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原/纤维蛋白胶/载BSA微球复合支架的制备及体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红丽 吕洁丽 +6 位作者 南文滨 刘瑞 张慧 郭伟云 刘玲蓉 张其清 井长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改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内部营养供应不足及分布不均的问题,制备胶原/纤维蛋白胶/载BSA微球复合支架(SCFM)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其BSA释放行为。本研究中采用戊二醛交联并冷冻干燥制备多孔胶原海绵支架,纤维蛋白与载BSA的PLGA微球混合后... 为改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内部营养供应不足及分布不均的问题,制备胶原/纤维蛋白胶/载BSA微球复合支架(SCFM)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其BSA释放行为。本研究中采用戊二醛交联并冷冻干燥制备多孔胶原海绵支架,纤维蛋白与载BSA的PLGA微球混合后加入凝血酶,注入胶原膜中制备复合支架,研究支架形态学、孔隙率、机械强度等理化性质;通过BCA试剂盒法测定支架内部不同部位BSA含量及释放行为,圆二色谱法检测BSA的二级结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制备的胶原支架孔径分布均匀,孔径平均(130±45)μm;相对于胶原/纤维蛋白胶/BSA支架(SCFB),在体外释放48 h时累积释放率为75.20%±2.74%,随后BSA即不再显著增加;而支架SCFM中的BSA释放时间延长,持续释放144 h,测定其累积释放量为72.36%±3.48%;测定支架SCFM代表性的3个部位的BSA含量均匀,在释放96 h内均高于支架外BSA含量,且圆二色谱结果表明BSA二级结构未见异常。支架SCFM可长时间维持支架内部BSA含量,且持续均匀释放,是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纤维蛋白 PLGA微球 组织工程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耦联CD3纳米粒的制备及T细胞摄取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宏洋 张航 +6 位作者 李星星 李泉鑫 何琦 胡丹慧 魏向娟 南文滨 陈红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4-1019,共6页
目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纳米粒表面经特异性抗体修饰可使其靶向并激活T细胞。文中探讨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耦联CD3抗体(Bio-PA-CD3 NPs)对CD8+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及摄取效应的影响。方法超声透... 目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纳米粒表面经特异性抗体修饰可使其靶向并激活T细胞。文中探讨生物素化乙酰普鲁兰多糖纳米粒耦联CD3抗体(Bio-PA-CD3 NPs)对CD8+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及摄取效应的影响。方法超声透析法制备了3种生物素取代度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CD3抗体耦联于纳米粒表面。比较3种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 CCK-8法检测对CD8+T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试剂盒测定纳米粒对CD8+T细胞分泌的3种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摄取Bio-PA-CD3 NPs。结果 Bio1.6-PA-CD3NPs、Bio5.4-PA-CD3 NPs和Bio6. 3-PA-CD3 NPs表面CD3抗体浓度分别为(36.1±4.4)、(21.4±4.3)和(10.3±4.7)μg/mg。耦联CD3抗体的纳米粒与CD8+T细胞共孵育48 h,NPs浓度为50、100、200μg/m L时,与同一生物素取代度Bio-PA NPs比较,BioPA-CD3 NPs明显促进细胞增殖(P<0.05);共孵育96 h,NPs浓度为1、10、50、100、200μg/m L时,与同一生物素取代度Bio-PA NPs比较,Bio-PA-CD3 NPs明显促进细胞增殖(P<0.05)。当NPs浓度为10μg/m L时,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L-2的分泌;当NPs浓度为50μg/m L时,Bio1.6-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FN-γ的分泌; 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TNF-β、IL-2的分泌;当NPs浓度为100、200μg/m L时,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较对应未耦联抗体纳米粒促进IFN-γ、TNF-β、IL-2的分泌(P<0.05)。流式结果显示CD8+T细胞对Bio1.6-PA-CD3 NPs、Bio5.4-PA-CD3 NPs和Bio6.3-PA-CD3 NPs 3组纳米粒摄取率荧光强度峰值左移,即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结论制备的耦联抗体的普鲁兰多糖纳米粒有望作为一种提高T细胞免疫效应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 普鲁兰 生物素 CD3抗体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帆 王豪 +4 位作者 宋雪斌 孙慧珍 光姣娜 南文滨 张其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探讨自噬下游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f A1)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极化的影响。方法:用Baf A1作用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M1/M2极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M1/M2... 目的:探讨自噬下游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Baf A1)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极化的影响。方法:用Baf A1作用于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M1/M2极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M1/M2极化相关标志物;免疫荧光观察自噬小体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Baf A1处理后,RAW264.7细胞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增高(P<0.01),而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IL-13的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Baf A1处理的细胞表面标志物中CD197和HLA-DR(M1标志物)双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说明Baf A1可以诱导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af A1处理后细胞自噬小体显著增多(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af A1处理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P62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处理组中,自噬体同样显著增多(P<0.05),但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巴弗洛霉素A1可以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向M1方向极化,可能与其抑制自噬下游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巨噬细胞 极化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外泌体促进高糖难愈创面的愈合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超 李晨辉 +5 位作者 王晓林 陈层层 马家豪 孙彤彤 贾增宇 南文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7-1492,共6页
目的:评价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即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umor-derivedextracellularvesicles,tEVs)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差速离心法提取tEVs,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特... 目的:评价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即肿瘤来源的细胞外囊泡,tumor-derivedextracellularvesicles,tEVs)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差速离心法提取tEVs,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Westernblot检测外泌体特异性蛋白TSG101和CD9的表达;用tEVs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探讨其对成纤维细胞活力和迁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成管能力的影响。取20只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形成高血糖小鼠后,在其背部建立直径约0.7 cm的高血糖创面模型,之后将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0),于第0、3和6天在创面四周的真皮层注射0.2 mLtEVs(含50μg)和等体积PBS。第1、7、18和25天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第7和14天,取创面皮肤组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评价创面愈合效果;免疫荧光检测血管标志物CD31的表达,探讨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变化。结果:tEVs呈圆形或杯状且比较均一,粒径大小约为40~150 nm,外泌体特异性蛋白TSG101和CD9均为阳性。体外细胞实验表明,tEVs能够促进L929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且可以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成管能力。动物体内实验表明,tEVs可以促进高血糖小鼠难愈创面愈合,且愈合效果良好。同时tEVs组可见创面新生组织中CD31的表达升高。结论:tEVs可以促进糖尿病小鼠创面的愈合,该过程可能与其参与增强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和迁移能力以及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细胞活力 细胞迁移 血管生成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