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饲料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
1
作者 李高龙 吴兆海 +2 位作者 赵连生 王建平 卜登攀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129,共7页
本研究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旨在探究3种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降解率的的影响,以期为发酵饲料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试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A组)不添加发酵饲料,3个试验组(B组、C组、D组)使用10%(干物质基础)的不同种类... 本研究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旨在探究3种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降解率的的影响,以期为发酵饲料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试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A组)不添加发酵饲料,3个试验组(B组、C组、D组)使用10%(干物质基础)的不同种类发酵饲料替代基础饲粮中对应比例的精补料。结果表明:(1)发酵饲料均可以显著提高发酵液pH(P<0.01),D组的氨态氮(NH3-N)含量较对照组提高12.39%(P>0.05),B组和D组菌体蛋白(BC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6.40%和34.01%(P<0.01)。(2)D组乙酸含量最低,丙酸含量最高,乙丙比最低,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丁酸、异戊酸和戊酸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8.32%、53.21%和52.53%(P<0.1);B、D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8.83%和34.74%(P>0.05)。(3)C组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2.20%、21.51%、53.68%和79.47%(P<0.01);而B、D组的CP和NDF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P降解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8.06%、30.50%;NDF降解率分别提高21.56%、30.23%;D组ADF降解率分别极显著高于B组和C组33.45%、79.15%(P<0.01),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89)。(4)D组的体外发酵总产气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4.24%,甲烷产量最低,低于对照组6.26%,但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添加10%的发酵饲料D可以提高体外发酵DM、CP、NDF降解率,增加总挥发酸的含量,具有提升动物饲料转化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饲料 体外发酵 瘤胃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代蛋氨酸法和改进体外三步法测定过瘤胃蛋氨酸生物利用率及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谭咏琪 詹腾飞 +3 位作者 姚瑞芬 郭鑫 马露 卜登攀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目的]本试验分别采用硒代蛋氨酸法和改进体外三步法评估3种过瘤胃蛋氨酸(A、B、C)的生物利用率,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旨在探究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1)硒代蛋氨酸法:选用33头健康泌乳奶牛,按照随机区... [目的]本试验分别采用硒代蛋氨酸法和改进体外三步法评估3种过瘤胃蛋氨酸(A、B、C)的生物利用率,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旨在探究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1)硒代蛋氨酸法:选用33头健康泌乳奶牛,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试验期共32 d,分为3个阶段,其中前7 d为预饲期(第0阶段),第8~22天为第1阶段,随后10 d为第2阶段。第0阶段奶牛仅饲喂基础饲粮,第1阶段所有奶牛均按照0.3 mg Se/kg DM补充硒酵母,第2阶段继续补充相同剂量的硒酵母,同时依据相同有效蛋氨酸的量(25 g/d),3组奶牛分别补充过瘤胃蛋氨酸A(33.3 g/d, A组)、B(29.4 g/d, B组)和C(56.82 g/d, C组)。在第22和32天采集奶样,用于硒、蛋氨酸和氮浓度的测定,以硒浓度/蛋氨酸浓度(硒浓度/氮浓度)比值的变化评估3种过瘤胃蛋氨酸的生物利用率。(2)改进体外三步法:选用3头安装瘤胃瘘管的泌乳奶牛,3种过瘤胃蛋氨酸各设置2个平行,3个重复,通过瘤胃孵育、体外模拟胃-小肠消化测定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的过瘤胃率和小肠消化率以评估其生物利用率。(3)分析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硒代蛋氨酸法结果表明,过瘤胃蛋氨酸A基于牛奶硒浓度/蛋氨酸浓度和牛奶硒浓度/氮浓度比值变化计算的生物利用率分别为:83.02%和81.42%,过瘤胃蛋氨酸B的分别为:72.94%和72.47%,过瘤胃蛋氨酸C的分别为:51.77%和50.98%。改进体外三步法结果显示,过瘤胃蛋氨酸A、B和C的生物利用率分别为86.87%、75.47%和59.56%。比较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且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7~0.964,P<0.0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硒代蛋氨酸法和改进体外三步法均能用于3种过瘤胃蛋氨酸的生物利用率的测定,且两种方法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代蛋氨酸法 改进体外三步法 过瘤胃蛋氨酸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P诱变裂殖壶藻生物活性物质及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3
作者 傅新月 丁军 +2 位作者 臧长江 卜登攀 马露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78,共6页
