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1
作者 张亚真 钟思彤 +5 位作者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郑士琴 余文权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5-584,共10页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化叶片 咖啡碱 合成部位 亚细胞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71A26与CYP71B34的克隆及差异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单睿阳 林郑和 +3 位作者 陈志辉 钟秋生 游小妹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0-460,共11页
利用NCBI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了茶树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71A26与CYP71B34的cDNA全长。CYP71A26与CYP71B34的cDNA全长分别为1 879 bp和1 764 bp,分别含有1 539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和1 533 bp(编码511个氨基酸)的... 利用NCBI茶树转录组数据库,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了茶树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71A26与CYP71B34的cDNA全长。CYP71A26与CYP71B34的cDNA全长分别为1 879 bp和1 764 bp,分别含有1 539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和1 533 bp(编码511个氨基酸)的完整开发阅读框。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的同源性为42.47%,为2个亚家族基因。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2个基因均具有植物P450的螺旋C(Helix C)、螺线I(Helix I)、螺线K(Helix K)、"Meander"区域序列和血红素结合域(Heme binding domain)的典型结构。进化树分析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在分子进化树上分属两大分支,2个基因与其他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不同。三级结构模拟与功能域分析显示,CYP71A26与CYP71B34主要由N端的β折叠和C端的α螺旋结构组成,且2个基因均具有一个P450蛋白结构域(Pfamdomain)。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YP71A26与CYP71B34基因在不同茶树害虫为害的叶片中,分别表现出上调和下调表达的现象。而在冷热环境下,CYP71A26与CYP71B34基因分别表现出下调和上调表达的现象。表明茶树CYP71A26与CYP71B34基因均参与了生物(害虫)与非生物(温度)的胁迫响应,但两个基因表达相反,参与环节可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细胞色素P450 克隆 亚家族基因 胁迫 表达相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某县茶园土壤-茶树-茶汤中镉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峰 单睿阳 +5 位作者 陈玉真 林栋良 臧春荣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7-546,共10页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 以闽中某县8个代表性茶园为研究对象,采集茶园土壤和茶树各器官样品,分析镉在茶园土壤-茶树中积累和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茶汤中镉含量并算出茶叶中镉的溶出率,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致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镉含量均值为112.74μg·kg^(-1),是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2.06倍,茶园土壤镉积累明显;茶园土壤有效镉含量均值为26.44μg·kg^(-1),镉活化率均值为24.86%,有效程度较高。土壤pH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镉及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是影响镉活化率的主要因子;茶树主根和侧根与土壤全镉、有效镉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新叶镉含量与土壤有效镉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树各器官镉含量分布规律为:侧根(1 253.89μg·kg^(-1))>主根(382.20μg·kg^(-1))>主茎(167.25μg·kg^(-1))≈侧茎(154.65μg·kg^(-1))>老叶(30.60μg·kg^(-1))≈新叶(27.13μg·kg^(-1)),茶树根部镉富集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器官(P<0.05),新叶和老叶镉富集系数较低,镉大部分被根和茎固定,向叶的迁移能力较低。茶汤中镉含量均值为192.28 ng·L^(-1),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含量,茶叶中镉溶出率均值为15.29%;茶汤和茶叶中镉致癌健康年风险分别为6.33×10-7和4.42×10-6,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化学有害物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低约1~2个数量级,说明可以安全饮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分布规律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余文权 王峰 +4 位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尤志明 臧春荣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μg·kg-1,均值为62.98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土壤类型 植茶年限 海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茶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林郑和 钟秋生 +4 位作者 游小妹 陈志辉 陈常颂 单睿阳 阮其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3-371,共9页
以白鸡冠F1代新品系(0306I、0306F、0306D)及黄旦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低温(0℃)胁迫下茶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下各品种(系)叶片电导率、过氧化氢及丙二醛含量都显著增加,其中0306F与0306D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黄旦与030... 以白鸡冠F1代新品系(0306I、0306F、0306D)及黄旦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低温(0℃)胁迫下茶树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下各品种(系)叶片电导率、过氧化氢及丙二醛含量都显著增加,其中0306F与0306D增加幅度明显大于黄旦与0306I;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都显著增加,其中黄旦与0306I低温下GR、APX、POD、SOD增加幅度远大于品系0306D与0306F。低温下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ASC)与谷胱甘肽(GSH)活性显著下降,其中0306F与0306D品系叶片的MDAR与CAT低温下下降幅度远大于黄旦与0306I。回归分析发现,叶片双氧水含量与APX(y=601.8-59.1x)及CAT(y=5.45-0.77x)活性呈负相关,电导率与ASC(y=7.45-10.35x)也呈负线性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系)0306F与0306D抗寒性弱于0306I与黄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茶树 活性氧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对不同茶树品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郑和 钟秋生 +5 位作者 郝志龙 游小妹 陈志辉 陈常颂 单睿阳 阮其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3-372,共10页
