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
1
作者 康一帆 葛严军 +3 位作者 吕晓鸣 谢尚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总结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探讨本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10例,患者术前... 目的:总结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探讨本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10例,患者术前活检病理均确诊为良性肿瘤。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术后下颌骨重建的精确度,通过测量颈部平台偏差、根尖偏差、颈部平台深度偏差、角度偏差评价术后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通过计算种植体累积生存率及测量术后颈部骨吸收情况评价远期效果。结果:10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在随访期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暴露、钛板折断、种植体松动、种植体折断、基台折断以及义齿折断等术后并发症。术后下颌骨表面偏差≤1 mm的区域占67.82%±10.16%,≤2 mm的区域占82.14%±6.58%,≤3 mm的区域占90.61%±4.62%;平均最大表面偏差为(6.10±0.89)mm,整体平均表面偏差为(1.14±0.31)mm;术后种植体颈部平台偏差为(2.02±0.58)mm,根尖偏差为(2.25±0.66)mm,颈部平台深度偏差为(1.26±0.51)mm,轴向角度偏差为1.84°±1.10°。随访期内有1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炎,4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的累积生存率为97.37%,种植体颈部平均骨吸收为0.94 mm。结论: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可行,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和更长期的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重建术 髂骨瓣 植入物支持义齿 种植即刻修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下颌骨数据库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的三维检索模型辅助下的下颌骨个性化重建
2
作者 仇师禹 练洋 +4 位作者 康一帆 张雷 蔡义望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8,共9页
目的:提出基于下颌骨数据库和全连接神经网络(fully connected neural network,FCNN)的三维检索模型辅助下的下颌骨个性化重建方案,并验证该方案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建立一个300例正常中国北方汉族人下颌骨数据库,在头影测量的基础上,... 目的:提出基于下颌骨数据库和全连接神经网络(fully connected neural network,FCNN)的三维检索模型辅助下的下颌骨个性化重建方案,并验证该方案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建立一个300例正常中国北方汉族人下颌骨数据库,在头影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稳定性较好的下颌骨标志点,制定下颌骨标志点方案,提取下颌骨几何特征。开发三维检索算法,该算法能从上述数据库中检索出与待匹配下颌骨最相似的下颌骨。搭建FCNN训练上述算法以提高三维检索精度,使用Geomagic Control 2014软件评价基于上述下颌骨数据库和算法的三维检索模型匹配精度。从2019年12月到2021年3月,共有5例患者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了基于下颌骨数据库和FCNN的三维检索模型辅助下的下颌骨个性化重建手术。通过三维检索算法从上述下颌骨数据库中检索获得最相似下颌骨,使用最相似下颌骨恢复缺损区病变前形态和指导下颌骨重建。5例患者的下颌骨缺损均由髂骨瓣修复,使用个性化手术导板实现术前手术设计的转化和实施。结果:通过筛选,可重复性和稳定性较高的下颌骨标志点被确定并组成下颌骨标志点方案。经过训练后,基于FCNN的三维检索模型在300例下颌骨数据库中检索获得的最相似下颌骨与待匹配下颌骨的平均偏差为(1.77±0.44)mm,均方根偏差为(2.58±0.86)mm。5例患者的下颌骨重建手术均成功,面部对称性和咬合功能得以恢复,所有患者都对术后外观恢复感到满意。三维比较显示,术后下颌骨与术前设计之间的平均偏差为(0.98±0.17)mm,偏差≤1 mm区域占比61.34%±14.13%,≤2 mm区域占比83.82%±7.35%,≤3 mm区域占比93.94%±2.87%。结论:基于下颌骨数据库和FCNN的三维检索模型辅助下的下颌骨个性化重建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数据库 全连接神经网络 三维检索 下颌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LIM调宁蛋白同源域蛋白1可能作为辅助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3
作者 徐励 史闻 +4 位作者 李月华 沈亚俊 谢尚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探究含LIM调宁蛋白同源域蛋白1(LIM and calponin homology domains 1,LIMCH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样本全转录组测序结合GO(Gene Ontology)、基因共表达网络等生物... 目的:探究含LIM调宁蛋白同源域蛋白1(LIM and calponin homology domains 1,LIMCH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样本全转录组测序结合GO(Gene Ontology)、基因共表达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使用12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其表达趋势,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等探究关键基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及口腔潜在恶性病变细胞系DOK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采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中21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数据分析关键基因与患者临床疾病信息的关联,同时结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的方法分析结果辅以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探究关键基因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测序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IMCH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RNA(P<0.001)及蛋白质(P<0.01)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织。Cal27中LIMCH1低表达组24 h内划痕愈合面积大于高表达组(P<0.01),72 h内增殖能力高于高表达组(P<0.01),24 h凋亡率高于其高表达组(P<0.05),而DOK中LIMCH1低表达组与其高表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LIMCH1低表达与患者较差的远期预后(P=0.013)及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5)相关。对于LIMCH1潜在作用机制的探究中明确其并非通过上皮-间质转化途径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结论:LIMCH1可能作为辅助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口腔潜在恶性疾患 含LIM调宁蛋白同源域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监护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单小峰 林博 +2 位作者 卢旭光 蔡志刚 俞光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研究腮腺手术术中面神经监护的方法和特点,并评价其作用。