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
1
作者 唐阳 王筛妮 +3 位作者 卫新东 孔德豪 张舒媛 孙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50,共8页
[目的]探究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风险和修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得出生态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基于植被覆盖度,采用Slope+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模型,得出植... [目的]探究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风险和修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得出生态风险评估结果;同时基于植被覆盖度,采用Slope+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模型,得出植被退化趋势评估结果。将二者结果根据综合指数法,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优先区。[结果](1)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碳固定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增长趋势,单位面积产水量增长率为563.98%;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长率为54.22%;单位面积生境质量增长率为2%;单位面积碳固定增长率为113.05%。(2)生态风险较高的区域位于西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滩地。(3)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呈逐渐增加趋势,植被改善区域占比95.87%,植被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西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和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4)生态修复优先级较高的区域位于定边县、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采取防风固沙林带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结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优先区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 植被退化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 被引量:26
2
作者 卫新东 宋林韩 +2 位作者 王筛妮 喻昭 王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6-334,共9页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单元,从县域层面系统分析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基于陕西省2005-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采用动态度模型法、面积加权平均法、耕地质量区位指数法...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单元,从县域层面系统分析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基于陕西省2005-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采用动态度模型法、面积加权平均法、耕地质量区位指数法、重心迁移模型法研究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5-2018年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资源数量上表现下降趋势,质量上平均利用等别不高且变化不大。数量方面:年平均下降率为5.86%,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8年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态势,平均年变化率分别为17.46%,3.58%,1.60%,耕地数量变化更加平稳;质量方面: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平均利用等别不高且变化不大,分别为12.46,12.60,12.50,12.50。相比全国平均耕地利用等9.96,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利用等处于较低水平,相比陕西省平均利用等11.34,耕地利用等约低于省内一个等。(2)空间上,2005-2018年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异格局。区位指数角度:位于关中平原的潼关县和大荔县耕地利用等较高,为高等地的聚集区,但开展城市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补充一般耕地,造成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陕北地区耕地质量较差,中、低等地的区位指数较高,由于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利用等别均有提升。重心迁移角度:高等地重心在2005-2018年期间处于大荔县,中等地重心由合阳县向黄龙县迁移,低等地重心由佳县迁向米脂县,再迁回佳县。且中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低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高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均愈加平稳,耕地质量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格局,应保证潼关县和大荔县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同时保持黄河西岸陕北县市耕地质量增长趋势。本研究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耕地管护支持,为基本农田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分异规律 耕地保护 黄河西岸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卫新东 王筛妮 员学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科学量化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资料综合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1997-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结合扶风县的自然、社会... 科学量化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资料综合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1997-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结合扶风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率和持续状况4个层次上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法计算历年农用地的集约度分值。研究结果表明,扶风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1997-2006年呈现递增趋势,但农用地利用持续状况令人堪忧。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集约利用评价 AHP 扶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素法和修正法的农用地综合定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卫新东 员学锋 +1 位作者 张转 王筛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9-243,共5页
以陕西省神木县农用地定级研究为例,论述了因素法和修正法两种方法的定级过程,通过空间重叠度分析,有效地将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确定农用地级别,并对定级结果进行了验证,定级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该研究成果以期为加强农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土... 以陕西省神木县农用地定级研究为例,论述了因素法和修正法两种方法的定级过程,通过空间重叠度分析,有效地将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确定农用地级别,并对定级结果进行了验证,定级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该研究成果以期为加强农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定级 因素法 修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地价样点或样点数量不足情况下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卫新东 王筛妮 兰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694-13695,13697,共3页
[目的]解决在基准地价评估时,解决某一级别范围内无地价样点或地价样点数量不能满足数理统计要求时如何确定基准地价的问题。[方法]通过建立土地级别和已测算级别基准地价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经过对比分析研究,选择合理模型,计算无地价... [目的]解决在基准地价评估时,解决某一级别范围内无地价样点或地价样点数量不能满足数理统计要求时如何确定基准地价的问题。[方法]通过建立土地级别和已测算级别基准地价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经过对比分析研究,选择合理模型,计算无地价样点或地价样点数量不足土地级别的基准地价。[结果]经研究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级别和基准地价之间呈指数关系并建立相关模型,确定了无地价样点的末级土地级别基准地价,通过实例验证,基本符合当地实际。[结论]应用数学模型计算无地价样点或地价样点数量不足情况下的级别基准地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基准地价 无地价样点 地价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水条件下桃树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卫新东 贺军奇 汪有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13,共4页
