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细固体颗粒对CO2吸收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卢素敏 马友光 +1 位作者 沈树华 朱春英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6-360,共5页
利用恒温反应器研究了颗粒性质对CO_2在浆液中吸收的影响。实验选用三种溶剂:水、环己烷和大豆油,在其中分别加入不同性质的固体颗粒: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和硅胶作为研究体系。结果发现,水溶液中只有活性炭表现出了明显的吸收强化效果;... 利用恒温反应器研究了颗粒性质对CO_2在浆液中吸收的影响。实验选用三种溶剂:水、环己烷和大豆油,在其中分别加入不同性质的固体颗粒: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和硅胶作为研究体系。结果发现,水溶液中只有活性炭表现出了明显的吸收强化效果;而在环己烷溶液中则相反,活性炭失去了强化作用,Al2O3和硅胶却对吸收起到了促进效果。由此说明能够具有吸收强化效果的颗粒需要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憎溶剂性及对溶质较高的吸附容量。同时,根据实验结果,增强因子随颗粒浓度的增加会渐进地趋于一个恒定值;搅拌速度提高强化因子会随之降低。表明强化因子与颗粒在气液界面的覆盖率有关,搅拌速度提高界面覆盖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强化 强化因子 表面覆盖率 吸附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料反应器中吸附剂粒子对CO_2气体的吸收强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卢素敏 马友光 +1 位作者 沈树华 朱春英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共4页
研究了吸附剂粒子对气体吸收的增强作用。在一个带有搅拌的间歇反应釜中,分别测定了CO2在活性炭/水、S iO2/水浆液以及在活性炭/环己烷、S iO2/环己烷浆液中的吸收速率和增强因子。实验温度为298.15 K,初始压力为0.1 MPa,浆液中粒子的... 研究了吸附剂粒子对气体吸收的增强作用。在一个带有搅拌的间歇反应釜中,分别测定了CO2在活性炭/水、S iO2/水浆液以及在活性炭/环己烷、S iO2/环己烷浆液中的吸收速率和增强因子。实验温度为298.15 K,初始压力为0.1 MPa,浆液中粒子的固含率为0—2 kg/m3,搅拌速度为1 s-1和4 s-1。结果表明,活性炭/水、S iO2/环己烷体系对CO2的吸收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S iO2/水、活性炭/环己烷体系则没有发现增强作用。因此,只有具有界面亲合能力且对溶质有吸附作用的颗粒才能对气体吸收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将界面划为粒子覆盖和未覆盖区,提出了一个预测增强因子的一维双区模型,并进行了求解,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增强因子 传质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铁与阳离子瓜尔胶的复配及其对染料墨水的脱色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卢素敏 王汉昌 +1 位作者 田一哲 张文文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提高聚铁絮凝剂对染料墨水的脱色性能,采用聚合氯化铁(PFC)和阳离子瓜尔胶(CGG)制备聚合氯化铁-阳离子瓜尔胶(PFC-CGG)复合絮凝剂,考察不同因素,如PFC与CGG复配比例、絮凝剂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及废水电导率等对墨水废水脱色率的影... 为了提高聚铁絮凝剂对染料墨水的脱色性能,采用聚合氯化铁(PFC)和阳离子瓜尔胶(CGG)制备聚合氯化铁-阳离子瓜尔胶(PFC-CGG)复合絮凝剂,考察不同因素,如PFC与CGG复配比例、絮凝剂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及废水电导率等对墨水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并利用Zeta电势对脱色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使用PFC和CGG,PFC和CGG复配有效地提高了脱色性能,中性条件下,在复配质量比mCGG∶mPFC=0.05时PFC-CGG脱色率达到95.3%,明显高于相同条件下PFC和CGG的脱色效果;FT-IR及SEM对絮凝剂的结构及表观形貌的表征显示CGG和PFC之间产生了交联,这种交联使得PFC-CGG复合絮凝剂在PFC较强电中和作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CGG长分子链的卷扫网捕能力,使脱色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铁 阳离子瓜尔胶 复合絮凝剂 脱色性能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改性双氰胺甲醛脱色絮凝剂的合成及脱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卢素敏 宋美华 +2 位作者 王汉昌 尹良珂 李献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3-197,共5页
