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院企地”协作的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凡 卢华雨 +4 位作者 陈向阳 张国斌 张星星 陈晓栋 陈阜 《山西农经》 2022年第4期142-144,共3页
有机旱作农业是我国绿色转型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旱区农业发展模式,遵循资源高效、绿色生态、用养结合、营养健康理念,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农畜产品的增产增效潜力。文章分析了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总结了通过"校院企地&qu... 有机旱作农业是我国绿色转型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旱区农业发展模式,遵循资源高效、绿色生态、用养结合、营养健康理念,充分挖掘区域特色农畜产品的增产增效潜力。文章分析了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总结了通过"校院企地"协作推进桑干河流域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及成效,探讨了该协作模式在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有机旱作农业 “校院企地”协作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主要穗部性状遗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澎湃 卢华雨 +2 位作者 谭燕 罗峰 孙守钧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6-6,8,共2页
以粒用高粱美引-20和忻粱52杂交所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主-多基因遗传分析对群体的籽粒脱水速率、单株产量、穗重进行遗传分析,以为适应机械化生产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籽粒成熟后脱水速率和单株产量遗传规律符合B1模型,... 以粒用高粱美引-20和忻粱52杂交所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主-多基因遗传分析对群体的籽粒脱水速率、单株产量、穗重进行遗传分析,以为适应机械化生产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籽粒成熟后脱水速率和单株产量遗传规律符合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53.48%、66.18%;穗重遗传规律符合B2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2.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遗传性状 穗部性状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苏丹草杂交后代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3
作者 谭燕 卢华雨 +2 位作者 康晨 孙守钧 罗峰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6-11,共6页
以国产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48’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单株粒重、着壳率、千粒重和穗重4个产量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法进行遗传分析,以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计算其... 以国产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48’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单株粒重、着壳率、千粒重和穗重4个产量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法进行遗传分析,以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计算其主基因遗传率,分析各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model B_2是单株粒重的最适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6.38%;着壳率、千粒重和穗重这3个性状的最适模型均为model B_1,即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25%、52.85%、49.81%。在这4个性状中,单株粒重的遗传率最高,表明该性状向后代稳定遗传的能力较强;但穗重的遗传率较低,表明穗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向后代稳定遗传的能力较弱。因此,以穗重性状进行高梁选育应在高世代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