土壤温度是决定果树生育进程的主导因素。研究一定土壤水势条件下桃树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在地面以下5、15、30 cm处分别埋设土壤传感器,用以长期监测桃树地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季节性变化及年变化... 土壤温度是决定果树生育进程的主导因素。研究一定土壤水势条件下桃树地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在地面以下5、15、30 cm处分别埋设土壤传感器,用以长期监测桃树地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季节性变化及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势维持在-40^-60 kPa这一阈值范围内时,各深度土壤温度变化表现一定的规律性。明确土壤温度变化规律,能为生产实践中人工调控果树生态环境及果树生命健康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土壤水势 土壤温度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农用地分等县级数据成果检验研究——以陕西省佳县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卫新东 王筛妮 员学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865-7867,共3页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采用综合分析法、野外实测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农用地分等数据成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野外实测和计算出来的等别结果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各等指数与标准粮的关系近似线性,即随着等指数的增大,标准粮产量呈上升趋...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采用综合分析法、野外实测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农用地分等数据成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野外实测和计算出来的等别结果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各等指数与标准粮的关系近似线性,即随着等指数的增大,标准粮产量呈上升趋势,分等成果总体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分等 数据成果 检验 回归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卫新东 李立平 李海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3,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提出管道建设类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跨多地形地貌区管道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其对土地损毁程...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提出管道建设类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跨多地形地貌区管道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其对土地损毁程度主要为中度和重度损毁。此类项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宜采用参比法。土地复垦工程设计主要为土壤重构工程、植被重建工程和监测与管护工程。研究结论:管道建设类项目具有与生产类项目不同的特点,其复垦方案有其特殊之处,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编制跨多地形地貌区输煤管道项目复垦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输煤管道 编制要点 多地形地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冬小麦土壤中NO_3-N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卫新东 员学锋 汪有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023-7025,702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冬小麦土壤中NO3-N分布的影响。[方法]测定同一灌溉量不同保墒处理和同一保墒处理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冬小麦土壤中NO3-N的积累量。[结果]不同保墒处理在灌溉或非灌溉条件下,其NO3-N含量基本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目的]研究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冬小麦土壤中NO3-N分布的影响。[方法]测定同一灌溉量不同保墒处理和同一保墒处理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冬小麦土壤中NO3-N的积累量。[结果]不同保墒处理在灌溉或非灌溉条件下,其NO3-N含量基本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非灌溉和春灌条件下,NO3-N累积量大小顺序为PAM>CK>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而冬灌条件下则PAM处理硝NO3-N累积量最小,其他处理差异不大。对于同一处理不同层次NO3-N含量大小顺序均为非灌溉>春灌>冬灌。经PAM处理后,土壤淋溶液中全N的累积量均低于对照,随着PAM施用浓度的增加土壤中N淋溶损失量越少。[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下茬作物的施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墒灌溉 冬小麦 NO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墒措施对夏玉米生理指标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卫新东 员学锋 +2 位作者 吴普特 汪有科 牛文全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7,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LCPro+光合仪,研究了不同保墒措施对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生理指标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墒灌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蒸腾和光合速率,对单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甚微。...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LCPro+光合仪,研究了不同保墒措施对夏玉米营养生长期生理指标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墒灌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蒸腾和光合速率,对单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甚微。全天平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和的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CK,气孔导度的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PAM处理>秸秆覆盖>CK,各处理胞间CO2浓度和WUE差异不大。保墒措施可有效增加作物产量,其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试验 保墒 生理指标日变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条件下聚水沟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雪 董建国 +3 位作者 汪有科 郭旭新 赵英 卫新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为提高陕北黄土丘陵区林地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以水平阶地为对照,进行了填充石子、秸秆、树枝、基质等不同材料的聚水沟保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降雨量小于6mm时,聚水沟内土壤含水量未增加;降雨量在6~10mm时,聚水沟沟底约10cm土层土... 为提高陕北黄土丘陵区林地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以水平阶地为对照,进行了填充石子、秸秆、树枝、基质等不同材料的聚水沟保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降雨量小于6mm时,聚水沟内土壤含水量未增加;降雨量在6~10mm时,聚水沟沟底约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对照出现差异(p〈0.05);25~40mm降雨条件下,聚水沟两侧垂直40cm以上土层平均储水量较对照差异显著高16.14%,其土壤含水增量表现为:秸秆(4.8%)〉树枝(3.5%)〉石子(3.1%)〉对照(2.4%)〉基质(2.3%);日降雨量大于40mm时,聚水沟30—190cm土层的拦蓄储水量较对照提高了12.6%~17.5%,此后无降雨时,聚水沟两侧30cm×30cm×70cm体积内大于13%的高水分含量可以维持近一个月;典型136.8mm的月累积降雨对石子、秸秆、树枝、基质覆盖聚水沟内水分扩散影响深度分别为120,160,160,130cm。综合分析,聚水沟内填充秸秆和树枝在增加水分入渗的同时对周边土壤水分的分配及存储效果好于石子和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特性 聚水沟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树茎干日变化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贺军奇 卫新东 汪有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2007年5—10月桃树茎干日变化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各月份回归系数均在0.9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影响茎干日变化的主要因子不同,而且在一日内影响茎干变化的主要因子也在随时间的推移... 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2007年5—10月桃树茎干日变化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元回归数学模型,各月份回归系数均在0.9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影响茎干日变化的主要因子不同,而且在一日内影响茎干变化的主要因子也在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整个生长过程来看,桃树茎干日变化与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这2个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研究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桃树茎干日变化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桃树生长环境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茎干日变化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测评及空间分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转 卫新东 +1 位作者 郭树延 周学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4-320,共7页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以宝鸡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宝鸡市及下辖12个县(区)的... 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以宝鸡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宝鸡市及下辖12个县(区)的集约度水平,判定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空间分异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整体集约度较高,各县(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递减的圈层结构形式,即土地集约度市区>郊区>郊县,城市中心>城市边缘区,中部平原>北部山区,城市空间拓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性较差。影响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较为复杂,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差异是基底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其重要因素。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结果与空间分异特性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符合宝鸡市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适用于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测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集约度测评 空间分异 宝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