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所得一株高产DHA裂殖壶藻突变株I-F-9及原始藻株ATCC20888为研究对象,评价ARTP诱变前后裂殖壶藻生物活性物质及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裂殖壶藻中氨基酸的含量... 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所得一株高产DHA裂殖壶藻突变株I-F-9及原始藻株ATCC20888为研究对象,评价ARTP诱变前后裂殖壶藻生物活性物质及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裂殖壶藻中氨基酸的含量后,经氨基酸评分(AAS)、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比值系数分(SRC)等营养学方法对藻株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在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突变株I-F-9的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多糖、总糖和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原始藻株(P<0.05)。其中突变株I-F-9的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多糖、总糖和虾青素含量分别为18.80μg/g、517.85μg/g、76.18 mg/g、234.74 mg/g、1833.47 pg/g,比原始株分别提高了90.28%、59.29%、19.76%、71.89%、5.18%。原始株与裂殖壶藻突变株I-F-9含17种氨基酸,其中突变株I-F-9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3种必需氨基酸均显著高于原始株(P<0.05)。突变株I-F-9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原始株(P<0.05)。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突变株I-F-9与原始株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其中突变株I-F-9 SRC值为83.91,原始株的SRC值为84.19。ARTP诱变显著提升了裂殖壶藻突变株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多糖、总糖和虾青素含量及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氨基酸组成 虾青素 必需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相关参数研究
4
作者 邢承前 吴兆海 +2 位作者 赵连生 陈雅坤 卜登攀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145,共8页
本试验以湿化学法、半体外法、体外法和体内法相结合的方式对4个全株玉米青贮(WPCS)饲料营养价值进行系统评价,分析营养成分含量、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瘤胃发酵参数以及产气量与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相关关系,为构建全株玉... 本试验以湿化学法、半体外法、体外法和体内法相结合的方式对4个全株玉米青贮(WPCS)饲料营养价值进行系统评价,分析营养成分含量、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瘤胃发酵参数以及产气量与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相关关系,为构建全株玉米青贮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预测模型积累基础数据。采用湿化学法检测4个饲料原料的常规营养组成,使用尼龙袋法测定营养物质48 h瘤胃降解率(RDR),基于体外发酵试验测定样品体外发酵指标,利用体内法测定饲料原料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饲料原料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个WPCS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36.23%~41.63%,粗蛋白质(CP)含量为7.82%~8.13%,淀粉(Starch)含量为27.30%~32.58%。(2)4个WPCS的干物质(DM)瘤胃降解率(DMRDR)为52.83%~60.16%;NDF瘤胃降解率为36.49%~50.38%;ADF瘤胃降解率为29.47%~42.61%。(3)4个WPCS的乙酸为45.44~50.18 mmol/L;丙酸为16.54~18.68 mmol/L;丁酸为12.37~13.97 mmol/L。4个WPCS的12 h累积产气量(GP12 h)为93.33~98.00 mL;24 h产气量(GP 24 h)为119.17~129.00 mL。(4)4个WPCS消化能(DE)为13.28~16.65 MJ/kg,代谢能(ME)为11.68~15.73 MJ/kg;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NDFD)为48.40%~61.13%;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ADFD)为24.05%~41.45%。(5)分析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P、CP降解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CPD)和NDFD 4个指标与有效能值相关最高,36 h产气量和CP瘤胃降解率2个指标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相关最高,可以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用来构建预测模型。本研究得出有效能值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与相关营养参数的相关性,可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相关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有效能值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闫威明 陈雅坤 +5 位作者 杨鹏标 卜登攀 张建勇 王建平 赵连生 赵勐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青贮饲料是利用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将青绿饲料密封、发酵而成,既保留了青绿饲料原有的特点,又便于长期储存,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是其重要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青贮饲料有利于畜牧业的高质量发... 青贮饲料是利用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将青绿饲料密封、发酵而成,既保留了青绿饲料原有的特点,又便于长期储存,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是其重要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青贮饲料有利于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科学快速评定青贮饲料质量是合理利用的关键,优质青贮饲料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对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方面的相关研究,从感官分析、化学分析(湿化学法、近红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生物学分析(体内法、尼龙袋法、体外发酵产气法、人工瘤胃法)以及综合指标(RFQ、GI2008、CSQI和AHQI)等多个现行评定青贮饲料质量的方法入手,总结了各个分析方法在评定青贮饲料质量时的优势以及影响其评定结果的因素,建议在评定青贮饲料质量时应注重多个方法之间协同作用,从营养含量、饲料消化率等角度对青贮饲料质量进行系统而又全面地评定,为今后评定青贮饲料质量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同时也为青贮饲料的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感官分析 化学分析 生物学分析 综合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高龙 吴兆海 +2 位作者 赵连生 卜登攀 王建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12-4823,共12页
