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聚类集成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三维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熊芸莹 李晓晖 +3 位作者 袁峰 卢志堂 吴少元 窦帆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91,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地下空间合理安全利用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中多种评价指标交叉交融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地下空间合理安全利用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中多种评价指标交叉交融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采用多种聚类模型的聚类集成算法对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利用K-means、高斯混合模型、自组织神经网络等聚类模型计算结果,结合重标记法的聚类集成算法实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市某区为例,基于三维评价指标信息,利用上述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并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多级指数叠加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聚类集成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三维分类及评价研究,相关评价结果可以更客观地为地下空间的安全合理开发提供支持和保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自组织神经网络 K-MEANS算法 高斯混合模型 聚类集成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桩低应变检测三维问题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22
2
作者 卢志堂 刘东甲 +2 位作者 龙丽丽 王飞 荆韦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5-909,共5页
为更好地服务于基桩低应变测试,文章建立了三维条件下桩土系统瞬态振动计算模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三维弹性波动方程,得出了完整桩在瞬态竖向激振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给出了桩顶不同位置的速度时程图,比较分析了一维(1-D)、三... 为更好地服务于基桩低应变测试,文章建立了三维条件下桩土系统瞬态振动计算模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三维弹性波动方程,得出了完整桩在瞬态竖向激振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给出了桩顶不同位置的速度时程图,比较分析了一维(1-D)、三维(3-D)条件速度响应的差别,直观地反映了波在桩中的传播特点,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桩土模型 交错网格 有限差分法 三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裂缝管桩低应变测试的三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卢志堂 程晓东 +3 位作者 郭扬 柯宅邦 王飞 陶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1396,共6页
文章采用弹性动力有限积分法(elastodynamic finite integration technique,EFIT)对含裂缝管桩的低应变完整性检测进行三维数值分析,建立了柱坐标系下的管桩数值模型,根据初始和边界条件,得出含裂缝管桩的桩顶轴向速度响应,并与实测数... 文章采用弹性动力有限积分法(elastodynamic finite integration technique,EFIT)对含裂缝管桩的低应变完整性检测进行三维数值分析,建立了柱坐标系下的管桩数值模型,根据初始和边界条件,得出含裂缝管桩的桩顶轴向速度响应,并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分析了激振脉冲宽度、裂缝产状、裂缝长度及位置对桩顶轴向速度响应的影响;提出一种提高裂缝定位效果的修正方法。结果表明:EFIT适用于含裂缝管桩低应变测试的模拟;低应变反射波法不能用于识别轴向裂缝,但可用于识别横向裂缝;激振脉冲越宽,对横向裂缝的识别效果越差;由传统一维理论得出的横向裂缝位置偏浅;提出的修正方法有助于提高裂缝定位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管桩裂缝的低应变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完整性检测 三维数值分析 弹性动力有限积分法(EFIT) 管桩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应变率下花岗岩动力特性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卢志堂 王志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7-1094,共8页
利用改进的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围压、不同应变率下的岩样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在中高应变率下的冲击响应特征与破坏模式。基于试验结果发现在围压一定情况下,岩石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抗压强度随应变... 利用改进的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围压、不同应变率下的岩样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在中高应变率下的冲击响应特征与破坏模式。基于试验结果发现在围压一定情况下,岩石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抗压强度随应变率呈对数增长;弹性模量对围压和应变率不敏感,且应变率越大岩石破碎现象越严重。其次,在应变率相近情况下,花岗岩的动态抗压强度随围压呈增大趋势,其破坏模式由低围压下的轴向劈裂转向高围压下的压剪破坏;高围压下花岗岩应力–应变曲线出现屈服平台,具有明显的脆—延性转化特征。最后,检验了莫尔–库仑准则和霍克–布朗准则的适用性,指出此花岗岩更符合莫尔–库仑准则,其动态强度增大主要由黏聚力的应变率效应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花岗岩 围压 应变率 破坏模式 动态破坏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冲击荷载耦合下花岗岩动力性质 被引量:6
