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35年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气象观测数据集
1
作者 张文千 王欣 +3 位作者 吴立宗 卞林根 逯昌贵 丁明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26-337,共12页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两站分别是具有西南极和东南极大陆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代表性的观测站。两站建成后,按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规范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本...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两站分别是具有西南极和东南极大陆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代表性的观测站。两站建成后,按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规范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长城站1985–2022年和中山站1989–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并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与处理,形成了长期连续的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和云量数据集,可用于南极地区天气过程、气候变化及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数据 气候变化 冰冻圈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被引量:78
2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5 位作者 逯昌贵 陈彦杰 高志球 刘辉志 张宏升 陈家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7-588,共12页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 利用1998年夏季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TIPEX)获得的改则、当雄和昌都三个热源观测站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高原夏季辐射平衡分量和热源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辐射平均强度以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最小。6月中旬后随着雨季到来,地表反射率均有所降低,中部和东部的辐射强度明显减弱,西部雨季降水和云量都比较少,辐射强度变化不明显。高原中部和东部的净辐射在6月中旬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西部突变期出现在7月上旬.以中部的辐射加热强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湿期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减少,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总辐射 反射率 长波辐射 热源强度 土壤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气边界层中风和温度廓线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6
3
作者 卞林根 程彦杰 +3 位作者 王欣 高志球 汪瑛 陆龙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13-25,共13页
为了研究冬季北京城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特征 ,分别在城区和郊区 4个观测点利用系留气艇在 2 0 0 1年 1月 5~ 1 3日和 2月 2 1~ 2 8日进行了大气廓线探测 ,并分析了温度和风廓线垂直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结果显示 :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 为了研究冬季北京城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特征 ,分别在城区和郊区 4个观测点利用系留气艇在 2 0 0 1年 1月 5~ 1 3日和 2月 2 1~ 2 8日进行了大气廓线探测 ,并分析了温度和风廓线垂直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结果显示 :城市热岛效应十分明显 ,热岛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近地层热岛强度在晴天最大可达到 4℃左右。除了近地层郊区的风速大于城区外 ,城区和郊区风速的垂直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在 1 0 0~ 2 0 0m高度以下 ,城区和郊区风速和风向随高度分布都出现了明显的拐点 ,3 0 0m以上高度风向和风速基本趋于一致 ,表明城区和郊区的风廓线均受到城市覆盖层的影响。随着北京市区的规模不断扩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留气艇探测 风温廓线 城市热岛 垂直结构 北京地区 大气边界层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昌都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4 位作者 程彦杰 逯昌贵 姚展予 徐祥德 陈联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我国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 .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 2 /3次方定律 .风速... 利用我国 1 998年第 2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 (TIPEX)昌都的湍流观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湍流谱、归一化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湍流通量和整体输送系数 .结果表明 ,白天标准化的湍流谱大多数满足 2 /3次方定律 .风速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在不稳定条件下基本服从 1 /3次方定律 ,但水平风速方差比垂直速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离散 .中性层结下的 A、B值比平原地区大 ,与起伏地形的值接近 ,C值与平原地区和起伏地区的差异不大 .温度和湿度方差与不稳定层结的关系基本满足 1 /3次方定律 ,而在稳定层结下的关系均无明显规律 .湍流通量在干湿期转换中有突变现象 ,干期的动量和热量通量均大于湿期 ,热源强度以感热为主 ,占 80 % .湿期热源强度明显增大 ,其中以潜热为主 ,占热源强度的 60 % .整体输送系数与稳定度的关系明显 ,拟合得到的中性层结条件下的 CDN和 CH N分别为 4.40× 1 0 - 3和 4.70×1 0 - 3,其结果大于高原中、西部的同期观测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科学试验 涡旋相关法 湍流结构 整体输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卞林根 薛正夫 +2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贾朋群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46,共10页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关键词 拉斯曼丘陵 中山站 气候特征 短期气候 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地面温度变化 被引量:30