叶绿素荧光参数经常用来评价植物抗逆胁迫强弱,反应植物胁迫的生理状态等。为灵敏检测和判断茶树品种低氮胁迫的差异,科学指导施肥,本研究以前期筛选的相对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与相对氮敏感茶树品种本山为试验材料,检测不同供氮处理下叶... 叶绿素荧光参数经常用来评价植物抗逆胁迫强弱,反应植物胁迫的生理状态等。为灵敏检测和判断茶树品种低氮胁迫的差异,科学指导施肥,本研究以前期筛选的相对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与相对氮敏感茶树品种本山为试验材料,检测不同供氮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低氮条件下茶树叶片氮含量显著偏低,但该条件下黄旦品种叶片氮含量明显高于本山品种;低氮条件下茶树叶片最小荧光F_o、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等显著增加,黄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F_o、Y(NPQ)、Y(NO)及NPQ参数都要小于本山品种;而参数最大荧光(F_m)、光系统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与qL)、实际光合效率Y(Ⅱ)显著下降,其中本山品种低氮下明显小于黄旦。总之,氮高效茶树品种黄旦能减缓低氮胁迫对植株造成的损害,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效率,保证了低氮条件下有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 茶树品种 光合效率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钾水平对茶树幼苗鲜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钟秋生 林郑和 +4 位作者 张辉 陈志辉 游小妹 单睿阳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9,共11页
本研究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钾(K)浓度(0、100、400、800、2 000μmol·L^(-1)),每周施钾肥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不同钾浓度对茶苗叶片主要... 本研究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苗[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Ruixiang]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设5个钾(K)浓度(0、100、400、800、2 000μmol·L^(-1)),每周施钾肥3次,处理26周后,研究不同钾浓度对茶苗叶片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钾浓度分别为0、100μmol·L^(-1)时,茶树成熟叶片钾含量分别为5.26、5.91 mg·g-1,此时茶树处于缺钾状态,缺钾降低了茶树根、茎叶的生物量,增加了根冠比,显著降低叶片氮(N)和磷(P)的含量;叶片钾含量与氮、磷含量均呈正的线性相关(YN=1.045X+11.906 5,R2=0.816 7;YP=0.307 5X-0.570 6,R2=0.914 6);缺钾显著降低了茶树叶片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和EGCG含量,相反却显著增加了叶片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酚氨比,以及叶片EGC和EC含量;叶片精氨酸、茶氨酸、谷氨酸等在缺钾时显著降低,与正常供钾浓度(2 000μmol·L^(-1))的叶片相比分别下降了86.96%、72.46%、40.43%;香气成分GC-MS分析表明,缺钾叶片醇类、醛类和酯类芳香物质含量降低,香气物质种类减少,缺钾对茶树叶片香气品质的提高具有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缺钾 生化成分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铝互作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钟秋生 林郑和 +4 位作者 郝志龙 陈常颂 陈志辉 游小妹 单睿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7-546,共10页
为明确氟和铝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沙培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氟和铝互作处理,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其荧光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茶树幼苗在未添加铝的情况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P... 为明确氟和铝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采用盆栽沙培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氟和铝互作处理,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其荧光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茶树幼苗在未添加铝的情况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PS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qL)降低。最小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qN)、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增加;在低铝水平下,随着氟浓度的增加,Fm、Fv/Fm、Y(Ⅱ)、NPQ和qN等值降低,而qP和qL升高,Fo、Y(NO)和Y(NPQ)值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在高铝处理下,随着氟处理浓度的增加,Fo逐渐增加,Y(Ⅱ)、Fv/Fm、qP值下降,Y(NPQ)和NPQ值在低氟时(100 mg·L-1)显著升高。可见,当受到氟胁迫时,茶树叶片光合效率会降低;添加铝可以减轻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在低铝水平下,对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铝互作 茶树叶片 氟含量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多茶类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游小妹 韩奥迪 +5 位作者 李鑫磊 孔祥瑞 钟思彤 郭玉琼 单睿阳 陈常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87-297,共11页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茗冠红茶香气呈甜香,花香显,滋味甜醇;茗冠白茶香气毫香,花香馥郁,滋味鲜爽,不同工艺加工的茗冠茶各自带有独特的花香特征。在茗冠绿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其次是具有果香的酯类香气成分,对茗冠绿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绿茶的代表性香气成分为己酸叶醇酯、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橄榄醇、α-法呢烯,代表性成分以具有果香的酯类物质和具有花果香的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绿茶花果香显的品种特性;在茗冠红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红茶中代表性组分为二氢芳樟醇、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γ-杜松烯、十六酸甲酯、苯甲醛,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甜香的萜类物质和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红茶花香且带有甜香的品种特性;在MGB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白茶中代表性组分为香叶醇、月桂烯、3-蒈烯、乙酸芳樟酯、芳樟醇,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的醇类和萜类物质为主。