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流泵内部流动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卢金玲 郭鹏程 +2 位作者 冯建军 邓佳 罗兴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混流泵叶轮内流动性能直接影响整台泵的外部性能.为了探讨混流泵叶轮内部的流动机理,设计了透明蜗壳,加工了1套半开式混流叶轮,建立了混流泵试验系统并利用PIV对其在不同流量工况下叶轮内部的流动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通过对叶轮流道内... 混流泵叶轮内流动性能直接影响整台泵的外部性能.为了探讨混流泵叶轮内部的流动机理,设计了透明蜗壳,加工了1套半开式混流叶轮,建立了混流泵试验系统并利用PIV对其在不同流量工况下叶轮内部的流动性能进行了试验测试.通过对叶轮流道内的时均相对速度分析后发现,在设计流量工况下压力面附近相对速度从进口到出口先减小后增大,吸力面附近的相对速度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在叶轮出口处沿叶片高度方向的相对速度靠近压力面附近变化不大,靠近吸力面附近从叶根到叶顶逐渐降低,相对流速最小值出现在吸力面叶顶附近.在小流量工况下,流道中部叶高截面至叶顶的区域内会出现回流现象.同时还研究了不对称形状的蜗壳对叶轮内部流动的影响,对叶轮相对蜗壳不同位置流道内的流动进行了测试,发现相对蜗壳不同位置流道内的相对流速的分布趋势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泵 内部流动 叶轮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卢金玲 《华夏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284-285,共2页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63例子宫肌瘤患者口服米非司酮3个月后,通过对比服药前后B超检查结果,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结果:63例患者用药过程中均闭经,血红蛋白上升,贫血得以纠正,围绝经期提前过渡到自然...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63例子宫肌瘤患者口服米非司酮3个月后,通过对比服药前后B超检查结果,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结果:63例患者用药过程中均闭经,血红蛋白上升,贫血得以纠正,围绝经期提前过渡到自然绝经。结论: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DV的离心泵小流量工况内流场测量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建军 武桦 +1 位作者 罗兴锜 卢金玲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2,122,共5页
为了研究离心泵中的脱流现象,利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一低比转数带导叶扩压器离心泵叶轮在4种小流量工况下(0.75Qd,0.50Qd,0.40Qd和0.30Qd)的内部流动进行了精确测量.基于测量结果,得到了各种工况下测量点上的相平均速度场和湍流强... 为了研究离心泵中的脱流现象,利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一低比转数带导叶扩压器离心泵叶轮在4种小流量工况下(0.75Qd,0.50Qd,0.40Qd和0.30Qd)的内部流动进行了精确测量.基于测量结果,得到了各种工况下测量点上的相平均速度场和湍流强度场.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发现在工况0.75Qd下,叶轮内没有脱流发生.而在工况0.50Qd,0.40Qd和0.30Qd下,叶轮流道中呈现"两流道"脱流现象:相邻两个叶轮流道中的脱流大小和类型完全不同,但此时脱流呈现出120°的周期性,这可能与叶轮叶片数和扩压器导叶叶片数的比率(6∶9)有关.此外,对比分析了各种工况下各个速度分量和湍流强度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离心泵叶轮内的湍流强度随着流量的减小而增大.在离心泵叶轮出口附近,流量为0.75Qd时,最大湍流强度达到0.06(基于叶轮出口圆周速度u2);而对于工况0.50Qd,0.40Qd和0.30Qd,其最大湍流强度达到了0.1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小流量工况 测量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湍流 “两流道”脱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量化与丢包的线性系统的动态反馈控制
4
作者 卢金玲 贾新春 张琪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7,共5页
研究了涉及信号量化与数据丢包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问题.其被控系统的状态是不可测的,且量测输出信号与控制输出信号在经过网络传输之前被对数量化.由于通道带宽受限,使由传感器到控制器与由控制器到执行器的通讯通道中同... 研究了涉及信号量化与数据丢包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问题.其被控系统的状态是不可测的,且量测输出信号与控制输出信号在经过网络传输之前被对数量化.由于通道带宽受限,使由传感器到控制器与由控制器到执行器的通讯通道中同时可能发生随机丢包,因此闭环系统被建模为含有4个子系统的离散切换系统.利用扇形界方法与平均驻留时间方法,以非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闭环系统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并通过求解一个非线性最小化问题得出了动态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稳定性 网络控制系统 对数量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天然乳胶改性的研究——天然乳胶/聚氯乙烯乳液共沉积的研究
5
