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交错带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适应——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卞莹莹 宋乃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22,共13页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带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度、感知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表现出不同的结果.研究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单一....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带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度、感知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表现出不同的结果.研究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单一.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感知研究区生态环境好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认知度也提高.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认知与研究区近50年的气象观测值趋势相符.农户在遇到极端气候事件时基本上是被动适应,事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关注的极端气候事件不同.随着生态建设效果显现和非农业化带来的经济能力增强,农户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和关注度逐渐降低,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计方式 环境感知 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毛蒿根水浸提液对4种冰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坤 陈林 +2 位作者 卞莹莹 辛佳宁 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4-584,共11页
为研究猪毛蒿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该文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0.05、0.5、1.0、2.0、5.0、10.0 mg/mL)猪毛蒿根水浸提液对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蒙农杂... 为研究猪毛蒿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该文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0.05、0.5、1.0、2.0、5.0、10.0 mg/mL)猪毛蒿根水浸提液对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蒙农杂交冰草(A.cristatum×A.desertorum cv.‘Hycrest-Mengnong’)4种冰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质量浓度猪毛蒿根水浸提液能明显抑制蒙农杂交冰草种子萌发,而对其他3种冰草影响不显著(P>0.05)。2)猪毛蒿根水浸提液对4种冰草幼苗生长具有"低促高抑"效应,但大部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猪毛蒿根水浸提液对4种冰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强度依次为:蒙农杂交冰草>蒙古冰草>扁穗冰草>沙生冰草,其中对蒙古冰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在0.5、1.0、5.0mg/mL质量浓度处理下对蒙农杂交冰草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说明这2种冰草对猪毛蒿根水浸提液具有更强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荒漠生态系统群落组建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毛蒿 根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土壤生境猪毛蒿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林 李月飞 +5 位作者 苏莹 宋乃平 杨新国 王磊 卞莹莹 杨丽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9-93,共15页
植物繁殖分配是生活史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受到生态学家们的关注。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异质生境下植物的繁殖分配策略,本研究以生长在风沙土、灰钙土和基岩风化残积土生境下的猪毛蒿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个体大小的猪毛蒿生物量特征,分析... 植物繁殖分配是生活史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受到生态学家们的关注。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异质生境下植物的繁殖分配策略,本研究以生长在风沙土、灰钙土和基岩风化残积土生境下的猪毛蒿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个体大小的猪毛蒿生物量特征,分析了生物量间的相关关系和位置效应,讨论了繁殖器官的绝对投入量及其繁殖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基岩风化残积土生境下猪毛蒿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繁殖体数量和繁殖体重量等均小于风沙土和灰钙土生境。单株猪毛蒿上、中、下部的地上生物量、繁殖体数量、繁殖体重量和单个头状花序重量均未表现出资源投入的差异性(P>0.05)。繁殖器官生物量的绝对投入(lg R)随着个体大小(lg V)的增大而增加,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说明猪毛蒿对营养生长和繁殖的资源投入是同时增加的。基岩风化残积土、风沙土和灰钙土生境下猪毛蒿的繁殖阈值分别为2.07、1.96和1.99g,其繁殖分配和个体大小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P<0.05)。不同土壤生境下猪毛蒿单个头状花序重量和个体大小、每株头状花序数量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这种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种群资源配置的表型可塑性,但这些权衡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异质生境 猪毛蒿 个体大小 繁殖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陈生钢 庞丹波 +4 位作者 陈林 卞莹莹 万红云 何文强 曹萌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4,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野外增减降水试验,于2017-2020年研究了降水改变(增水30%、对照和减水30%)条件下猪毛蒿生长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旨在探...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野外增减降水试验,于2017-2020年研究了降水改变(增水30%、对照和减水30%)条件下猪毛蒿生长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旨在探讨猪毛蒿生长代谢对降水改变的响应机制。【结果】在降水量较多的2018年(385.6 mm),降水改变对猪毛蒿生长影响较小,而在降水较少的2020年(205.8 mm)猪毛蒿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对降水变化响应显著。在猪毛蒿茎叶中检测出772种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酚酸类、脂质等。3种降水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的43种代谢物主要是黄酮、酚酸类、有机酸、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增加和减少降水处理间出现差异的代谢物为52种,差异代谢物以上调为主,上调数量占到了差异代谢物数量的76.07%,而增减水和对照处理三者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仅为2种,说明水分可显著影响猪毛蒿生长代谢。在代谢通路方面,降水量改变主要影响了猪毛蒿茎叶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结论】荒漠草原猪毛蒿通过增强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等表型可塑性来适应降水的变化,降水偏枯年份的表型可塑性变异比丰水年更明显,而且降水变化可显著改变猪毛蒿茎叶代谢物,这可能是干旱环境下猪毛蒿生理可塑性的表现。虽然本研究发现了猪毛蒿在不同降水处理下差异明显的KEGG代谢通路,但差异通路上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猪毛蒿 降水变化 生长特征 代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农林复合系统氮元素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慧 卞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225-230,共6页
农林复合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农林业发展模式,对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氮在该系统的生产中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农林复合系统中氮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归纳,需要明确该领域研究变化和趋势,为农林复合系统中有关氮的研究... 农林复合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农林业发展模式,对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氮在该系统的生产中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农林复合系统中氮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归纳,需要明确该领域研究变化和趋势,为农林复合系统中有关氮的研究给予参考方向。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12—2021年发表的607篇以“农林复合系统”和“氮”为主题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机构、合作作者、研究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确定农林复合系统中有关氮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科学院、法国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在该领域贡献较为突出,且国内和国外机构合作交流较少;研究作者呈现“整体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不同的土壤管理系统下,土壤养分氮含量研究、土壤中有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气候变化下,森林中土壤固氮及碳固存、农林复合系统或农林业土壤中氮素与土壤有机质、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氮对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十分重要,今后学者仍需加强该领域的研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农林复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付镇 张志敏 +2 位作者 苏娟 张变第 卞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44-49,共6页
[目的]通过监测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2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运用岭回归函数... [目的]通过监测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90—202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运用岭回归函数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采用Hurst指数预测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年均植被覆盖度由1990年的30.05%增加至2020年的49.19%,增速为0.62%/a(P<0.05)。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恢复面积增加至53.11百分点。Hurst指数在0.75<H≤1.00的区域范围面积占研究区域95%以上。[结论]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恢复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植被整体呈恢复状态,且今后一段时间仍然保持恢复趋势。整体来看,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不同等级土地面积发生转移的区域主要由低植被覆盖度向中低、中等植被覆盖度转移。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植被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 HURST指数 Google earth engine(G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