甲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而反刍动物生产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头。近年,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研究已成为热点。如何安全高效地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对于推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至关重要,并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以及... 甲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而反刍动物生产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头。近年,反刍动物甲烷减排研究已成为热点。如何安全高效地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对于推进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至关重要,并在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升反刍动物生产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助推畜牧业绿色发展,作者从反刍动物甲烷产生方式出发,阐述了调整饲粮结构(包括饲粮精粗比例、饲料原料质量、饲料原料搭配等)、优化饲养管理(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改变放牧方式以及对饲料原料进行加工处理等)、优选适宜品种和生理状态动物(选择低甲烷排放品种或生理状态个体)以及利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如单宁、皂苷和精油等)、微生态制剂(如酵母菌、乳酸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有机酸(如苹果酸、延胡索酸和单宁酸等)、无机化合物(3-NOP)以及藻类(海藻和微藻)等多种减排措施,总结了各项措施在降低甲烷排放方面所取得的具体效果,并寻求更加适合的减排方案。在对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甲烷减排的具体措施与建议,希望能够为未来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生产中降低甲烷排放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瘤胃 反刍动物 减排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前处理方法和试验条件优化对全株玉米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陈雅坤 杨嘉宇 +6 位作者 梁韵仪 何可可 杨鹏标 闫威明 沈旖帆 卜登攀 赵连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37,共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样品前处理方法和试验条件优化对全株玉米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为青贮饲料发酵指标检测提供方法指导。分别将20 g全株玉米青贮样品在不同浸提浓度(90、180 m L和270 m L)、浸提时间(12、24 h和48 h)和浸提温度(4℃、25... 本试验旨在研究样品前处理方法和试验条件优化对全株玉米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为青贮饲料发酵指标检测提供方法指导。分别将20 g全株玉米青贮样品在不同浸提浓度(90、180 m L和270 m L)、浸提时间(12、24 h和48 h)和浸提温度(4℃、25~30℃室温)条件下处理,然后对不同比色波长和显色稳定性进行氨态氮的测定,筛选出最优条件。结果表明:(1)浸提浓度和浸提温度对全株玉米青贮中氨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浸提24 h与浸提48 h比12 h的氨态氮含量分别高46.2%和53.8%(P<0.01)。(2)氨态氮含量随着水浴显色时间的延长显著提高(P<0.01),在30 min时显色达到稳定,最大吸收波长为630 nm;氨态氮回收率为98.81%~104.24%(平均为101.2%)。综上可知,可将20 g全株玉米青贮加入180 m L蒸馏水,4℃低温条件下浸提24 h制成浸提液,在37℃水浴中显色30 min后,630 nm波长下进行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样品前处理 试验条件优化 氨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来源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乳脂CLA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卜登攀 王加启 +1 位作者 Dhiman TR 刘仕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3-671,共9页
选用40头泌乳中期(169.8±8)DIM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日粮亚油酸和亚麻酸水平对乳脂CLA合成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高亚油酸组(LA)、高亚麻酸组(LEA)、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组合组(HLALEA)和... 选用40头泌乳中期(169.8±8)DIM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日粮亚油酸和亚麻酸水平对乳脂CLA合成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高亚油酸组(LA)、高亚麻酸组(LEA)、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组合组(HLALEA)和低亚油酸和亚麻酸组(LLALEA)。通过9周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干物质采食量、泌乳净能校正产奶量、乳蛋白及乳脂肪的含量和日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增加日粮中LA或LEA的含量,能够显著降低乳脂C12∶0、C14∶0和C16∶0的含量(P<0.05),显著增加乳中硬脂酸(C18∶0,P<0.05)和18碳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1),但对20碳以上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小(P>0.05)。随着日粮中亚油酸含量的增加,LLALEA、HLEA、HLALEA和HLA组乳脂TVA和c9t11CLA的含量呈线性增加。HLEA组、HLALEA和HLA组乳脂TVA的含量分别比LLALEA组增加1.56、3.05和4.71 g/100 g,而c9t11CLA分别比LLALEA组提高2.5、2.8和3.7倍。因此表明,日粮亚油酸对乳脂c9t11CLA合成的贡献效果高于亚麻酸,而亚油酸调控乳脂CLA合成机制主要以提供乳腺SCD合成c9t11CLA所需的底物(TVA)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奶牛 乳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性饲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卜登攀 王加启 +2 位作者 贺云霞 魏宏阳 周凌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2期54-59,共6页