5
作者 卢志堂 王志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149,共7页
为考察岩石的热动力学特性,利用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实时温度下的花岗岩试样进行了50~250 s-1应变率的冲击压缩试验.基于测试数据,研究发现不同温度下应变率敏感性有所差别,700℃时花岗岩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最弱,而峰值... 为考察岩石的热动力学特性,利用改进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实时温度下的花岗岩试样进行了50~250 s-1应变率的冲击压缩试验.基于测试数据,研究发现不同温度下应变率敏感性有所差别,700℃时花岗岩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最弱,而峰值应变的率效应非常明显,弹性模量的应变率效应无明显规律,如20℃和700℃时,弹性模量表现出随应变率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但300℃和500℃时,其随应变率的增大而降低;较常温状态,300℃时花岗岩的抗压强度变化不大,当温度升高到500℃时,花岗岩热损伤效应明显,其动态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均大幅降低,而峰值应变呈增大趋势.700℃时热损伤现象突出,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迅速降低;此外,还发现当温度升高时,不但岩石的破碎程度加重,而且岩样的颜色也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实时温度 冲击加载 应变率 热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动力学法频散特性及其在岩石层裂分析中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卢志堂 王志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37,151,共8页
为了解近场动力学方法(peridynamics,PD)的计算精度,考察该法用于岩石层裂破坏模拟的效果,对PD进行了频散分析和算法验证.首先由频散分析后发现:当空间步长不变时,随影响域变大PD法频散愈严重;而空间步长减小时,影响域节点数不变,其频... 为了解近场动力学方法(peridynamics,PD)的计算精度,考察该法用于岩石层裂破坏模拟的效果,对PD进行了频散分析和算法验证.首先由频散分析后发现:当空间步长不变时,随影响域变大PD法频散愈严重;而空间步长减小时,影响域节点数不变,其频散会变弱;当影响域大小不变时,内部划分节点越密集,频散越弱.其次,通过该方法与传统有限差分法的比较表明PD离散方程可看作一系列差分方程的组合,其截断误差为影响域半径δ的二阶无穷小;当δ为Δx时,PD算法与中心差分法是等价的,且此时计算精度最高.最后,通过PD法应用于岩杆一维层裂模拟分析,探讨了其空间步长、影响域尺寸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得出层裂时间、层裂位置及损伤分布情况,并与层裂试验进行对比分析.PD可用于岩石层裂破坏分析,将FDM和PD法两者结合进行层裂模拟时,计算时间少、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动力学 频散特性 有限差分法 岩杆 层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瞬态激振下基桩横向和竖向振动分析
7
作者 卢志堂 王志亮 +3 位作者 柯宅邦 熊峰 刘东甲 谭晓慧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51-1759,F0002,共10页
为研究偏心激振下基桩的横向和竖向振动响应,先分别开展了Bernoulli-Euler(BE)梁理论计算和三维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模型桩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接着,分析了桩顶横向速度响应特征,探讨其与竖向速度的差异;最后,细究了横截面尺寸... 为研究偏心激振下基桩的横向和竖向振动响应,先分别开展了Bernoulli-Euler(BE)梁理论计算和三维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模型桩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接着,分析了桩顶横向速度响应特征,探讨其与竖向速度的差异;最后,细究了横截面尺寸与形状、脉冲宽度、桩长、土体刚度、竖向狭长缺陷等因素对桩顶横向振动速度的影响,评价了BE梁模型和三维数值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偏心激振下,桩底反射弯曲波以群波形式到达桩顶,初至反射弯曲波波速接近于横波波速;除纵向波外,弯曲波传播也会引发基桩的竖向振动;随着土体刚度增大,桩底反射弯曲波强度降低,而且衰减程度比纵向波严重;弯曲波遇到竖向狭长缺陷会发生明显反射。研究还发现采取竖向偏心激振方式并依据桩顶横向振动速度,有利于准确检测基桩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激振 BE梁 三维数值解 弯曲波 竖向狭长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应变反射波法判别PHC管桩接头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正印 柯宅邦 +2 位作者 刘东甲 卢志堂 郭杨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209-212,共4页