以乙二胺为改性剂、双氰胺和甲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脱色絮凝剂(EDA-DCDF),利用FT-IR、XRD和SEM对絮凝剂结构及形貌特性进行表征。考察了原料配比、絮凝剂投加量、废水初始pH、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等对染料脱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 以乙二胺为改性剂、双氰胺和甲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脱色絮凝剂(EDA-DCDF),利用FT-IR、XRD和SEM对絮凝剂结构及形貌特性进行表征。考察了原料配比、絮凝剂投加量、废水初始pH、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等对染料脱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双氰胺甲醛颗粒属无定形结构,相对于未改性双氰胺甲醛DCDF,改性后的EDA-DCDF获得了更好的脱色性能,对活性红195的最大脱色率可达到98.7%,明显高于DCDF。EDA-DCDF在酸性至微碱性条件下使用可获得良好的脱色性能,无机盐、表面活性剂对絮凝剂脱色性能产生了不同影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EDA-DCDF展示了较好的抗盐性,而表面活性剂SDBS对脱色性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氰胺甲醛 改性絮凝剂 脱色 脱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硫酸铁-瓜尔胶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效果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卢素敏 田一哲 +1 位作者 王汉昌 权志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1-146,共6页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和瓜尔胶制备了聚合硫酸铁-瓜尔胶复合絮凝剂,研究了PFS与瓜尔胶复配比例、絮凝剂加入量及废水初始pH对模拟废水除浊率的影响,并利用XRD、FT-IR、SEM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对絮凝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FS和...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和瓜尔胶制备了聚合硫酸铁-瓜尔胶复合絮凝剂,研究了PFS与瓜尔胶复配比例、絮凝剂加入量及废水初始pH对模拟废水除浊率的影响,并利用XRD、FT-IR、SEM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对絮凝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FS和瓜尔胶复配极大地提高了絮凝性能,pH=7时,除浊率可达97%,远大于相同条件下PFS的除浊效果。瓜尔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与PFS中的Fe3+产生了交联,所形成的复合絮凝剂为无定型结构,在无机絮凝剂PFS电中和作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絮凝剂吸附架桥及网捕能力,有效提高了絮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硫酸铁 瓜尔胶 复合絮凝剂 絮凝性能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毡电极用于电芬顿脱色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卢素敏 李献朋 +1 位作者 尹良珂 张松松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5-59,65,共6页
为了探究CF电极在电芬顿脱色中的应用性能及机理,通过对阴极材料的对比,建立了以碳毡为阴极的电芬顿降解体系,探讨了不同操作参数如废液pH、O_(2)流量、电压、Fe^(2+)浓度等因素对活性红195染料废水的脱色率、COD去除率的影响。根据实... 为了探究CF电极在电芬顿脱色中的应用性能及机理,通过对阴极材料的对比,建立了以碳毡为阴极的电芬顿降解体系,探讨了不同操作参数如废液pH、O_(2)流量、电压、Fe^(2+)浓度等因素对活性红195染料废水的脱色率、COD去除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采用碳毡做阴极,Fe^(2+)浓度为20 mg/L,pH为3、O_(2)流量60 mL/min、电压3 V条件下,反应3 h染料几乎完全脱色,COD去除率可达73.31%;利用猝灭实验初步探讨了染料降解的主要机制,•OH的生成及其强氧化作用是染料降解的主要因素;利用UV-Vis及GC-MS对染料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反应前30 min降解速度最快;电极稳定性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证明了碳毡阴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 阴极材料 降解机制 脱色率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o/C@CF阴极材料制备及在电芬顿脱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卢素敏 张松松 +2 位作者 李献朋 尹良珂 季登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3-180,共8页
文章采用混合热解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N掺杂多孔碳阴极材料N-Co/C,利用SEM、FT-IR、XPS等表征技术及电化学表征手段探究了碳材料的几何形貌、物化性质及电化学性能,构建了N-Co/C@CF为阴极的电芬顿体系,用以降解活性红195... 文章采用混合热解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的N掺杂多孔碳阴极材料N-Co/C,利用SEM、FT-IR、XPS等表征技术及电化学表征手段探究了碳材料的几何形貌、物化性质及电化学性能,构建了N-Co/C@CF为阴极的电芬顿体系,用以降解活性红195染料废水。根据实验结果,N掺杂碳材料为无定形结构,比表面积大,且材料中产生了有利于两电子氧还原反应的石墨型氮和吡啶型氮。N掺杂后,N-Co/C@CF电极材料导电性能、对氧气的吸附能力及还原能力均明显提高,以600℃下煅烧所得N-Co/C-600@CF电极材料性能最佳。采用N-Co/C-600@CF为阴极降解活性红195,在电压3 V、Fe^(2+)浓度20 mg/L,pH=3及O_(2)流量为60 mL/min下,90 min染料脱色率达到99.66%,COD去除率可达72.87%。电极循环使用6次,脱色率仍可达到93.54%,表明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废水 电芬顿 活性红19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浆液中气体的吸收强化
