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成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
1
作者 卜志平 赵宇 +2 位作者 刘洪峰 刘光亮 韩文芹 《临床荟萃》 2025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调查家人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支持治疗能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仅接受约2周的住院康复治疗,治疗组除了接受2周的住院康复治... 目的调查家人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支持治疗能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治疗组(59例),对照组仅接受约2周的住院康复治疗,治疗组除了接受2周的住院康复治疗外,居家后接受家人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治疗,主要结局为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的比率,次要结局为90 d的mRS 0~3分的比率,90 d FuglMeyer评分增加值,90 d Barthel评分改善值以及90 d抑郁自评量表分下降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90 d mRS 0~2分占比分别为55.9%、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mRS 0~3分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90 d FuglMeyer、Barthel评分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90 d时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下降分值为4(0,5)、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培训家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辅助家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改善患者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患者抑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康复 居家康复 精神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血管狭窄致多发脑梗死临床分析
2
作者 卜志平 王朝斌 孔繁呈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6期155-158,共4页
随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技术的广泛应用,准确识别新发脑梗死病灶成为可能。在临床中, DWI序列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急性缺血病灶的多发脑梗死病例是非常普遍的,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7%[1],这些多发... 随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技术的广泛应用,准确识别新发脑梗死病灶成为可能。在临床中, DWI序列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急性缺血病灶的多发脑梗死病例是非常普遍的,约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7%[1],这些多发缺血灶可分布在单一大血管供血区,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大血管供血区,甚至可以同时出现在前循环和后循环,或者双侧前循环。多发性梗塞多由发栓子或者大的血栓破裂栓塞引起[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血管狭窄 多发脑梗死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基底动脉穿支闭塞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卜志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9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穿支闭塞早期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时间<24 h的69例基底动脉穿支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双抗组(44例)和单抗组(25例)。双抗组患者入院时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穿支闭塞早期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时间<24 h的69例基底动脉穿支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为双抗组(44例)和单抗组(25例)。双抗组患者入院时接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单抗组患者入院时只接受了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发病14 d后的Barthel指数(BI)评分以及入院后病情再进展加重情况。结果双抗组患者入院后病情再进展加重率为20.5%,明显低于单抗组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4, P=0.038<0.05)。双抗组入院时的BI评分为(85.5±5.4)分,与单抗组的(86.5±5.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4 d后,双抗组患者的BI评分为(89.5±5.5)分,明显高于单抗组的(80.5±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早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降低降低基底动脉穿支闭塞患者病情再进展加重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闭塞 脑桥梗死 双抗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梗死形态及梗死机制临床分析
4
作者 卜志平 赵宇 张阳骁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6期144-146,共3页
脑桥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类型。脑桥主要由基底动脉正中、旁正中及外侧或回旋支供血[1],在临床中脑桥发生梗死的形态表现各异,发生的机制不尽相同。本文的目的为通过回顾不同形态脑桥梗死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以探讨脑桥梗死的... 脑桥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梗死类型。脑桥主要由基底动脉正中、旁正中及外侧或回旋支供血[1],在临床中脑桥发生梗死的形态表现各异,发生的机制不尽相同。本文的目的为通过回顾不同形态脑桥梗死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以探讨脑桥梗死的形态及其相关的梗死机制,现报告如下。1表现为脑桥正中或旁正中从表面至脑桥深部分布的楔形样梗死形态1.1病例1患者,男,50岁,临床表现为右侧肢体力弱。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方式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正中支分布区楔形状梗死,见图1。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方式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未见明显狭窄,见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穿支动脉 斑块分布 高分辨核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