作者 盛京 卢金玲 +2 位作者 姚康生 顾汉卿 陆茉珠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讨论了医用天然乳胶与聚氯乙烯共混物。为了增加两相的混溶性,在共混物中加了稳定剂TM-6,测定了体系的界面张力。观察和探讨了共混体系的共沉积过程,并讨论了稳定剂对共沉积量和共混物胶凝时间的影响,同时讨论了聚氯乙烯含量对体系... 本文讨论了医用天然乳胶与聚氯乙烯共混物。为了增加两相的混溶性,在共混物中加了稳定剂TM-6,测定了体系的界面张力。观察和探讨了共混体系的共沉积过程,并讨论了稳定剂对共沉积量和共混物胶凝时间的影响,同时讨论了聚氯乙烯含量对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应用DSC测定了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乳胶 聚氯乙烯 改性 医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氧化体系中固体颗粒在管道内沉积及输运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洁 张华民 +3 位作者 李鹏 卢金玲 陈森林 南海鹏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45-1750,I0025,共7页
针对污泥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存在的固体颗粒沉积及堵塞问题,以印染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中固体颗粒在系统管线中沉积及输运特性的研究。首先,对污泥中可溶性无机盐在超临界水中析出的固体颗粒及不溶性固体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然后... 针对污泥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存在的固体颗粒沉积及堵塞问题,以印染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中固体颗粒在系统管线中沉积及输运特性的研究。首先,对污泥中可溶性无机盐在超临界水中析出的固体颗粒及不溶性固体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流体高速流动方法来解决固体颗粒在系统管线中的堵塞问题,分析了Davies公式计算超临界水中固体颗粒临界流速的可行性;并以此为依据获得了3741kg/h的印染污泥在25MPa、50℃~550℃条件下的临界流速和临界管径。最后,对不同管径管道内的不溶性固体颗粒在550℃超临界水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临界管径及流体压降的分析得出,本印染污泥系统的超临界水氧化管式反应器的最优内径是55mm,进一步表明临界管径对超临界水系统管径选择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污泥 超临界水系统 颗粒沉积 输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输运耦合机理的腐蚀演化研究
7
作者 王凯 艾琦 +2 位作者 卢金玲 张巧 王跃社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7-894,共8页
油气管道输运介质中化学反应、离子传质、金属溶解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极易诱发浓度场-电势场耦合作用下的腐蚀问题。本研究综合考虑溶液化学反应、界面电化学反应、离子扩散和电迁移等多种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基于电场... 油气管道输运介质中化学反应、离子传质、金属溶解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极易诱发浓度场-电势场耦合作用下的腐蚀问题。本研究综合考虑溶液化学反应、界面电化学反应、离子扩散和电迁移等多种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基于电场、浓度场的耦合机理建立腐蚀演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浓度分布规律、腐蚀电流密度分布规律、腐蚀形貌演变规律等动态腐蚀行为,进而探究了局部化学环境以及电化学行为的耦合过程对腐蚀生长动力学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腐蚀演变规律由电学作用和化学作用之间的竞争作用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学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腐蚀电流密度逐渐减小,蚀坑形貌的演变始终保持对称性,而腐蚀坑宽度的增长小于深度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腐蚀 动力学模型 离子传质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轴流泵内叶轮时序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6
8
作者 符恒 卢金玲 +3 位作者 陈楠 冯建军 陈森林 罗兴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34-940,共7页
为研究多级轴流泵内转子时序效应对水泵性能影响,以首、次级叶轮相对角度θ为0°时作为基准,将次级叶轮沿叶轮旋转方向,每9°旋转为一个时序位置,在不同时序位置时用CFD方法对多级泵内流动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并对不同时序... 为研究多级轴流泵内转子时序效应对水泵性能影响,以首、次级叶轮相对角度θ为0°时作为基准,将次级叶轮沿叶轮旋转方向,每9°旋转为一个时序位置,在不同时序位置时用CFD方法对多级泵内流动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并对不同时序位置处压力脉动以及叶片载荷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时序位置θ为0°的计算结果作为基准,时序位置θ为36°时泵扬程变化最大为4.6%,此时效率变化率达到1.2%;首级叶轮出口压力脉动幅值和相位受压力脉动影响有微小波动,其中首级叶轮出口压力脉动幅值最大减小16.31%;次级叶轮出口压力脉动幅值、平均时域值、相位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此时压力脉动幅值最大增长48.27%,平均时域值增长1.34%;次级叶轮压力载荷分布,不同时序位置处载荷分布规律相同,时序位置为9°时的叶片上载荷分布明显高于其他时序位置时叶片上载荷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轴流泵 时序效应 压力脉动 叶片载荷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向槽对半开叶轮离心泵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李科 卢金玲 +3 位作者 廖伟丽 王维 郭鹏程 罗兴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75-182,228,共9页
