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优化设计
1
作者 卢美月 《无线互联科技》 2025年第6期117-120,共4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优化设计,旨在提升存储效率、数据安全性及系统性能。通过采用加密技术、数据去重与压缩、数据完整性保障等手段,结合分布式存储与负载均衡策略,系统实现了多重优化。实验结果表...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处理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优化设计,旨在提升存储效率、数据安全性及系统性能。通过采用加密技术、数据去重与压缩、数据完整性保障等手段,结合分布式存储与负载均衡策略,系统实现了多重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在数据存储压缩比、读写速度、访问时延等方面显著提升,存储压缩比从2.5∶1.0提高至3.2∶1.0,数据处理速度提升50%,访问时延降低25%,系统吞吐量提升46.7%,恢复时间缩短60%。该研究验证了数据处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存储系统中的有效性,提升了系统的存储能力、处理效率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处理技术 网络安全 存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文化、企业培训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卢美月 《上海管理科学》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大陆上海地区、江苏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244份有效样本,以LISREL结构方程式为分析工具,企图建立企业文化、企业培训与组织绩效等构面完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解释高阶...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大陆上海地区、江苏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244份有效样本,以LISREL结构方程式为分析工具,企图建立企业文化、企业培训与组织绩效等构面完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解释高阶主管支持、企业文化强度对企业培训、组织绩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培训 组织绩效 结构方程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精细表征底水油藏全周期水淹形态的新方法
3
作者 常涛 陈建波 +2 位作者 汪跃 孙藏军 卢美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底水油藏开发面临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等难题,需要精细表征水淹形态,指导开发后期精准挖潜。以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为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在生产特征分析、空间势分布求取及流线绘制基础上,基于油水运动规律、相渗曲线特征等研究,建... 底水油藏开发面临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等难题,需要精细表征水淹形态,指导开发后期精准挖潜。以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为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在生产特征分析、空间势分布求取及流线绘制基础上,基于油水运动规律、相渗曲线特征等研究,建立底水油藏全周期水脊内部形态的精细表征方法。结果表明:随含水率的增加,水脊内部水淹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中、强水淹区范围逐渐缩小;进入特高含水期,水脊内部仍可进一步划分为未动用区、弱水淹区、中水淹区、强水淹区,且未动用及弱水淹区范围较大,说明常规认识的水脊内部依然存在较大的调整潜力。将该方法计算结果与数模、实际取心井资料对比,误差小于等于7.7%,准确率较高。研究成果可为底水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水脊 水淹特征 内部形态 精细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质量综合指数的砂砾岩储层差异分布评价——以渤海M油田东三段为例
4
作者 别旭伟 孙藏军 +2 位作者 石飞 刘百川 卢美月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9,共8页
渤海M油田东三段砂砾岩储集体埋藏深度大、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满足直接刻画储层的精度需求。利用钻井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表征储层质量的参数,结合熵权法构建储层质量综合指数,开展了研究区东三段砂砾岩体内幕储层质量的差异分布评... 渤海M油田东三段砂砾岩储集体埋藏深度大、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满足直接刻画储层的精度需求。利用钻井资料,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表征储层质量的参数,结合熵权法构建储层质量综合指数,开展了研究区东三段砂砾岩体内幕储层质量的差异分布评价,并通过动态监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依据储层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概率分布斜率差异将研究区东三段划分为Ⅰ、Ⅱ、Ⅲ三类储层,储层质量依次为优质、中等和差等;②纵向上,片状洪流作用下(8~5小层)的储层质量品质整体差于牵引流作用下(4~1小层)的砂体沉积,其中3小层储层质量相对最好;③平面上,砂体几何展布形态经历了条带状(8~5小层)→朵叶状(4~2小层)→指状(1小层)演化。研究成果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砂砾岩储层质量分布评价提供一定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东三段 储层质量 差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热采效率实时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关富佳 周琴 +2 位作者 李玉红 王鑫朋 卢美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4,共7页