6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的年平均温度均为-2.1℃,温度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27℃/10a.和0.33℃/10a,呈现出南极半岛具有明显的气候变暖趋势。中山站和戴维斯站的同期温度变化速率分别为0.12℃/10a.和0.07℃/10a,显示的气候变暖趋势不明显。两站温度变化趋势与邻近站相比基本相似,表明两站观测的温度资料具有南极乔治王岛和东南极沿岸区的代表性。长城站四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且秋季增温速率最大,冬季次之,其它季节不明显。中山站春季和冬季具有降温趋势,秋季和夏季具有升温倾向,其中以秋季升温趋势和冬季降温趋势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农业生态区CO_2通量的观测试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卞林根 高志球 +2 位作者 陆龙骅 汪瑛 谌志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834,共7页
利用2001 年6月10日~7月20日在安徽省全椒县稻田和2002年6月10日~7月20日在肥西县农作物混作区观测的近地层 CO2和能量通量资料,对农作物混作区和稻田CO2通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均情况下,观测期内稻田白天(夜间)吸收(放出)CO2... 利用2001 年6月10日~7月20日在安徽省全椒县稻田和2002年6月10日~7月20日在肥西县农作物混作区观测的近地层 CO2和能量通量资料,对农作物混作区和稻田CO2通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均情况下,观测期内稻田白天(夜间)吸收(放出)CO2为55.16 g·m-2(14.19 g·m-2);农作物混作区白天(夜间)吸收(放出)CO2为22.67 g·m-2(12.40 g·m-2);稻田白天吸收的CO2通量随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夜间放出的CO2在拔节期最高;农作物混作区CO2通量在整个观测期并没有显著改变;稻田和农作物混作区均为大气CO2的汇.对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分析表明:白天稻田吸收的CO2通量与到达地面的光合有效辐射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文中结果为数值模拟稻田与近地层大气CO2交换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农业生态区 CO2通量 能量通量资料 光合有效辐射 农业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辐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3 位作者 逯昌贵 薛正夫 贾朋群 王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0-168,共9页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 对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1993~1994年辐射资料的分析表明:两站辐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但由于气候状况的差异,长城站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和吸收辐射分别为中山站的51%和42%.极昼期间(11~1月)中山站总辐射和紫外辐射总量均超过了青藏高原夏季(6~8月)的总量,两站净辐射夏半年为正,冬半年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辐射特征 季节变化 长城站 中山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1985—2008)和中山站(1989—2008)风和降水等要素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1 位作者 逯昌贵 陆龙骅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33,共13页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27mm/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9d/10a和-12.1d/10a。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8%和58%。长城站年平均湿度总体上呈不明显下降趋势,中山站没有趋势。长城站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中山站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分别为7.3m/s和7.1m/s。两站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9m/s/10a和-0.23m/s/10a。长城站平均大风日数为137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37.2m/s。中山站平均大风日159d,记录的极大风速为50.3m/s。长城站和中山站年平均气压分别为990hPa和985hPa,变化速率分别为0.65hPa/10a和-0.80hPa/10a。其变化趋势相反,并与两站风速和大风日数及降水日数的变化倾向基本相同。长城站和中山站月平均云量分别为8.8和6.2,其差异显示了两站所处气候带的特点,即长城站地区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则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长城站 中山站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地区温度和海冰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7
10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贾朋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64-572,共9页
对南极地区温度和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余年来南极地区有显著的变暖趋势,时空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以南极半岛地区的变暖趋势最大,为整个东南极沿岸增温率的2~3倍。近20年来,整个平均的南... 对南极地区温度和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余年来南极地区有显著的变暖趋势,时空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以南极半岛地区的变暖趋势最大,为整个东南极沿岸增温率的2~3倍。近20年来,整个平均的南极海冰和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年际变化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经过聚类分析划分出不同的气候区,能清楚地显示出某些区两者的关系。海冰与同区沿岸温度距平相关信号最强区在南大西洋至西南太平洋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地区 温度 海冰 时空特征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浮冰站大气边界层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2 位作者 张占海 程斌 逯昌贵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7-97,共11页