茗冠绿茶、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差别较大,茗冠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花青素类和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等)等化合物相对含量总体高于茗冠红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红茶中的茶黄素类、酚酸类和少部分黄酮醇和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牡荆素-2-O-半乳糖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芹菜素-6-C-葡萄糖苷等)及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苯丙氨酸、L-色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L-天冬氨酸)等化合物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白茶;茗冠白茶中的部分氨基酸类化合物(L-精氨酸、L-谷氨酰胺、L-赖氨酸、L-组氨酸、L-酪氨酸)相对含量高于茗冠绿茶和茗冠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 茗冠 绿茶 红茶 白茶 香气 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叶片主要性状及光合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常颂 王峰 +6 位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王秀萍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志辉 余文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2-460,共9页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鸡冠半同胞系 黄白化新品系 叶片功能性状 光合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杀青对“春闺”闽南乌龙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常颂 余文权 +4 位作者 单睿阳 钟秋生 陈志辉 游小妹 林郑和 《中国茶叶》 2015年第1期24-25,共2页
“春闺”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黄旦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属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产量较高。抗性与适应性强,扦插繁殖率高,定植成活率高。制乌龙茶、绿茶,均有浓郁花香,品质优。近年来春闺在福安、武夷... “春闺”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黄旦天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属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产量较高。抗性与适应性强,扦插繁殖率高,定植成活率高。制乌龙茶、绿茶,均有浓郁花香,品质优。近年来春闺在福安、武夷山、安溪等茶区深受种植者、消费者青睐。为适应消费者口感多样化的需求,闽南乌龙茶有“正炒”(香气较高、滋味较涩)、“消青”(香气、滋味较协调)、“拖青”(滋味更为醇和)工艺之分,主要是做青后不同时间杀青对品质的影响所致。为进一步完善“春闺”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开展本工艺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乌龙茶 感官品质 杀青 时间 加工工艺 茶叶研究所 农业科学院 杂交后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袍品种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秋生 林郑和 +3 位作者 陈常颂 单睿阳 陈志辉 游小妹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6期15-19,共5页
以九龙袍为鲜叶原料,对其在清香型颗粒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龙茶初制过程中,各主要内含成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至毛茶时,含量与鲜叶相... 以九龙袍为鲜叶原料,对其在清香型颗粒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乌龙茶初制过程中,各主要内含成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至毛茶时,含量与鲜叶相比减幅分别达到9%、11%、16.8%;氨基酸含量在成品毛茶中比鲜叶显著高约20%,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乌龙茶样品在烘干毛茶样时审评分数最高。乌龙茶的加工工艺通过影响内含成分的变化带动茶叶感官品质的变化,从而形成清香型乌龙茶独特的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加工 化学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化茶树新品种‘茗冠’绿茶特征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奥迪 李鑫磊 +5 位作者 孔祥瑞 钟思彤 郭玉琼 单睿阳 游小妹 陈常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51-359,共9页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绿茶的香气滋味特征品质,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茗冠与福鼎大白制成的绿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代谢组学分析,以期寻找茗冠绿茶特征代谢组分。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绿茶的香气滋味特征品质,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茗冠与福鼎大白制成的绿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代谢组学分析,以期寻找茗冠绿茶特征代谢组分。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香持久,滋味醇厚;福鼎大白绿茶香气呈清香,滋味较醇爽。茗冠绿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为己酸叶醇酯,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6.57%。其它一些香气成分如香叶醇、己酸-3-己烯酯、脱氢芳樟醇、橙花叔醇、己酸-2-己烯酯、α-柏木烯、α-法呢烯、丁酸叶醇酯、月桂烯挥发性组分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绿茶(P<0.05)。茗冠绿茶非挥发性组分整体与福鼎大白茶绿茶差别较大,其中,茗冠绿茶中的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花青素、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O-(2-O-鼠李糖基)芸香糖苷、槲皮素-3-O-(6-对香豆酰)半乳糖苷等)、酚酸类等化合物含量总体高于福鼎大白绿茶,非酯型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在两种绿茶中无显著差异,部分黄酮醇或黄酮糖苷类物质(槲皮素3-O-新橘皮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等)、氨基酸类等化合物低于福鼎大白绿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茗冠绿茶的香气滋味特征品质,为黄化新品种茗冠品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 茗冠 绿茶 代谢组学 特征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