饲料安全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动物废弃物进入饲料行业曾经弥补了蛋白质饲料不足的缺口,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自1986年第1例BSE出现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相关饲料法规以规范饲料行业,普遍禁止动物源性饲... 饲料安全与动物生产、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动物废弃物进入饲料行业曾经弥补了蛋白质饲料不足的缺口,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自1986年第1例BSE出现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相关饲料法规以规范饲料行业,普遍禁止动物源性饲料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因此,需要切实可行的检测技术为保障饲料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作者以组织学特征为基础的显微镜分析方法、以蛋白质和DNA为基础的免疫学和PCR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在动物源性饲料组分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做了综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疯牛病 肉骨粉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日粮添加豆油抑制乳腺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mRNA表达水平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卜登攀 王加启 +3 位作者 刘仕军 刘晓云 谷俊 张瑞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6年第7期3-5,共3页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是奶牛乳腺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关键酶。奶牛日粮饲喂35 d豆油后,与不添加豆油的对照组相比,抑制了奶牛乳腺组织SCD基因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亚油酸对乳腺SCD酶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豆油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PCR(RT—PCR)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能氮同步释放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卜登攀 卢德勋 +1 位作者 崔慰贤 王加启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12期5-10,共6页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icrobial protein,MCP)是反刍动物小肠可吸收蛋白质(Pro)的主要来源,而优化瘤胃发酵调控,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瘤胃能氮同步释放优化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方面...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icrobial protein,MCP)是反刍动物小肠可吸收蛋白质(Pro)的主要来源,而优化瘤胃发酵调控,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关于瘤胃能氮同步释放优化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关注,因此,作者主要从瘤胃能氮同步释放的概念、瘤胃能氮同步释放的评价方法和瘤胃能氮同步释放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影响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发酵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微生物蛋白质 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调控牛奶乳脂合成的机理 被引量:12
12
作者 卜登攀 王加启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4年第9期13-14,共2页
共轭亚油酸 ( CL A)是一族 1 8碳二烯酸结构和位置异构体的总称 ,对乳脂肪酸组分和乳脂合成有显著影响 ,尤其trans1 0 ,cis1 2 CL A可引起乳脂降低综合症 ( MFD)。作者主要针对 CL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乳脂降低综合症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牛奶trans11C18∶1和CLA合成的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卜登攀 王加启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4期37-40,共4页
乳脂肪受日粮因素的调控的可塑性大,CLA是乳脂肪中的一种微量不饱和脂肪酸,影响乳脂肪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CLA最初发现于奶牛瘤胃,但牛奶中CLA主要通过乳腺组织Δ9去饱和酶作用于trans11C18∶1而内源合成。研究结果表明,日粮因素、动... 乳脂肪受日粮因素的调控的可塑性大,CLA是乳脂肪中的一种微量不饱和脂肪酸,影响乳脂肪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CLA最初发现于奶牛瘤胃,但牛奶中CLA主要通过乳腺组织Δ9去饱和酶作用于trans11C18∶1而内源合成。研究结果表明,日粮因素、动物个体间的差异和动物组织间SCD酶活性的差异是影响乳脂CLA合成的关键因素。作者针对影响trans11C18∶1和Δ9去饱和酶的因素对CLA合成调控因素作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 乳脂肪 trans11C18:1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对肉羊生产性能、瘤胃内环境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9
14
作者 王典 李发弟 +3 位作者 张养东 卜登攀 孙鹏 周凌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54,共8页
