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及生态位分析
1
作者 南正正 艾宁 +4 位作者 闫慧玲 赖善梅 王思艺 苑彩霞 刘长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51,共13页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个样地采用陷阱法进行地表蜘蛛采集,并对采集的蜘蛛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1)共采集到地表蜘蛛标本2463头,隶属18科36属49种,其中13个为主要物种。退耕还林对地表蜘蛛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对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地表蜘蛛群落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和农田,均匀度指数为0.82;均匀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均匀度指数为0.49。地表蜘蛛群落优势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优势度指数为7.38;优势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优势度指数为2.13。研究区绝大多数植被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4—0.5之间,地表蜘蛛群落组成整体呈现中等不相似。(2)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鞍形花蟹蛛,生态位宽度为5.30;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申氏豹蛛,生态位宽度为1.54。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06,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3.08%,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8.21%,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48.72%。研究区13个主要地表蜘蛛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值,表明主要地表蜘蛛处于衰退阶段。(3)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速效钾、电导率、有机质是影响主要地表蜘蛛分布与生态位特征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本研究表明,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当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退耕还林区主要地表蜘蛛之间以及主要物种与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区 地表蜘蛛 群落结构 生态位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阳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南正正 艾宁 +2 位作者 刘长海 史嘉豪 刘广全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4,共6页
榆阳区森林生态系统处于新时期植被建设的初级演替阶段,研究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榆阳区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 榆阳区森林生态系统处于新时期植被建设的初级演替阶段,研究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榆阳区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存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油松林(5.62 g·kg^(–1))>樟子松林(4.13 g·kg^(–1))>侧柏林(3.44 g·kg^(–1))>沙棘林(2.75 g·kg^(–1))>草地(1.37 g·kg^(–1)),油松林与侧柏林、沙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21.08 t·hm^(–2)—76.16 t·hm^(–2)。(3)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在各植被中表现不一,综合5种植被类型来看,有机碳含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榆阳区不同植被类型下有机碳的储存特征具有差异性,电导率、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显著影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植被类型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