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卢贵明 黄锦联 +1 位作者 劳国连 寥锡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87-2189,共3页
目的:以效应室浓度为目标,观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与持续微量泵输注(恒速)方式进行比较。方法:64例内窥镜鼻窦择期手术耳鼻咽喉科患者,按输注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效应室靶控(TCI)组(n=32)和持续微量泵... 目的:以效应室浓度为目标,观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并与持续微量泵输注(恒速)方式进行比较。方法:64例内窥镜鼻窦择期手术耳鼻咽喉科患者,按输注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效应室靶控(TCI)组(n=32)和持续微量泵(恒速)组(n=32)。TCI组以瑞芬太尼6ng/mL、异丙酚3μg/mL为初始靶浓度输注,诱导完成后调整为瑞芬太尼3ng/mL、异丙酚2.5μg/mL维持;恒速组以瑞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5mg/kg静推诱导,然后以瑞芬太尼0.2μg/(kg·min)、异丙酚100μg/(kg·min)为初始浓度维持。根据手术需要调节两药用量,术毕停止输注。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用药量、麻醉效果(诱导时间、胸壁强直、术中流泪或知晓)、麻醉恢复情况(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前PETCO2)、拔管后不良反应和手术前后血糖、尿素氮、肌酐值。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应激和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差异,均能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TCI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稳定,SBP、DBP在插管前和术中最低值上均高于恒速组(P<0.05),术中最高值则低于恒速组(P<0.05),HR在插管前高于恒速组(P<0.05)。TCI组诱导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恒速组(P<0.05或0.01);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药量低于恒速组(P<0.05或0.01)。同时,恒速组出现1例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应用于全静脉麻醉更方便、有效、安全、节约,而且无毒、无污染及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全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 瑞芬太尼 二异丙酚 靶控输注 效应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伤围术期麻醉处理
2
作者 黄锦联 卢贵明 +1 位作者 林福筹 张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245-246,共2页
[目的]总结心脏外伤的麻醉抢救和术后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建立心脏外伤围麻醉期处理常规。[方法]所有心脏外伤病人均开放动脉监测血压和深静脉作快速输液和监测中心静脉压,插双腔气管导管分隔术侧肺,以利于术者手术操作和保护健侧肺;术... [目的]总结心脏外伤的麻醉抢救和术后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建立心脏外伤围麻醉期处理常规。[方法]所有心脏外伤病人均开放动脉监测血压和深静脉作快速输液和监测中心静脉压,插双腔气管导管分隔术侧肺,以利于术者手术操作和保护健侧肺;术中根据CVP变化来调整输液速度,常规以多巴胺维护脏器功能和以去甲肾上腺素提升血压,未缝合心脏伤口前不作心脏按压,术后呼吸机支持治疗和静脉自控镇痛,控制输液量,降低中心静脉压,减轻心脏负荷。[结果] 12例中仅1例因心室、心房大范围横贯伤术中死亡外,其余11例均康复出院。[结论]创建一套心脏外伤的麻醉抢救和术后治疗常规方法,有助于提高伤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伤 围术期 麻醉 双腔气管导管 中心静脉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