利用2003年8月23日—9月3日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探测的50次大气廓线及相关资料,对北冰洋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北冰洋(78°N附近,143°—148°W)浮冰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高... 利用2003年8月23日—9月3日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探测的50次大气廓线及相关资料,对北冰洋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北冰洋(78°N附近,143°—148°W)浮冰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大于夜间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大气边界层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多层结构等几种类型。个例分析表明来自高空较强的暖湿气流与冰面近地层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会形成强风切变和逆温、逆湿过程,有时100m高度内的风切变达10m/s,逆温达8℃。此种过程会导致北冰洋高纬度地区的大块海冰破裂,形成新的无冰海域,加强了海/冰/气的相互作用。该观测事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北冰洋高纬度边界层特征及其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大气廓线探测 边界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中心区海冰漂流与大气过程 被引量:5
12
作者 卞林根 王继志 +3 位作者 孙玉龙 逯昌贵 林祥 李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5,共8页
利用北冰洋中心区漂流自动气象站(DAWS)2012年9月—2013年2月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极点周围海冰漂流轨迹和速度及相关大气过程。结果显示,北冰洋中心区海冰具有不稳定漂流过程。2012年9月1日—2013年1月6日,DAWS所在海冰从西向西北方向漂... 利用北冰洋中心区漂流自动气象站(DAWS)2012年9月—2013年2月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极点周围海冰漂流轨迹和速度及相关大气过程。结果显示,北冰洋中心区海冰具有不稳定漂流过程。2012年9月1日—2013年1月6日,DAWS所在海冰从西向西北方向漂流,2013年1月6日以后稳定地向东南方向漂流,平均移速为0.06m/s,最大达到0.4m/s。海冰漂流方向的突变和加速与穿极气旋和急流的影响有关。净辐射常出现短期突变过程,导致海冰从大气吸收能量,减缓了海冰的辐射冷却。爆发性增温过程的最大幅度达到30℃,是由强穿极气旋和伴随的暖湿气流向北极中心区输送引起,这种现象在中低纬度十分罕见。增温过程的作用是高空大气向冰面输送热量,导致海冰破裂,海冰硬度的脆变,减缓海冰厚度的增长,这种过程可能是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漂流自动气象站 海冰运动 爆发性增温 穿极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8
13
作者 卞林根 林忠 +2 位作者 郑向东 马永锋 陆龙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2期90-96,共7页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臭氧洞 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 平流层温度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卞林根 林学椿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33-244,共12页
采用NCEP的1973—2002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近30年南极海冰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极海冰涛动指数的长期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海冰融化速度远大于凝结速度,而北极海冰融化速度... 采用NCEP的1973—2002年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对近30年南极海冰冰密集度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极海冰涛动指数的长期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海冰融化速度远大于凝结速度,而北极海冰融化速度与凝结速度基本相同。南极海冰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海冰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倾向率为28/10a。而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则相反,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面积指数的倾向率-3.5/10a。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代表南极地区近1/3的海水变化,是南极海冰变化的重要指数,具有10年、3—5年和2年左右的准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冰 南极海冰涛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5,共9页
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N,143°37′W^85°13′N,147°20′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浮冰近地层始终... 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N,143°37′W^85°13′N,147°20′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浮冰近地层始终存在逆温和逆湿层。这与我们以前(1999年在75°N和2003年在78°N)的观测结果一致。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别为0.5 W/m2和2.4 W/m2。其结果与75°N和75°N的观测结果有所不同,显示出冰面释放的潜热在85°N浮冰的消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观测期间大气以近中性层结为主(占样本数91%)。通过拖曳系数(CD)与10 m风速(U)和稳定度(z/L)的关系,得到的近中性层结条件下CDN的平均值为1.64×10-3。对SHEBA试验提出的新参数化方案在本次观测区的普适性进行的检验显示,新参数化方案中的普适函数用于北冰洋浮冰区弱稳定层结下的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冰站 观测试验 湍流通量 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78°N冰站近地层参数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卞林根 张占海 +2 位作者 陆龙骅 逯昌贵 程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63-170,共8页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的能量分别占52%和31%,向海冰深层传导的热量很少;近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拖曳系数Cdn为1.16×10-3,略小于75°N北冰洋浮冰上近中性层结的Cdn。与1999年75°N附近冰站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当海冰密度及冰站所在浮冰的尺度不同时,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差异显著,在研究北冰洋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对气候过程影响时,应考虑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浮冰 湍流通量 热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天气预报业务的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卞林根 张雅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9-232,共14页