8
作者 卢素敏 马友光 沈树华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42-45,共4页
讨论在CO2/H2O吸收体系中加入TiO2微细颗粒所产生的效果及其吸收强化机理.研究表明,随TiO2在液体中含量增加,增强因子不断增加,但颗粒浓度达一定值后,增强因子不再继续提高.TiO2含量对搅拌转速及颗粒直径的影响表现出了与原结论不一... 讨论在CO2/H2O吸收体系中加入TiO2微细颗粒所产生的效果及其吸收强化机理.研究表明,随TiO2在液体中含量增加,增强因子不断增加,但颗粒浓度达一定值后,增强因子不再继续提高.TiO2含量对搅拌转速及颗粒直径的影响表现出了与原结论不一致的现象:在很低转速下,TiO2对吸收几乎没有强化作用,而2μm的TiO2颗粒所体现出来的增强因子反倒小于20μm的颗粒增强作用.这些现象表明,不同的颗粒所引起的强化作用不仅要考虑颗粒的吸附作用,还要考虑颗粒的动力学效应,仅凭shuttle机理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强化 吸收机理 强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Cr_(2)O_(3)/Al_(2)O_(3)催化剂对丙烷脱氢反应的再生性能
9
作者 卢素敏 宋美华 +1 位作者 李渊 赵立国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制备了Mg改性Cr_(2)O_(3)/Al_(2)O_(3)催化剂,利用XRD,UV-Vis,XPS,H_(2)-TPR,NH_(3)-TPD,TG等方法考察了新鲜和再生后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助剂Mg的添加有利于催化剂再生后的物相结构稳定;随再生次数的增加,催化剂孔径增大... 制备了Mg改性Cr_(2)O_(3)/Al_(2)O_(3)催化剂,利用XRD,UV-Vis,XPS,H_(2)-TPR,NH_(3)-TPD,TG等方法考察了新鲜和再生后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助剂Mg的添加有利于催化剂再生后的物相结构稳定;随再生次数的增加,催化剂孔径增大,比表面积降低,催化剂表面Cr^(6+)含量降低,Cr^(6+)组分逐渐不可逆还原为Cr^(3+)等稳定状态;催化剂表面主要为弱酸和中强酸,随再生次数的增加,酸量减少,但酸强度增加,Cr物种价态及其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表面酸性进而影响了催化剂活性;新鲜催化剂催化活性略高于再生催化剂,经多次再生后催化剂性能趋于稳定,丙烷转化率稳定在30%左右,丙烯选择性在8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脱氢 催化剂再生 铬催化剂 镁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法AKD合成过程TEA-HCl晶体结构及形貌特征研究
10
作者 卢素敏 朱峰 +1 位作者 王玺督 田一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5-180,共6页
以三乙胺和硬脂酰氯为原料,采用无溶剂法合成烷基烯酮二聚体,为了研究反应过程中高黏度产生的机理,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SEM、FR-IR及HNMR对副产物三乙胺盐酸盐(TEA-HCl)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乙胺盐酸盐晶体易于... 以三乙胺和硬脂酰氯为原料,采用无溶剂法合成烷基烯酮二聚体,为了研究反应过程中高黏度产生的机理,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SEM、FR-IR及HNMR对副产物三乙胺盐酸盐(TEA-HCl)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乙胺盐酸盐晶体易于沿着c轴方向生长并枝状延伸,在(001)晶面方向叔胺阳离子链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实验条件下,三乙胺盐酸盐晶粒基本呈球形、纳米级,当三乙胺盐酸盐浓度增加时,颗粒间相互碰撞极易形成交联结构。三乙胺盐酸盐的枝状形貌特征、与AKD分子间很强的作用力、巨大的颗粒比表面积是产生高黏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TEA-HCl晶体结构 TEA-HCl形貌特征 长链烷基烯酮二聚体 无溶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法烷基烯酮二聚体的制备及工艺改进
11
作者 卢素敏 王玺督 朱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0,72,共6页
以三乙胺和硬脂酰氯为原料,采用无溶剂法制备了烷基烯酮二聚体(AKD),为了避免蒸馏法回收过量三乙胺所带来的高能耗,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对AKD后处理过程进行改进,反应产物在热过滤除去三乙胺盐酸盐后,在低温下过滤得到AKD,所得滤液循环... 以三乙胺和硬脂酰氯为原料,采用无溶剂法制备了烷基烯酮二聚体(AKD),为了避免蒸馏法回收过量三乙胺所带来的高能耗,提出了一种新的工艺对AKD后处理过程进行改进,反应产物在热过滤除去三乙胺盐酸盐后,在低温下过滤得到AKD,所得滤液循环使用。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反应收率和AKD纯度的影响,最佳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5 h。当三乙胺和硬脂酰氯的摩尔比R_(TEA/STC)>5时,尽管首次采用新鲜原料时反应收率较低,但并不影响后续的循环反应收率,循环反应收率可达86%,而且较高的原料配比可使反应在较低的黏度下进行。多次的循环实验表明,采用文中所提出的方法,操作易于控制、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值得进行工业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烯酮二聚体(AKD) 无溶剂法 黏度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重复序列28S rRNA及组蛋白H3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素敏 包振民 +5 位作者 张玲玲 孟庆磊 胡景杰 胡晓丽 刘慧 方建光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74-978,共5页