旨在研究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对肉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0只平均体重(47.45±6.38)kg、日龄(5月龄)的健康白萨杂交母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饲养时间为70d。4个处理分别为... 旨在研究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对肉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0只平均体重(47.45±6.38)kg、日龄(5月龄)的健康白萨杂交母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饲养时间为70d。4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trl),40%精料+60%全株玉米青贮料;2)试验1组(S15),40%精料+45%全株玉米青贮料+15%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3)试验2组(S30),40%精料+30%全株玉米青贮+30%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4)试验3组(S45),40%精料+15%全株玉米青贮+45%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结果表明,S45组肉羊日增重相对于Ctrl组增加了14.19%(P<0.05),各处理组肉羊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S15、S30和S45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相对于Ctrl组极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18.92%,30.17%和33.03%。3个试验处理组间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总挥发酸浓度、各种脂肪酸的摩尔比以及乙酸/丙酸和(乙酸+丁酸)/丙酸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0天、第20天和第40天各试验处理组间各项血清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60天各试验处理组间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S15组和S45组尿素氮浓度较S30组和Ctrl组显著升高(P<0.05),S45组葡萄糖浓度较其他试验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替代部分全株玉米青贮有提高肉羊日增重的趋势,可以提高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瘤胃液氨态氮浓度。马铃薯淀粉渣-玉米秸秆混合青贮料的添加量可以替代肉羊饲粮中75%的全株玉米青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渣 肉羊 青贮 生长性能 瘤胃内环境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裹包TMR饲喂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周振峰 王晶 +4 位作者 王加启 国卫杰 宋增廷 张俊瑜 卜登攀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了研究裹包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4头泌乳天数为(124±20)d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进行为期10周的饲养试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精粗分开饲喂方式,试验... 为了研究裹包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4头泌乳天数为(124±20)d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进行为期10周的饲养试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精粗分开饲喂方式,试验组采用裹包TMR饲喂方式,精粗分开饲喂组和裹包TMR饲喂组的日粮配方组成和比例均相同,日粮精料比例为50∶50,裹包TMR水分含量调整为50%。结果表明,1)饲喂裹包TMR,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采食量(P<0.05),提高产奶量7.69%并提高3.5%标准乳产量5.20%(P>0.05);2)裹包TMR饲喂方式与精粗分开饲喂方式对乳成分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裹包TMR饲喂可以显著提高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P<0.05),干物质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P<0.1);4)裹包TMR饲喂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P<0.05),但对其他血液指标影响2组间差异不显著。裹包TMR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全混合日粮供给方式,可在我国中小规模奶牛养殖场和个体养殖户中推荐使用,以期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和综合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裹包全混合日粮 奶牛 生产性能 表观消化率 血液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萎和不同添加剂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5
16
作者 刘辉 卜登攀 +4 位作者 吕中旺 李发弟 刘士杰 张开展 王加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以孕蕾后期至初花期紫花苜蓿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两种凋萎程度(晾晒3h和晾晒12h),对应含水率分别为72.6%和61.8%的苜蓿草分别添加乳酸菌接种剂(LAB)、甜菜粕(SB)、乳酸菌+甜菜粕(LAB+SB)、甲酸钠(SF)、甲酸钠+甜菜粕(SF+SB)五... 以孕蕾后期至初花期紫花苜蓿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两种凋萎程度(晾晒3h和晾晒12h),对应含水率分别为72.6%和61.8%的苜蓿草分别添加乳酸菌接种剂(LAB)、甜菜粕(SB)、乳酸菌+甜菜粕(LAB+SB)、甲酸钠(SF)、甲酸钠+甜菜粕(SF+SB)五组不同添加剂处理及对照组(CK)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青贮65d开封,对青贮进行了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结果表明,1)添加剂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各种添加剂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和氨态氮含量;2)两种凋萎程度下苜蓿青贮的NDF、ADF和干物质回收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LAB+SB和SF处理显著提高了青贮饲料WSC的含量(P<0.05),添加SB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的CP值(P<0.05);3)提高原料的凋萎程度能够改善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的CP和WSC含量(P<0.05)。