由于单根管桩设计长度的限制,设计桩长较长时,需要接桩,目前主要的接桩方式是焊接。接头焊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稳定性。同时在管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压桩操作不规范、土层软弱变化等原因,可能造成管桩接头松动甚至断开,... 由于单根管桩设计长度的限制,设计桩长较长时,需要接桩,目前主要的接桩方式是焊接。接头焊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稳定性。同时在管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压桩操作不规范、土层软弱变化等原因,可能造成管桩接头松动甚至断开,导致管桩整体稳定性丧失,引发严重的工程安全问题。为了研究低应变反射波法对管桩接头质量的检测效果,正确判断接头处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根据接桩特点,建立接头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通过制作模型桩,进行现场实验,对实测曲线和数值模拟曲线进行了比对分析,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反射波法 PHC管桩 接头模型 管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应变检测对PHC管桩裂缝测试效果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正印 卢志堂 +2 位作者 刘东甲 柯宅邦 郭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0,共5页
为了研究低应变反射波法对管桩裂缝的检测效果,更好地识别和检测出裂缝的类型和位置,文章对模型桩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检测实验,了解管桩中波传播的特征;通过制作完整PHC管桩和一系列缺陷桩(包括横向裂缝、竖向裂缝及斜向裂缝),采用低应变... 为了研究低应变反射波法对管桩裂缝的检测效果,更好地识别和检测出裂缝的类型和位置,文章对模型桩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检测实验,了解管桩中波传播的特征;通过制作完整PHC管桩和一系列缺陷桩(包括横向裂缝、竖向裂缝及斜向裂缝),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测得了数百条测试曲线;对理论曲线以及实测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检测 PHC管桩 二维模型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完整桩瞬态横向振动模拟计算 被引量:8
10
作者 龙丽丽 刘东甲 +1 位作者 卢志堂 许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3-407,共5页
文章把桩身当作Timoshenko梁,桩周土当作Winkler地基,推导出该桩土系统横向振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出数值解,计算出桩顶横向振动速度理论曲线;将计算所得到的理论曲线和Ber-noulli-Euler梁的桩顶横向振动速度理论曲线同... 文章把桩身当作Timoshenko梁,桩周土当作Winkler地基,推导出该桩土系统横向振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出数值解,计算出桩顶横向振动速度理论曲线;将计算所得到的理论曲线和Ber-noulli-Euler梁的桩顶横向振动速度理论曲线同时与试验桩实测曲线对比,结果表明,在研究低应变横向动力测桩时,采用Timoshenko梁模型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OSHENKO梁 完整桩 瞬态横向振动 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管桩反射波法的三维波场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俊 刘东甲 +2 位作者 柯宅邦 卢志堂 刘华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6-231,共6页
文章建立了管桩的三维动力学模型,运用柱坐标下的弹性波动方程求解自由管桩的动力响应;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编制相应程序,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桩身各点在不同时刻的振动速度;探讨了完整桩在竖向激振力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响应,绘制管桩低... 文章建立了管桩的三维动力学模型,运用柱坐标下的弹性波动方程求解自由管桩的动力响应;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编制相应程序,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桩身各点在不同时刻的振动速度;探讨了完整桩在竖向激振力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响应,绘制管桩低应变动测的三维波场图;研究管桩的三维干扰效应,阐明了应力波在管桩中的传播理论,直观地显示管桩中除纵波外还存在横波和面波。模型桩实验实测曲线上的信号均能与数值模拟所得波场图一一对应,说明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文中还比较了不同纵向线上各点的干扰情况,直观地验证了90°为较理想的传感器安装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桩 反射波法 有限差分法 三维波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桩在三维黏弹性土体中瞬态振动数值计算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健 刘东甲 +3 位作者 卢志堂 姜静 耿笑 高子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6,共6页
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桩基低应变数值模拟计算,文章将桩土均视为黏弹性体,建立了三维条件下桩-土系统瞬态振动计算模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三维黏弹性波动方程,引入吸收边界,得到了完整桩在瞬态竖向激振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 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桩基低应变数值模拟计算,文章将桩土均视为黏弹性体,建立了三维条件下桩-土系统瞬态振动计算模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三维黏弹性波动方程,引入吸收边界,得到了完整桩在瞬态竖向激振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通过对比不同黏弹性参数作用时三维(3D)条件下桩顶振动速度响应,对桩土黏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对桩顶不同拾振位置曲线进行模拟,求得了黏弹性条件下大直径桩的最佳拾振位置,直观地反映了波在桩中的传播特点,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体 有限差分法 三维桩土模型 吸收边界 最佳拾振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桩扭转波法测试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晓东 洪天求 +2 位作者 卢志堂 高放 刘东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文章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大直径桩扭转波法测试进行数值分析,将桩-土系统视为三维线弹性体,建立了轴对称条件下大直径桩瞬态扭转振动模型;根据初边值条件,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波动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得到了瞬态扭矩作用下的桩... 