克隆了菲律宾蛤仔的28S rRNA基因(rDNA)及组蛋白H3基因,并应用FISH技术研究了它们在菲律宾蛤仔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28S rDNA定位于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端部,在蛤仔的染色体上有一个位点;组蛋白基因定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长... 克隆了菲律宾蛤仔的28S rRNA基因(rDNA)及组蛋白H3基因,并应用FISH技术研究了它们在菲律宾蛤仔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28S rDNA定位于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端部,在蛤仔的染色体上有一个位点;组蛋白基因定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长臂的端部,在蛤仔的染色体上也有一个位点.28S rDNA基因和组蛋白基因的特异性定位准确地区分了菲律宾蛤仔的两对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可以作为菲律宾蛤仔的染色体标记,为蛤仔统一核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有利于对贝类细胞遗传学进行研究,同时还可辅助育苗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8S RDNA 组蛋白H3基因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水浆料中CO_2吸收过程的增强 被引量:8
13
作者 沈树华 马友光 +1 位作者 朱春英 卢素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5-841,共7页
针对分散相微粒增强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提出了一个一维非稳态非均相传质的二区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根据表面更新理论,得到了增强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恒温反应釜,对活性炭/水浆料中发生的CO2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 针对分散相微粒增强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提出了一个一维非稳态非均相传质的二区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根据表面更新理论,得到了增强因子的数学表达式。利用恒温反应釜,对活性炭/水浆料中发生的CO2吸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颗粒浓度及转速下的增强因子。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良好,表明本文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增强因子 传质 活性炭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4
作者 袁转弟 戴志辉 +5 位作者 张扬文 卢素敏 列映球 周云东 张品科 陈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43-145,157,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生后6h内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足月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稳定内环境,维持血压、血糖、血流灌注、通气、止痉...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生后6h内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足月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稳定内环境,维持血压、血糖、血流灌注、通气、止痉、对症、降低颅内压、消除脑干症状、护脑等综合治疗;亚低温组加用在出生后6h内进行头部亚低温治疗72h后再复温。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后血生化(血电解质及心肝肾功能)变化及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生后7、14、28d的NBN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后生化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亚低组治疗中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亚低温组生后7、14、28d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是有效的,具有近期及远期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亚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