总体来说,不同添加剂的青贮效果不同,添加LAB+SB的青贮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萎 添加剂 紫花苜蓿 青贮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应激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凋亡及其热休克蛋白mRNA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周振峰 崔瑞莲 +4 位作者 王加启 魏宏阳 卜登攀 胡菡 周凌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0-607,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凋亡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mRNA转录的影响。本文以体外高温(42℃)作为热应激模型温度,38℃作为对照温度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采用台盼蓝染色绘制生长曲线,细胞流式检... 本研究旨在探讨热应激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凋亡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mRNA转录的影响。本文以体外高温(42℃)作为热应激模型温度,38℃作为对照温度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采用台盼蓝染色绘制生长曲线,细胞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及RT-qPCR检测HSPs mRNA转录。结果表明,42℃高温处理使得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停滞,细胞数量在培养的第2天已显著少于对照组(38℃)(P<0.05),第3~7天极显著的少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率在42℃高温培养测定的第3小时达到最大值;42℃高温使得乳腺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HSP27、70、90和热休克因子HSF-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al factor)的mRNA转录水平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2.72、7.48、2.69和2.71倍,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高温抑制乳腺上皮细胞正常生长,促使细胞凋亡,并诱导乳腺上皮细胞HSF-1和HSPs mRNA的转录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 乳腺上皮细胞 凋亡 热休克蛋白 热休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和化学保存剂对窖贮紫花苜蓿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8
作者 刘辉 卜登攀 +4 位作者 吕中旺 李发弟 刘士杰 张开展 王加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4-791,共8页
本试验旨在评价不同添加剂对窖贮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初花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材料,田间凋萎至干物质含量50%左右时进行青贮。4个处理组:1)CK:对照组(不加添加剂),2)LAB:添加2×105 cfu·... 本试验旨在评价不同添加剂对窖贮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初花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材料,田间凋萎至干物质含量50%左右时进行青贮。4个处理组:1)CK:对照组(不加添加剂),2)LAB:添加2×105 cfu·g-1乳酸菌组,3)LAB+M:添加2×105 cfu·g-1乳酸菌+2%糖蜜组,4)SD:添加0.1%脱氢乙酸钠组。青贮90d启窖取样分析青贮饲料发酵指标和化学成分,同时进行有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均良好。添加LAB、LAB+M和SD可显著提高苜蓿青贮的乳酸含量、乳酸/乙酸和干物质回收率(P<0.05),显著降低氨态氮/总氮(P<0.05),对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SD处理在pH、乳酸及氨态氮/总氮指标上的青贮效果要低于LAB和LAB+M处理,LAB和LAB+M处理的青贮效果相当。启窖后,LAB、LAB+M和SD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添加LAB的效果优于LAB+M和SD。综上表明,在紫花苜蓿窖贮条件下添加LAB可获得品质最优的青贮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紫花苜蓿 青贮品质 有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重要营养品质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杨永新 王加启 +3 位作者 卜登攀 袁廷杰 杨晋辉 周凌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8-332,共5页
牛乳营养组成非常丰富,乳蛋白和乳脂肪是表征牛奶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遗传、环境和饲养管理等因素对乳蛋白和乳脂肪组分及含量的影响,以及牛乳蛋白和乳脂肪酸的特征性含量和比值。
关键词 乳蛋白 乳脂肪 牛乳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电点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牛奶乳清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静廷 卜登攀 +2 位作者 马露 杨永新 李发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80-184,共5页
为探索牛奶乳清蛋白提取的最适方法,以生鲜荷斯坦牛奶为对象,采用不同等电点(pH 4.6和pH 4.8)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牛奶乳清蛋白样品,并对提取效果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分析。依据凝胶图谱上... 为探索牛奶乳清蛋白提取的最适方法,以生鲜荷斯坦牛奶为对象,采用不同等电点(pH 4.6和pH 4.8)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牛奶乳清蛋白样品,并对提取效果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图谱分析。依据凝胶图谱上蛋白斑点比较图谱质量,采用PDQuest 8.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凝胶图谱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牛奶乳清蛋白,且获得的2-DE凝胶图谱背景清晰、蛋白点个体独立、无明显的拖尾现象,且重复性强,但都存在一定的酪蛋白残留。与超速离心法相比,pH 4.6沉淀法和pH 4.8沉淀法提取乳清蛋白的2-DE凝胶图谱可检测到较多的蛋白质斑点。pH 4.6沉淀法提取乳清蛋白制备的2-DE凝胶图谱中蛋白点的表达丰度略高于pH 4.8沉淀法。研究表明:pH 4.6沉淀法提取乳清蛋白制备2-DE凝胶图谱略优于pH 4.8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但2种等电点沉淀法和超速离心法都可有效去除牛奶中的高丰度酪蛋白,提高低丰度蛋白的检出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 乳清蛋白 等电沉淀 超速离心 提取方法 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