文章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大直径桩扭转波法测试进行数值分析,将桩-土系统视为三维线弹性体,建立了轴对称条件下大直径桩瞬态扭转振动模型;根据初边值条件,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波动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得到了瞬态扭矩作用下的桩顶速度响应,讨论了三维干扰及缺陷响应特点。结果表明:越靠近桩顶中心,桩底反射波与入射波振幅越大;大直径桩桩顶扭转波测试结果面临三维干扰波影响,激振脉冲越窄,三维干扰越强烈;缩径处产生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向,而扩径处产生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反向。扭转波法可为传统纵波法测桩提供有效补充或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桩 有限差分法 交错网格 三维干扰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桩多波检测的对比研究
14
作者 杨晓峰 刘东甲 +2 位作者 卢志堂 陶俊 姚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文章给出了瞬态激振力下完整桩与浅部缺陷桩的纵波、扭转波及横波实测的桩顶速度响应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多波检测曲线的特征,结果表明扭转波和纵波桩底反射波相位特征一致,但横波桩底反射波会同时出现同相位和反相位;根据纵波、扭转波... 文章给出了瞬态激振力下完整桩与浅部缺陷桩的纵波、扭转波及横波实测的桩顶速度响应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多波检测曲线的特征,结果表明扭转波和纵波桩底反射波相位特征一致,但横波桩底反射波会同时出现同相位和反相位;根据纵波、扭转波及横波在桩土系统传播的定解问题,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别求解了3种波的桩顶速度响应,计算结果表明扭转波对浅部缺陷反射更为敏感,但是横波测试的横向尺寸效应受激振力作用时间和桩径比(桩长与桩身直径的比值)的影响要比纵波和扭转波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检测 纵波 扭转波 横波 有限差分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基三维弹性波动方程变步长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数值计算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华瑄 刘东甲 +2 位作者 卢志堂 陶俊 姜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54-1760,共7页
为了提高桩基低应变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在传统差分方法的基础上,将变步长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引入到三维桩土模型的数值计算中,通过对三维弹性波动方程进行差分,并在计算模型界面处引入吸收边界条件,计算得到了桩在瞬态纵向激振力作用... 为了提高桩基低应变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在传统差分方法的基础上,将变步长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引入到三维桩土模型的数值计算中,通过对三维弹性波动方程进行差分,并在计算模型界面处引入吸收边界条件,计算得到了桩在瞬态纵向激振力作用下的低应变数值模拟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由于该方法自身可变化的差分网格,使得计算过程更加灵活简便,降低了内存需求量,减少了计算时间。吸收边界可以有效吸收到达计算模型界面处的入射波,该方法在对低应变实测曲线的拟合和非对称缺陷桩的数值模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网格 有限差分法 低应变 桩基 吸收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冲击荷载下花岗岩力学特性尺寸效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章航 王志亮 +2 位作者 卢志堂 熊峰 巫绪涛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为探究岩石循环动力学特性及其尺寸效应,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高径比为1.00,0.76和0.50的花岗岩试样开展循环冲击试验,并对比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同一弹速下,高径比越小,试样最后一次冲击曲线的峰后破坏阶段越显著;随着高径比增... 为探究岩石循环动力学特性及其尺寸效应,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高径比为1.00,0.76和0.50的花岗岩试样开展循环冲击试验,并对比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同一弹速下,高径比越小,试样最后一次冲击曲线的峰后破坏阶段越显著;随着高径比增加,试样峰值应变整体减小,而弹性模量有所增加,峰值应力下降程度明显减弱;在相同幅值的入射波循环作用下,累积比能量上升趋势随高径比增加逐渐变弱;低弹速(如8.5 m/s)循环冲击下试样呈现轴向劈裂破坏模式,而在高弹速(如9.9 m/s)条件下,试样破坏由轴向劈裂转变为边缘仅少量剥落。此外,试样破碎程度随高径比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破碎块度增大、破碎块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循环冲击 高径比 动力学特性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贾帅龙 王志亮 +2 位作者 熊峰 田诺成 卢志堂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73-1081,共9页