离心泵内的不稳定流动现象会产生压力脉动,为了改善半开叶轮小流量工况下的内部流场和压力脉动,通过在前盖板上布置周向槽,分析了周向槽对叶轮内部流动特性和压力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向槽为泄漏流提供了周向通道,泄漏流能够从槽内... 离心泵内的不稳定流动现象会产生压力脉动,为了改善半开叶轮小流量工况下的内部流场和压力脉动,通过在前盖板上布置周向槽,分析了周向槽对叶轮内部流动特性和压力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向槽为泄漏流提供了周向通道,泄漏流能够从槽内快速通过,降低了泄漏流的驱动力,使得主流与泄漏流的交界面向叶片尾缘移动;靠近叶顶间隙叶片进口相对液流角和低速区面积减小,轴向速度增大,泄漏流导致的不稳定流场和阻塞现象减弱,近失稳工况点对应的流量向小流量工况偏移;周向槽不仅改善了前缘溢流,使得叶轮内低频压力脉动幅值下降,而且消除了叶片前缘泄漏流形成的回流及其诱发的2.2 f_(n)特征频率。研究发现周向槽能够通过有效抑制不稳定流动及其诱发的压力脉动来改善离心泵小流量工况的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泄漏流 周向槽 压力脉动 前缘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匣处理作用下高负荷轴流压气机转/静子匹配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维 李轩 +2 位作者 卢金玲 罗兴锜 楚武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05-1513,共9页
为了探索机匣处理作用下转/静子的轴向匹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压气机级的失速裕度,研究了静子的叶型安装角及"弯"、"掠"规律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针对机匣处理与优化静子的组合结构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阐述了该结构... 为了探索机匣处理作用下转/静子的轴向匹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压气机级的失速裕度,研究了静子的叶型安装角及"弯"、"掠"规律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针对机匣处理与优化静子的组合结构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阐述了该结构的扩稳机理以及压气机新的失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机匣处理作用下,静子成为压气机失速的触发因素,通过对静子叶型安装角及"弯"、"掠"规律的优化均可进一步提高压气机级的失速裕度,其中改变静子"弯"型对压气机级失速裕度的改善最大。组合应用机匣处理与尖部反弯根部正弯静子后,压气机效率基本不变,失速裕度提升了80.2%,较单独使用机匣处理提升30.9%。在该组合结构作用下,压气机的失速由静子触发,静子叶根吸力面在激波作用下发生附面层分离,且与轮毂表面附面层相互作用形成角区涡,接近失速边界时,静子叶根形成"前缘溢流,尾缘反流"现象,造成静子通道的大范围堵塞,诱发压气机失速。压气机级的扩稳应充分考虑机匣处理的影响,对静子进行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机匣处理 转/静子匹配 失速裕度 静子“弯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流压气机端壁失速的耦合扩稳方法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维 张翔 +2 位作者 卢金玲 罗兴锜 楚武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4-552,共9页
为了探索可有效控制轴流压气机端壁失速的扩稳方法,将缝式处理机匣与叶顶喷气进行耦合设计,参数化研究了缝的长度、位置和角度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结合非定常数值模拟阐释了"耦合型处理机匣"的扩稳机理以及影响压气机效率的... 为了探索可有效控制轴流压气机端壁失速的扩稳方法,将缝式处理机匣与叶顶喷气进行耦合设计,参数化研究了缝的长度、位置和角度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结合非定常数值模拟阐释了"耦合型处理机匣"的扩稳机理以及影响压气机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耦合型处理机匣"作用下,压气机失速裕度提高18%,压气机效率在小流量工况略有提高,在设计工况降低0.21%。缝长度是影响压气机性能的关键,其最大长度不应超过叶顶轴向弦长的50%,缝的位置和角度的影响程度有限。"耦合型处理机匣"内存在缝内循环和由缝到喷嘴间的循环两种主要流动形式,这两种循环在有效控制叶顶泄漏涡的同时降低了叶顶负荷,是提高压气机失速裕度的主要原因。"耦合型处理机匣"与压气机间的作用具有自适应性,这种自适应性降低了其对压气机工作点效率的负面影响,同时保证了对叶顶堵塞的控制效果。缝与喷嘴的耦合设计具有不降低压气机效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压气机失速裕度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端壁失速 处理机匣 耦合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声速轴流压气机叶顶喷气设计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维 黄雨洁 +2 位作者 卢金玲 罗兴锜 楚武利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82-1990,共9页
