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卜香叶 刘定华 牛国忠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7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分布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大脑中动脉(MCA)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分别进行梗死灶大小、形态、卒中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变指...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分布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大脑中动脉(MCA)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分别进行梗死灶大小、形态、卒中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变指标(脑白质疏松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入院即刻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伴有MCA狭窄组梗死灶体积、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入院即刻NIHSS评分均高于MCA非狭窄组,病灶在DWI冠状位上多呈线性病灶,且易出现进展,进展程度较重。而MCA非狭窄组患者,梗死病灶在DWI冠状位上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偏低,LA评分及EPVS评分偏高。结论根据MCA病变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脑小血管病变指标及梗死形态的不同提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不同,且伴有MCA狭窄的患者易发生进展,病变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深穿支梗死 发病机制 小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卜香叶 夏文卿 +4 位作者 蒋琳 黄焕 汪荣 殷聪国 牛国忠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接受机械取栓的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35例)和非替罗非班组(21例)。使用χ^(2)检验...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接受机械取栓的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35例)和非替罗非班组(21例)。使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颅内出血(IC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有效再灌注率、患者死亡率和90天良好预后率。结果替罗非班组的sICH(5.7%)和ICH(17.1%)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替罗非班组,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例(96.4%)患者获得有效再灌注,替罗非班组的再灌注率为94.3%(33/35),非替罗非班组的再灌注率为100%,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天随访,共33例患者(58.9%)获得良好预后,替罗非班组21例(60%),非替罗非班组12例(57.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30天死亡率(17.1%VS.14.3%)及90天死亡率(20.0%VS.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的功能性预后,但可能增加术后ICH和sICH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替罗非班 机械取栓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