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状和海绵状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6
1
作者 卜海军 于莲 +1 位作者 陈鸣才 许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3-246,共4页
利用倒相法在纯水和φ(ethano l)=20%、φ(ethano l)=40%的乙醇/水凝胶浴中分别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通过SEM,DSC对这些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纯水凝胶浴中所成膜为指状多孔膜,随着凝胶浴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膜指状大... 利用倒相法在纯水和φ(ethano l)=20%、φ(ethano l)=40%的乙醇/水凝胶浴中分别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通过SEM,DSC对这些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纯水凝胶浴中所成膜为指状多孔膜,随着凝胶浴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膜指状大孔逐渐消失,在φ(ethano l)=40%的乙醇/水凝胶浴中转变为海绵状多孔膜;指状多孔膜和海绵状多孔膜熔点相对于原料分别提高了3.9℃和3.5℃,而结晶度相对于原料分别提高了16.1%和13.5%。对成膜机理和结晶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相法 聚偏氟乙烯 多孔膜 凝胶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相法制备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大孔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卜海军 陈鸣才 许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倒相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微观结构。研究发现,在w(PVDF)=5 0%~20 0%的铸膜液中,大孔孔隙率及孔径尺寸随着PVDF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在乙醇与水组成的凝固浴中,膜的大孔孔隙率及孔径尺寸随乙醇体积... 利用倒相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膜,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微观结构。研究发现,在w(PVDF)=5 0%~20 0%的铸膜液中,大孔孔隙率及孔径尺寸随着PVDF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在乙醇与水组成的凝固浴中,膜的大孔孔隙率及孔径尺寸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在φ(ethanol)=50%时大孔结构消失,多孔膜由指状大孔结构转变为海绵状结构。分析了大孔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多孔膜 大孔 倒相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彩妆彩绘颜料加固材料筛选实验
3
作者 卜海军 张炜 +1 位作者 张宁 郭宏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101,共5页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彩妆的颜料层存在着脱落、龟裂、起甲、泡状起甲、裂隙、覆盖、涂写、烟熏、水渍、泥渍、动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泛盐、粉尘污染、地仗层脱落、酥碱等病害。为了治理石刻彩妆病害,本文在...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彩妆的颜料层存在着脱落、龟裂、起甲、泡状起甲、裂隙、覆盖、涂写、烟熏、水渍、泥渍、动物病害、微生物病害、泛盐、粉尘污染、地仗层脱落、酥碱等病害。为了治理石刻彩妆病害,本文在实地调查广元千佛崖石窟保存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石刻彩妆颜料成分分析结果,以及壁画、彩绘类文物保护修复的三种材料的实验室筛选研究,得知Primai AC-33乳液可以作为广元千佛崖石刻彩妆彩绘颜料的加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千佛崖 石刻彩妆 彩绘颜料 材料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千佛崖石窟石刻彩妆颜料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贺翔 卜海军 +1 位作者 张宁 郭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67-972,共6页
四川省广元千佛崖石窟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群,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千佛崖石窟在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目前受到多种严重病害的侵蚀,亟待保护。为了获取石刻彩妆的成... 四川省广元千佛崖石窟是四川境内最大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群,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千佛崖石窟在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目前受到多种严重病害的侵蚀,亟待保护。为了获取石刻彩妆的成分与工艺信息以支撑彩妆的保护工作,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剖面显微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广元千佛崖8处洞窟的已脱落彩妆颜料层样品进行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出了铁红(Fe_(2)O_(3))、朱砂(HgS)、铅丹(Pb_(3)O_(4))、炭黑等颜料成分,以及铅白(PbSO_(4))、石膏(CaSO_(4)·2H_(2)O)、长石、二氧化硅等打底层和岩体的组分,验证了样品脱落的原因是岩体的劣化。剖面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表明,不同洞窟的彩妆制作工艺有区别,有的颜料直接施加在岩体表面,有的则在颜料层和岩体间有一层主要为硫酸铅的打底层;样品表面蓝绿色颜料的含量很少,仅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成功地识别出来,其鉴定结果为蓝铜矾[Cu_(4)SO_(4)(OH)_(6)·2H_(2)O]。蓝铜矾作为颜料使用的报道很少。由于其矿物含量较少但分布广泛,古代一般不将其分离出来单独使用,而人工合成的碱式硫酸铜类颜料布勒门绿(Bremen green)出现于18世纪—19世纪,如果有纯碱式硫酸铜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就意味着有近现代重绘的可能性,将有助于彩绘类文物保存历史的判断。该研究不仅为千佛崖石刻彩妆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丰富了文化遗产中使用蓝铜矾颜料的案例,更对彩妆的保存历史研究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千佛崖 拉曼光谱 彩妆颜料 蓝铜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