,其余处理时间的干重均低于短光照下,其中处理30d时差异显著(P<0.05)。雌、雄成虫含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长光照下上升显著(P<0.05),短光照下上升不显著(P>0.05)。雌、雄成虫的SCP、FP在短光照下处理不同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长光照下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成虫蛋白含量在短光照条件下雄虫处理10d以及雌虫处理15d均显著低于长光照(P<0.05),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短光照处理成虫体内糖原含量均高于长光照,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的SCP、FP、糖原变化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干重、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性别只对成虫FP与糖原有显著影响(P<0.05);处理时间对干重、含水量、SCP、FP、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1)。3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SCP、FP、蛋白及糖原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干重及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初产卵成虫体内物质含量变化测定发现,长光照(处理10d)下雌、雄成虫体内蛋白和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短光照(处理25d)下(P<0.01),雄成虫体内含水量显著高于短光照下(P<0.05)。结果说明,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短两种光周期下均逐渐解除滞育,但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生化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通草蛉 越冬成虫 光周期 滞育解除 过冷却点 结冰点 蛋白质 糖原 含水量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成虫体型及体内脂肪含量对其耐寒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赵静 崔宁宁 +2 位作者 张帆 印象初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13-1219,共7页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成虫体型及体内脂肪含量对其耐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2种发育温度(18℃和25℃)下通过表型可塑性诱导获得了不同体型的异色瓢虫成虫,测定了成虫体型大小、体内脂肪含量、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成虫体型及体内脂肪含量对其耐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2种发育温度(18℃和25℃)下通过表型可塑性诱导获得了不同体型的异色瓢虫成虫,测定了成虫体型大小、体内脂肪含量、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及其在恒定低温(constant low temperature,CLT)和变温(fluctuating the rmal regime,FTR)下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较低发育温度(18℃)下的成虫体型比25℃下的明显大(P<0.01),体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5℃下的(P<0.01);且两2种发育温度下成虫体内脂肪含量与虫体干重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由SCP频次分布图可知,饲养在18℃下的成虫SCP主要集中在-8~-6℃范围内,饲养在25℃下的成虫SCP主要集中在-10~-9℃范围内;且成虫体型大小与过冷却能力呈现负相关关系。经过相同时间低温暴露后成虫的存活率按下列顺序降低:FTR18℃>FTR25℃>CLT18℃>CLT25℃。结果表明低温暴露过程中脂肪贮存对异色瓢虫成虫存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冷伤害是影响存活的基本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冷伤害 过冷却点 体型 脂肪含量 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驯化对异色瓢虫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静 陈珍珍 +3 位作者 郑方强 张帆 印象初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0-815,共6页
为明确冷驯化处理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性生命表的制作,在室内条件下调查了冷处理后其后代发育历期、成虫产卵前期、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后代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冷驯化使异色瓢虫后代卵... 为明确冷驯化处理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后代生长发育及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性生命表的制作,在室内条件下调查了冷处理后其后代发育历期、成虫产卵前期、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后代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冷驯化使异色瓢虫后代卵的发育历期延长,幼虫(1-4龄)和蛹的发育历期则缩短;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后代体长和体重增量均减小。且完成发育的后代成虫产卵前期延长,寿命缩短,生殖力下降。后代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年龄特征存活率(lx)均降低,但是后代雌虫所占比例却升高。此外,冷驯化类型对异色瓢虫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相同。经相同时间(5d)的低温诱导,变温诱导的后代成虫寿命比恒定低温诱导的长,但是生殖力却低;变温诱导的后代生命表参数(r,λ和R0)均小于恒定低温诱导的,但是lx却高于恒定低温诱导的。结果说明,异色瓢虫亲代经历冷驯化,这种对低温的可塑性反应会延伸到下一代,而且还能够影响后代的适合度,这对其在低温下的存活和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冷驯化 母代效应 适合度 生命表参数 两性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内核糖体小亚基序列的蝗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印红 李新江 +1 位作者 王文强 印象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9-814,共6页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 (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 8种蝗虫的SSUrDNA全序列 (平均 184 4bp) ,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 6种内群种类和 2种外群种类的SSUrDNA同源序列 ,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和PHYLI... 用核糖体SSUrDNA全序列对蝗总科 (Acridoidea)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测定的 8种蝗虫的SSUrDNA全序列 (平均 184 4bp) ,并从GenBank中选取了 6种内群种类和 2种外群种类的SSUrDNA同源序列 ,进行序列分析。利用Clustal、MEGA和PHYLIP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 (距离邻接法Neighbor_Joining ,NJ;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结果显示 :( 1)蝗总科是一个单系类群 ;( 2 )锥头蝗科 (Chrotogonidae)和瘤锥蝗科 (Pyrgomorphidae)亲缘关系较近 ,为蝗总科最原始的类群 ;( 3)网翅蝗科(Arcypteridae)和槌角蝗科 (Gomphocerida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 4)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为最进化的类群 ;( 5 )SSUrDNA序列保守性强 ,转换 (transition)取代的速率大于或接近颠换 (transversion)取代的速率 ;( 6 )在系统树中 ,总科首先分离 ,大多数同科不同属的类群以高置信度聚合在一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总科 SSU RDNA 分子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在长、短光周期下滞育解除中体内相关酶活力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珍珍 宋暖 +4 位作者 郭亚楠 于金凤 印象初 张帆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82-988,共7页