第一届南极天气预报国际会议于 1 998年 8月 31日至 9月 3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的 4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近年来 ,随着综合科学考察的增多和南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南极... 第一届南极天气预报国际会议于 1 998年 8月 31日至 9月 3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中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的 4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近年来 ,随着综合科学考察的增多和南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南极地区天气预报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许多南极考察站已使用了复杂的预报系统 ,浮标和自动观测站获得的数据、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都得到有效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在预报发生在大洋和海岸附近天气尺度的低压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对当地预报非常重要的许多中尺度系统 ,在模式中还不能反映出来 ,系统的活动主要通过卫星资料来预报。期待将来能够选择南极的某些地区来运行高分辨率的有限区域模式。会议表明 ,随着近年来对高纬地区的天气过程的进一步认识、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使用 ,南极地区的天气预报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南极以外的气象中心很难得到南极的资料、南极半岛及内陆缺少高空资料、数值预报对南极地形和高纬过程的模拟效果不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数值天气预报 气候 卫星图像 观测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卞林根 陈百炼 辛羽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共7页
目前,全球变化加快,极地地区变化尤为突出,这对区域或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最明显的证据是极区的冰川和冰雪范围持续减少,永久冻土在消融和消失,北冰洋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小。极地环境的变化跟地球其它区域的... 目前,全球变化加快,极地地区变化尤为突出,这对区域或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最明显的证据是极区的冰川和冰雪范围持续减少,永久冻土在消融和消失,北冰洋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小。极地环境的变化跟地球其它区域的变化息息相关,如臭氧洞的形成与来自低纬度的污染物积聚有关。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不断地给我们提出新的科学挑战。极地冰盖下和大面积海冰下存在着大量的未知领域,许多极地研究的前沿问题实际上存在于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因此,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共同发起并于2007年3月1日启动实施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IPY),旨在为极地气象学、海洋学、冰川和水文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观测做出贡献,有助于发展更精确的海-冰-大气环流模式,进一步提高对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预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气象 全球变化 国际极地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涛动和南极绕极波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卞林根 林学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简称AAOI)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 用1951年1月~2002年12月共624个月的海平面气压、温度和850hPa西风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定义了南极涛动指数(简称AAOI)和850hPa的南极涛动西风指数(简称Uaaoi),并讨论了它们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跃变及其对南极绕极波的影响。结果表明,AAOI和Uaaoi的变化非常相似,两者的同期相关系数高达0.218(624个月),超过了99.9%信度检验。当AAOI为高指数时,Uaaoi也为高指数,即西风增加;当AAOI为低指数时,Uaaoi也为低指数,即西风减弱。AAOI和Uaaoi都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01915/10a和0.009249/10a。1972年是跃变点,跃变前AAOI的年平均值为-3.9691hPa;跃变后为2.9107hPa。而在60°S附近,跃变前年平均西风为-1.09m/s,跃变后为0.93m/s,二者差达2.02m/s。它们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5年。对50°S~60°S平均纬圈的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简称SLP)和温度(624月)作3~5年滤波,它的经度时间剖面图表明:近50多年来南极绕极波均为自西向东的行波,绕南极一周跃变前约4.4年,跃变后约3.6年。南半球的SLP和温度经3~5年滤波后,它的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型表明:跃变前以3波振动为主,跃变后以2波振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南极绕极波 跃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辐射平衡分量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卞林根 陆龙骅 贾朋群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42-53,共12页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 本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0年2年—1991年1月近地面辐射平衡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辐射平衡各分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夏季辐射强度大,寒季小。大气透明度全年都很好,透明度系数大多在0.8以上,寒季的透明度系数略大于暖季。年平均总辐射强度为119.2W/m^2,10—3月的总辐射累积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90%。年平均反射率0.42,夏季裸地平均反射率为0.27,寒季雪面平均反射率为0.51。年平均净辐射强度为11.7W/m^2,地表相对大气而言是热源。10—3月净辐射强度为64.1W/m^2,4—9年净辐射强度为-40.6W/m^2,前者说明地表在该段时间内吸收热量,后者为损失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斯曼丘陵 辐射 平衡分量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