为了探索叶顶喷气在亚声速轴流压气机中的设计规律,试验研究了喷气量、喷嘴喉部高度、周向覆盖比例、喷气位置、喷嘴数目、喷嘴分布形式对压气机失速裕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叶顶喷气的扩稳机理以及对压气机失速特性的影响,总结了叶顶喷... 为了探索叶顶喷气在亚声速轴流压气机中的设计规律,试验研究了喷气量、喷嘴喉部高度、周向覆盖比例、喷气位置、喷嘴数目、喷嘴分布形式对压气机失速裕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叶顶喷气的扩稳机理以及对压气机失速特性的影响,总结了叶顶喷气在亚声速和跨声速压气机中作用规律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叶顶喷气没有改变压气机的失速特性,其扩稳机理主要在于对叶顶堵塞的有效抑制,通道堵塞对叶顶喷气的非定常响应是离散叶顶喷气有效扩稳的重要原因。当喷嘴处于堵塞状态时扩稳效果达到最大,利用0.66%的喷气量可将压气机的失速裕度提升15%。对于压气机失速裕度的影响,喷气量、喷嘴喉部高度、喷气周向覆盖比例间存在交互作用,喷气位置、喷嘴周向分布形式和进气畸变对喷气扩稳效果的影响均不大。当压气机的失速均是由叶顶泄漏涡诱发的突尖失速时,叶顶喷气在亚声速压气机中的设计方法可用于指导跨声速压气机叶顶喷气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叶顶喷气 失速裕度 交互作用 叶顶泄漏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轮时序位置对多级离心泵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晶 王李科 +1 位作者 卢金玲 李晨昊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3年第5期74-81,共8页
时序位置会对多级离心泵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首级和次级叶轮时序位置下外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时序位置变化对蜗壳和次级叶轮内部流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时序位置改变主要影响次级叶轮和蜗壳的性能,使得次... 时序位置会对多级离心泵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首级和次级叶轮时序位置下外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时序位置变化对蜗壳和次级叶轮内部流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时序位置改变主要影响次级叶轮和蜗壳的性能,使得次级叶轮内涡量下降,高涡量区面积减小,出口径向速度明显增大;并且能够抑制蜗壳隔舌位置出现的漩涡,蜗壳内低速区面积和湍动能明显下降,流动损失减少,扬程和效率上升,当次级叶轮叶片的周向位置位于首级叶轮流道中间时,最大上升幅度分别达到了2.9%和1.78%;此外时序位置不会改变径向力主频,但是能够降低径向力的幅值,最大下降幅度达到了9.7%。研究结果能够为多级离心泵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效应 两级离心泵 涡量 数值模拟 径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模糊系统的随机采样控制
14
作者 樊兴 杨建栋 +1 位作者 卢金玲 贾新春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研究了T-S模糊系统的随机采样控制问题.考虑具有两个不同采样周期的随机采样,它满足伯努利分布,采样的概率是给定的常数.利用输入时滞方法和积分不等式,给出了T-S模糊系统随机采样控制的均方渐近稳定性条件,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 研究了T-S模糊系统的随机采样控制问题.考虑具有两个不同采样周期的随机采样,它满足伯努利分布,采样的概率是给定的常数.利用输入时滞方法和积分不等式,给出了T-S模糊系统随机采样控制的均方渐近稳定性条件,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控制器设计方法.通过一个仿真例子说明了所给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模糊系统 时滞输入 变采样 均方渐近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层对水力机械材料磨蚀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15
作者 张欣 吴佰杰 +3 位作者 雷星星 尕藏才让 卢金玲 王凯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10期85-91,共7页
利用搭建的旋转喷射磨蚀试验装置对4种已分别喷涂氧化铝陶瓷(Al_(2)O_(3))、镍基合金(Ni60)、碳化钨(WC)、钴铬钨(CoCrW)涂层的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常用材料进行不同涂层抗磨蚀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l_(2)O_(3)陶瓷涂层与试件... 利用搭建的旋转喷射磨蚀试验装置对4种已分别喷涂氧化铝陶瓷(Al_(2)O_(3))、镍基合金(Ni60)、碳化钨(WC)、钴铬钨(CoCrW)涂层的水力机械过流部件常用材料进行不同涂层抗磨蚀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l_(2)O_(3)陶瓷涂层与试件基体材料结合强度较低,在含沙水流的高速冲击下出现脱落现象,对基体材料难以起到抗磨蚀保护作用,不适用于冲击磨损;WC涂层具有较好抗空蚀性能,但因喷涂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脱碳相变产生W_(2)C及W,致使晶界出现裂纹在泥沙反复冲击锻打作用下因疲劳磨损造成失重损失;Ni60及CoCrW涂层与试件基体结合较好,磨蚀试验后表面未出现裂纹及凹坑,犁沟状磨痕破坏程度较基体得到较大改善,其中喷涂CoCrW涂层可以将试件基体材料磨蚀失重量降低至一半及以下,具有较好的抗磨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机械 磨蚀 旋转喷射试验装置 抗磨蚀涂层 失重 疲劳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