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卞秋武 林海龙 +6 位作者 张静 杨红梅 王晓亮 王庆胜 柳东田 徐鹤 唐学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是否与Bβ纤维蛋白原(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有关。方法选取108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全血电阻抗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是否与Bβ纤维蛋白原(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有关。方法选取108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采用全血电阻抗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测定Bβ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将其分为GG组和GA+AA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结果GA+AA组Fib浓度高于GG组(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GA+AA组低于GG组(P<0.05);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能力呈现GA+AA组高于GG组的趋势(P>0.05)。结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与BβFib基因启动子区-455G/A多态性有关,GG基因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强于AA及GA基因型患者。但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其的关系呈现相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 聚合酶链反应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替普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红梅 卞秋武 +5 位作者 张继红 刘晓媛 王雪青 孟晓京 王庆胜 孙丽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33-735,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60例,瑞替普酶2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rt-PA组62例,rt-PA8mg静...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2例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替普酶组60例,瑞替普酶20mU间隔30min分2次静脉推注;rt-PA组62例,rt-PA8mg静脉推注,42mg,9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后30、60、90和120min瑞替普酶组临床判断再通率均高于rt-PA组,两组60和90min2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90min瑞替普酶组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42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87.5%,rt-PA组4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29例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为69.05%(P<0.01);35天瑞替普酶组死亡2例(3.33%),rt-PA组死亡3例(4.84%);两组均无脑出血病史;不良事件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23.3%,rt-PA组为25.6%。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比较安全,较rt-PA能更早地使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并有较高的血管开通率及较低的急性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红梅 卞秋武 +5 位作者 张继红 刘晓媛 王雪青 孟晓京 王庆胜 孙丽敏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263-1264,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患者发生窦性心率震荡的意义
4
作者 刘淑华 王文广 +2 位作者 张双月 卞秋武 刘晓媛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4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发生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室颤的9例为室颤组,以未发生室颤的49例为无室颤组,比较两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异同。结果室颤组与无室...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发生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室颤的9例为室颤组,以未发生室颤的49例为无室颤组,比较两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异同。结果室颤组与无室颤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8.0±5.7)mm、(0.59±0.11)和(45.8±5.0)mm、(0.58±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颤组心率震荡初始值与震荡斜率值分别为(0.81±2.03)、(2.18±1.06)ms/RR间期,无室颤组分别为(-0.65±2.64)、(4.05±1.22)ms/RR间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时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更明显,部分患者在心肌梗死早期即已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室颤动 窦性心率震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