热激法是分解水合物的重要方法,由于对水合物体系热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缺少定量描述,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实现水合物热采效率的实时评价,缺少对热采过程中的热采效率变化特征的明确认识,将影响对水合物热采效率的正确评价。利用自制实验装... 热激法是分解水合物的重要方法,由于对水合物体系热物理参数变化特征缺少定量描述,现有的评价方法不能实现水合物热采效率的实时评价,缺少对热采过程中的热采效率变化特征的明确认识,将影响对水合物热采效率的正确评价。利用自制实验装置,开展不同间壁换热温度的天然气水合物热采实验,结合前人实验研究成果,利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水合物体系热物理参数的定量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热采实验的实时数据,利用不稳定传热理论,对天然气水合物间壁热采过程中的纯能量效率进行实时计算,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热采效率的实时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合物体系的热物理参数与温度呈线性关系;天然气水合物间壁换热开采的纯能量效率为0~7,热采前期上升快,后期变缓;在热采初期,间壁温度越高,纯能量效率越高,随后趋势改变。热激法分解天然气水合物时,在热采初期采用较高温度,适时转换较低温度的变温热采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水合物开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间壁换热 纯能量效率 实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间壁热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关富佳 卢美月 张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7,共6页
利用温度震荡法合成高质量水合物,开展不同间壁换热温度的定容分解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热采过程中产气量和天然气水合物体系导入热量的变化规律,提出纯能量效率概念,同时结合传热学理论,实现了纯能量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 利用温度震荡法合成高质量水合物,开展不同间壁换热温度的定容分解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热采过程中产气量和天然气水合物体系导入热量的变化规律,提出纯能量效率概念,同时结合传热学理论,实现了纯能量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间壁换热开采的纯能量效率介于10~40,间壁温度30℃时的纯能量效率最高,间壁温度增大,整个间壁热采过程的纯能量效率和单位时间的纯能量效率逐渐降低。在天然气水合物间壁热采时,应尽量控制热量的沿程热损失和外逸热损失,使用较低的间壁温度,能够取得较好的水合物开采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间壁热采 纯能量效率 温度震荡 产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线重构的复杂砂砾岩体岩性识别研究——以北16井区梧桐沟组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永健 汤子余 +1 位作者 卢美月 吴承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25,34,共7页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复杂砂砾岩体岩心、录井、测井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预先落实部分岩性,选择对储层岩性敏感的自然伽马、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4种曲线进行曲线重构,建立了一套岩性识别图版,确立各类岩性定量解释标准。结果表明,该方...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复杂砂砾岩体岩心、录井、测井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预先落实部分岩性,选择对储层岩性敏感的自然伽马、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声波时差4种曲线进行曲线重构,建立了一套岩性识别图版,确立各类岩性定量解释标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量划分储层岩性,可为研究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的岩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砂砾岩体 岩性识别 曲线重构 交会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双高”油田强化开采调控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康凯 吴金涛 +2 位作者 刘斌 卢美月 龚小龙 《海洋石油》 CAS 2022年第3期41-44,共4页
针对渤海Q油田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的稳产难题,提出了强化开采调控方法,通过合理提高生产压差,提高层内水驱动用程度。基于对层内非均质性以及驱动压力梯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分析,从低渗透率储层有效动用的角度出发... 针对渤海Q油田进入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双高”阶段的稳产难题,提出了强化开采调控方法,通过合理提高生产压差,提高层内水驱动用程度。基于对层内非均质性以及驱动压力梯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分析,从低渗透率储层有效动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不同井距下合理生产压差与流度的关系图版。应用该图版,提出渤海Q油田生产压差从2.0 MPa提高至5.0 MPa。该方法在渤海Q油田取得较好的成效,单井“降水增油”效果明显,实现日产量连续5年稳产200 m^(3)/d,油田采收率提高4%。该方法能为后续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 水驱 生产压差 强化开采 动用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与挖潜策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常涛 黄磊 +2 位作者 卢美月 孙藏军 周立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5-30,58,共7页
对比陆地油田,海上油田生产井数少、井控储量高,导致剩余油既有共同性,也有复杂性和差异性。同时它区别于陆地油田的持续性调整,导致高度分散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相关研究。经过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各个开发阶段、... 对比陆地油田,海上油田生产井数少、井控储量高,导致剩余油既有共同性,也有复杂性和差异性。同时它区别于陆地油田的持续性调整,导致高度分散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相关研究。经过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各个开发阶段、油藏渗流过程的研究,提出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主要有三类,即整体富集型剩余油、局部富集型剩余油、整体分散型剩余油。在全面分析各类剩余油富集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动用策略,主要包括重构新井网、调整现井网等措施。调整不同挖潜措施的占比,完成剩余油富集差异下的挖潜策略。通过油田开发特点、地下油藏渗流的宏观研究与具体挖潜措施结合,明确特高含水期海上油田的系统性工作,对油田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 挖潜策略 开发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