光周期信号在昆虫的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能够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体内生理生化过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越冬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酶活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 光周期信号在昆虫的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能够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体内生理生化过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越冬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酶活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成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和乳酸脱氢酶(LDH)4种重要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雌、雄成虫CAT活性在长光周期处理5d达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短光周期处理CAT活性在处理5d达最高值,且高于长光周期处理,在处理10 d迅速下降至最低值,且均显著低于长光周期处理的CAT活性(P=0.005),后迅速上升并在处理15 d(P<0.05)和20 d(P<0.005)活性显著高于长光周期处理。雌、雄成虫SOD活性在长光周期下处理10d达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P<0.001),且除处理5 d雄虫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外(P=0.558)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雌成虫长光周期处理5 d的SOD活性显著低于短光周期(P<0.001),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高于短光周期;雄成虫长光周期下处理的SOD活性均高于短光周期下,且处理5 d(P=0.04),15 d(P<0.001)和20d(P=0.003)的活性差异显著。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雄成虫Na^+K^+-ATP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上下降-上升趋势,且均显著高于处理0 d成虫酶活性(P<0.001);短光周期处理不同时间Na^+K^+-ATP酶活性均高于长光周期处理,且除雄成虫处理15 d无显著性差异(P=0.142)外,其余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雄成虫LDH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P<0.001)。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在长、短两种光周期条件下体内酶活力的差异可能是影响两种光周期下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不同生化物质含量与生殖状态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通草蛉 越冬成虫 滞育解除 光周期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Na^+K^+-ATP酶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两性生殖卤虫卵及无节幼体的数值分类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可新 许木启 +1 位作者 管越强 印象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本文用数值分类的方法对来自我国山西、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的共15个两性生殖卤虫品系的卵、无节幼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卵和无节幼体的聚类分析,青藏高原卤虫品系和其它品系得到很好的分离.发现青藏高原卤虫品系的卵有三个特征,即卵径大,... 本文用数值分类的方法对来自我国山西、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的共15个两性生殖卤虫品系的卵、无节幼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卵和无节幼体的聚类分析,青藏高原卤虫品系和其它品系得到很好的分离.发现青藏高原卤虫品系的卵有三个特征,即卵径大,卵壳厚,卵呈紫红色,这些特征均是对那里高寒环境的适应.研究表明,随着分布区海拔的升高,中国各卤虫品系的卵和无节幼体有增大的趋势.其中西藏拉果错卤虫的卵和无节幼体是世界上所有已知品系中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两性生殖卤虫 无节幼体 数值分类 水产养殖 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及实验种群幼虫耐寒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珍珍 卢虹 +4 位作者 王跃骅 曹艳霞 于金凤 印象初 许永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耐寒性的影响,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 【目的】滞育诱导期进行短光照处理可影响昆虫耐寒性。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耐寒性的影响,针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及非滞育虫态的耐寒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方法】测定了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以及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自然越冬成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在-12℃下的死亡率,并测定了室内长、短两种光周期下实验种群2龄和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SCP)、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以及-7℃下的死亡率。【结果】中华通草蛉12月份的自然越冬成虫SCP集中在-10^-14℃之间。SCP低于-12℃的个体占43.70%,且-12℃处理1 d死亡率为62.00%。-12℃处理1 d条件下的长、短光周期处理自然越冬成虫,除处理0 d外,长光周期处理死亡率均高于短光周期处理的,且在处理15(P=0.012),20(P=0.01)和25 d(P=0.001)差异显著。中华通草蛉试验种群相同龄期幼虫在短光周期下的SCP和FP均高于长光周期下,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7℃下,2龄幼虫短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为67.00%±4.04%,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78.00%±1.33%)(P=0.011),3龄幼虫短光周期条件下低温死亡率为24.33%±1.33%,显著低于长光周期下的低温死亡率(53.00%±3.46%)(P=0.002)。【结论】中华通草蛉为结冰敏感型,诱导滞育的短光照处理可提高其幼虫期及滞育解除过程中成虫的耐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通草蛉 滞育 光周期 越冬成虫 幼虫 耐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癞蝗科分类系统(直翅目 :蝗亚目 )(英文)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道川 印红 印象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8-221,共4页
对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癞蝗科Pamphag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 ,将已知的 47个属分为 6个亚科 :锯癞蝗亚科Pri onotropisinaenov.,蠢蝗亚科Thrinchinae ,癞蝗亚科Pamphaginae ,鸣癞蝗亚科Tropidaucheninaenov.,聋癞蝗亚科Nocarodesinaen... 对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癞蝗科Pamphagidae昆虫进行了亚科分类研究 ,将已知的 47个属分为 6个亚科 :锯癞蝗亚科Pri onotropisinaenov.,蠢蝗亚科Thrinchinae ,癞蝗亚科Pamphaginae ,鸣癞蝗亚科Tropidaucheninaenov.,聋癞蝗亚科Nocarodesinaenov .,秃癞蝗亚科Orchaminaenov .,其中包括 4个新亚科。建立了欧亚大陆癞蝗科新的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癞蝗科 新亚科 欧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