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酚酸B抑制氧化应激引起骨髓间质干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卢碧燕 童秀珍 +2 位作者 邓宇斌 吴洪福 侯景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480,共6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 B)对氧化应激介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BMSCs培养鉴定后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氧化应激组、低浓度Sal B+H2O2组、中浓度Sal B+H2O2组和高浓度Sal B+H2O2组。应用MTT、流式...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 B)对氧化应激介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BMSCs培养鉴定后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氧化应激组、低浓度Sal B+H2O2组、中浓度Sal B+H2O2组和高浓度Sal B+H2O2组。应用MTT、流式细胞仪(FCM)及Hoechst标记的方法检测Sal B对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活性下降以及凋亡效应的影响;通过DCF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过氧化氢及Sal B对细胞内活性氧生成的影响;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p-ERK1/2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al B共处理BMSCs 24 h能够提高氧化应激情况下的细胞活性,其中中浓度组的作用更为明显。Hoechst标记以及FCM检测的结果表明:10μmol/L Sal B处理能够提高细胞活性,减少凋亡数。正常组细胞的DCF阳性细胞率为28.7%±8.1%,经500μmol/L H2O2刺激24 h后,阳性细胞数急剧上升,高达86.9%±12.4%。而10μmol/L Sal B处理组的上升不明显,仅有42.1%±10.8%。由此可见,Sal B处理可以减少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细胞在氧化应激的条件下p-ERK1/2在15 min内开始上调,持续120 min。而这种上调经10μmol/L Sal B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同时Sal B可以降低细胞基础的p-ERK1/2表达。结论:Sal B增强BMSCs抗氧化应激能力从而减少H2O2刺激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参与调节凋亡相关信号通路MEK/ERK1/2和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骨髓间质干细胞 氧化性应激 活性氧簇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转移性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君孝 王晨亮 +4 位作者 黄美近 傅新晖 卢碧燕 邓艳红 刘焕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3-828,共6页
目的: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做基因检测的207例消化道肿瘤... 目的: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做基因检测的20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中56例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肿瘤进展时间及化疗疗效进行观察并记录,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20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28位点野生型TA6/6有164例(79.2%),杂合突变型TA6/7有41例(19.8%),纯合突变型TA7/7有2例(1.0%);UGT1A1*6位点野生型G/G有154例(74.4%),杂合突变型G/A有51例(24.6%),纯合突变型A/A有2例(1.0%)。在5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6位点突变型(G/A和A/A)可以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38.9%vs 7.9%,P<0.05)和中性粒细胞减少(61.1%vs 29.0%,P<0.05)的风险;*28位点突变型(6/7和7/7)可以增加发生3级以上血小板减少(33.3%vs 2.1%,P<0.05)的风险;肿瘤进展时间和化疗疗效在*28和*6位点各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6位点突变型增加发生3级以上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UGT1A1*28位点突变型增加发生3级以上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结直肠肿瘤 基因 UGT1A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00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对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叶伟标 徐咏强 +4 位作者 李妤玲 卢碧燕 杨湘玲 刘焕亮 李仲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5-340,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200c(miR-200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SW620肠癌细胞株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邻近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iR-200c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将miR-200c模拟物瞬... 【目的】探讨microRNA-200c(miR-200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SW620肠癌细胞株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配对邻近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iR-200c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将miR-200c模拟物瞬时转染SW620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CCK-8试剂盒和Transwell小室装置检测上调miR-200c的表达对SW620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200c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体外细胞实验显示,SW620细胞株在转染miR-200c模拟物后,ZEB1蛋白表达受抑制,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升高,而间质表型标志物Vimentin表达下降;上调miR-200c表达可抑制SW620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结论】miR-200c低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00c 结直肠癌 肿瘤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对常用抗肿瘤药物体外化疗敏感性的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莉 师宪平 +8 位作者 曹锦萍 宋敏敏 卢碧燕 李文 黄兰兰 温创宇 皮荣标 黄美近 刘焕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72-2177,共6页
目的:观察5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对这些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5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对11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的作用强度以及比较其体外敏感性,研究不同抗肿瘤药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480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HSP70... 目的:观察5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对这些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5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对11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的作用强度以及比较其体外敏感性,研究不同抗肿瘤药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480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5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分别对11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的生长抑制效应,计算50%抑制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及敏感指数,并比较不同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对5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27和HSP7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1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对5-氟尿嘧啶(5-FU)和奥沙利铂(OHP)均比较敏感,没有明显耐药性;5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对丝裂霉素(MMC)敏感,6株中度敏感;除SW1116外的10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都对多西紫杉醇(DXL)敏感,而SW1116细胞对DXL表现出明显耐药性;除LS174T和SW1116外的9株人结直肠肿瘤细胞系都对伊立替康(IFL)表现出中度敏感,LS174T细胞对IFL表现敏感,而SW1116细胞对IFL表现出明显耐药性。抗肿瘤药物作用于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480使HSP27的表达上调,但HSP70的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LS174T是多药敏感细胞株,SW1116是多药耐药细胞株,5-FU和OHP为广谱抗结直肠肿瘤药物;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HSP27表达量检测对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化学疗法 药物筛选 热休克蛋白70 热休克蛋白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