在考虑节理接触面与充填材料共同变形的前提下,文章基于时域递归法推导了应力波在充填节理处的传播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节理接触界面刚度、节理厚度及入射角度对波在充填节理处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依据应力均匀性假定,将... 在考虑节理接触面与充填材料共同变形的前提下,文章基于时域递归法推导了应力波在充填节理处的传播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节理接触界面刚度、节理厚度及入射角度对波在充填节理处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依据应力均匀性假定,将充填节理简化为不考虑厚度的位移不连续模型,考察了充填节理法向与切向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推导的波传播方程计算值与相关研究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迭代可求出反射波与透射波的数值解;在相同的节理厚度和波入射角度下,透射系数随节理接触界面刚度的增加而增大,反射系数则逐渐减小;不同节理厚度下等效法向与切向刚度均随接触面刚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节理厚度增加,等效法向与切向刚度呈降低趋势。研究结果对揭示应力波在节理岩体中传播规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波 时域递归法 充填节理 接触界面刚度 位移不连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均匀饱和土中变波阻抗桩的纵向振动特性
18
作者 高放 刘东甲 +1 位作者 常新敏 卢志堂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7-251,共5页
为揭示饱和土中桩的纵向振动特性,文章建立了不均匀饱和土中变波阻抗桩的纵向振动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得到了土层平面应变模型下对桩身的动力阻抗,并求得了桩身任意段的动力响应;利用传递矩阵,给出了桩顶复刚度的解析表达式;阐明了... 为揭示饱和土中桩的纵向振动特性,文章建立了不均匀饱和土中变波阻抗桩的纵向振动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得到了土层平面应变模型下对桩身的动力阻抗,并求得了桩身任意段的动力响应;利用传递矩阵,给出了桩顶复刚度的解析表达式;阐明了单相土模型的不足,并分析了桩身缺陷及饱和土渗透性对桩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相土模型会低估桩顶低频段的动刚度,对动阻尼影响较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土体模型对分析桩动力特性的重要性;桩身存在缺陷会使桩顶的动刚度明显减小,动阻尼增大;饱和土渗透性变差会有效增大缺陷桩的动刚度,减小桩的共振频率,并减缓动阻尼随频率变化的增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匀饱和土 变波阻抗 纵向振动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桩低应变测试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响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静 卢志堂 高子杰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了研究应力波在高桩中传播的三维效应,建立了桩土系统的轴对称模型。运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得到了高桩的数值计算结果,通过将该计算结果与高桩实测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数值计算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本文研究了高桩... 为了研究应力波在高桩中传播的三维效应,建立了桩土系统的轴对称模型。运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得到了高桩的数值计算结果,通过将该计算结果与高桩实测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数值计算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本文研究了高桩低应变检测的最佳拾振位置、对比了高桩与全埋入桩的区别并分析了外露桩长及桩周土对桩顶有效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距离桩心0.6R处为最佳拾振位置;高桩与全埋入桩相比,具有明显的入岩(土)信号且桩底反射波幅值较大;除此之外,外露桩长和桩周土剪切波速也对入岩(土)信号及桩底反射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桩 低应变检测 交错网格 有限差分法 三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检测的含缺陷岩石裂纹扩展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放 宋学 +3 位作者 肖颖 张雪娟 郭伟 卢志堂 《安徽建筑》 2019年第12期127-128,181,共3页
文章通过对含缺陷的类岩石材料(石膏)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合边缘检测技术对裂纹扩展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轴压缩时,对含单一孔洞试样,其孔洞中心上下部位产生沿加载方向扩展的裂纹;对含裂隙和孔洞试样,裂隙会使孔洞边缘裂纹的扩展... 文章通过对含缺陷的类岩石材料(石膏)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合边缘检测技术对裂纹扩展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轴压缩时,对含单一孔洞试样,其孔洞中心上下部位产生沿加载方向扩展的裂纹;对含裂隙和孔洞试样,裂隙会使孔洞边缘裂纹的扩展路径发生变化,当预置裂隙角度为15。,裂隙使孔洞中心上部裂纹扩展路径发生偏移,但裂隙角度为45。和75。时则表现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缺陷岩石 单轴压缩 边缘检测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