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胎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应红军 江元 +1 位作者 范琦慧 卢寨娥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2-885,共4页
目的:探讨死胎发生时宫颈分泌物和胎盘拭子病原微生物培养情况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为死胎住院分娩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孕妇的宫颈分泌物及胎盘拭子的一般细菌、支原体... 目的:探讨死胎发生时宫颈分泌物和胎盘拭子病原微生物培养情况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为死胎住院分娩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孕妇的宫颈分泌物及胎盘拭子的一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淋菌培养结果,并结合胎盘病理检查,对不同病变程度绒毛膜羊膜炎与其病原微生物检查阳性之间的情况和不同孕周死胎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54例死胎孕妇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情况:支原体28例(65.12%),真菌10例(23.26%),革兰阳性球菌8例(18.60%),革兰阴性杆菌6例(13.95%),革兰阳性杆菌3例(6.98%),衣原体2例(4.65%);胎盘拭子培养出支原体9例,真菌4例,细菌3例;②胎盘病理检查轻度、中度和重度绒毛膜羊膜炎中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分别为57.14%、84.62%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0,P=0.012);轻度、中度和重度绒毛膜羊膜炎中胎盘拭子培养阳性率也有增高趋势,分别为14.29%、30.77%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4,P=0.012);③孕20~27+6周死胎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00.00%)分别与孕28~33+6周(70.59%)、孕34~36+6周(66.67%)和≥孕37周(6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46,P=0.019;χ2=6.222,P=0.013;χ2=6.061,P=0.014)。结论:妊娠过程中死胎的发生与宫颈感染病原微生物有较密切的关系,死胎胎盘绒毛膜羊膜炎的严重程度也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应加强对孕妇孕28周前的宫颈分泌物检查,及早干预,以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胎 宫内感染 病原微生物 绒毛膜羊膜炎 宫颈分泌物 胎盘拭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陆碧露 洪菱 +3 位作者 戴巧红 蔡海瑞 卢寨娥 陈安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 目的:研究阴道试产过程中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1年—2021年12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阴道试产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的444例产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应用R4.1.0软件及rms和regplot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应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验证,绘制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444例产时发热产妇中,182例(41.0%)产后明确为宫内感染,262例(59.0%)为非宫内感染所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引产前住院时间、引产时间、使用米索前列醇、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白细胞计数(WB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与非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使用米索前列醇是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OR=0.31和0.36,均P<0.05),而WBC和hs-CRP增加是危险因素(OR=1.20和1.09,均P<0.05)。基于上述四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产时发热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宫内感染所致产时发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发热 宫内感染 非感染性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33例双胎无创产前筛查结果及其与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屠豪炎 江元 卢寨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2-920,共9页
目的初步探讨无创产前筛查(NIPT)在双胎染色体异常筛查的价值及其与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自愿接受NIPT检测的3733例(孕12~26^(+6)周)双胎孕妇,回顾其NIPT及羊水穿刺结果,并对所有... 目的初步探讨无创产前筛查(NIPT)在双胎染色体异常筛查的价值及其与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自愿接受NIPT检测的3733例(孕12~26^(+6)周)双胎孕妇,回顾其NIPT及羊水穿刺结果,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计算NIPT对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分析其与年龄、孕周、绒毛膜性及受孕类型的相关性。结果3733例双胎中,NIPT提示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有71例,包括13例T21、19例T18、5例T13、18例性染色体异常及16例染色体微缺失/重复(21、18、13及性染色体除外),其中真阳性34例,假阳性37例。NIPT对双胎染色体异常的总体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8.99%,阳性预测值(PPV)为47.89%(34/71);对T21、18、13总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78%,PPV为78.38%(29/37);对性染色体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56%,PPV为16.67%(3/18);对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2%,PPV为12.5%(2/16)。以年龄分组,在总染色体中,NIPT在≥40岁组中的PPV达66.67%,灵敏度为100%,但误诊率也达30%;而在T21、18、13中,NIPT在≥40岁组中的PPV达100%,误诊率为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以孕周分组,在总染色体中,孕14~17^(+6)周组的PPV最高(51.28%),其次为孕22~26^(+6)周组(50.00%);在T21、18、13中,孕14~17^(+6)周组最高(94.74%),其次为孕18~21^(+6)周组(83.33%)。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的比率在辅助妊娠中高于自然妊娠,NIPT对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及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均有相同的检出效率,对不同受孕类型也具有相同的检出效率。结论初步发现NIPT在双胎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不同年龄、孕周都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尤其是T21、18、13。NIPT适用于辅助妊娠及自然受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广泛应用还需大人群基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胎妊娠 无创产前筛查 年龄 孕周 绒毛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