方法:92例腮腺肿物患者分为术中监护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采用腮腺肿物及部分腺体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监护组术中采用4导联实时监护,通过直... 目的:研究腮腺手术术中面神经监护的方法和特点,并评价其作用。方法:92例腮腺肿物患者分为术中监护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采用腮腺肿物及部分腺体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监护组术中采用4导联实时监护,通过直接电刺激和自由肌电图辅助定位面神经,对照组术中不行面神经监护。结果:13例原发肿瘤患者(监护组6例,对照组7例)术中面神经分支与肿瘤无关,监护组手术时间为(50.0±9.1)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2.9±5.2)min(P=0.064)。65例原发肿瘤患者(监护组32例,对照组33例)术中需要解剖分离面神经,监护组手术时间为(74.7±28.0)min,对照组为(75.6±29.8)min(P=0.893)。复发肿瘤患者14例,监护组8例,手术时间为(117.5±37.8)min;对照组6例,手术时间为(175±47.8)min,监护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92例患者中,监护组8例出现面瘫症状,均因为肿瘤原因;对照组6例出现面瘫症状,4例因为肿瘤原因,2例为手术误伤。结论:术中面神经监护是辅助辨认和保护面神经的有效方法,应用术中神经监护能够降低复发腮腺肿瘤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误伤神经风险,但不能明显降低术后面瘫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面神经 监测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肌纤维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筝 王衎 +5 位作者 张建运 王彦瑾 王亮 蔡志刚 单小峰 张雷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9-582,共4页
目的:总结头颈部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组织切片进行HE 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病例男女各11 例,中位年龄6. 5 岁,多见于下颌骨( 7 例)、下颌牙龈( 5 例)... 目的:总结头颈部肌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纳入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组织切片进行HE 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 22 例头颈部肌纤维瘤病例男女各11 例,中位年龄6. 5 岁,多见于下颌骨( 7 例)、下颌牙龈( 5 例)。影像学表现为近肌组织密度的占位性病变。光镜下可见双相表现,免疫组化: Vimentin(+),SMA(+),Calponin(+),Desmin(-),Caldesmon(-)。平均随访时间21 个月,3例术后复发,局部切除( n = 14)和扩大切除( n = 8)与肿瘤复发率无显著相关性( P = 0. 15)。结论:头颈部肌纤维瘤好发于儿童,局部病灶切除或颌骨病灶刮治手术预后好。免疫组化染色对肌纤维瘤病理诊断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瘤 头颈部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腮腺后入路手术治疗腮腺后下极肿物 被引量:4
6
作者 卢旭光 蔡志刚 +1 位作者 单小峰 柳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0-773,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后入路切除腮腺后下极肿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2014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腮腺后下极肿物患者34例(男性24例,女性10例),以腮腺后入路切除,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肿瘤控制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随... 目的:探讨腮腺后入路切除腮腺后下极肿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2014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腮腺后下极肿物患者34例(男性24例,女性10例),以腮腺后入路切除,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肿瘤控制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面瘫,未见涎瘘和Frey综合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年以上,无复发。结论:经腮腺后入路手术是治疗腮腺后下极肿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手术入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口腔鳞癌的延迟诊断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徐韬 王佃灿 +1 位作者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8-752,共5页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的调查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患者的延迟诊断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从而辨别影响口腔鳞癌患者患源性延迟的影响因素以及延迟特点。方法:共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原发口腔鳞癌患者514例,包括334例男性和180例女性,男女构成比例为1.85 ∶ 1,年龄21~89岁,中位年龄57.6岁。发病部位按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分为唇、颊、牙龈、磨牙后区、腭、口底、舌及口咽部共8个部位,年龄分组以10年为分隔,教育程度分为未受教育、初级教育水平(高中以下学历)和高级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18 kg/m^2 和25 kg/m^2 为界分为3个等级,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术前的疼痛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延迟诊断的可能因素和特点,并运用SPSS 18.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腔鳞癌发生的部位按延迟时间长短排序依次为唇部(6.1个月)、颊部(4.1个月)、口底(3.9个月)、舌部(3.6个月)、口咽部(2.9个月)、磨牙后区(2.7个月)、腭部(2.4个月)、牙龈(2.4个月),不同部位间延迟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8);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疼痛、吸烟、饮酒、疼痛程度间延迟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所在部位与延迟诊断具有相关性,唇部是最容易发生延迟诊断的口腔部位,对于唇明显变大的肿物,应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同时接诊医师尽早采取合适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鳞状细胞 延迟诊断 口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缺损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后的种植修复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单小峰 蔡志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因为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常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肿瘤,还应该包括尽量恢复患者患病前的功能。显微外科技术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颌骨缺损的发展,术前的可视化设计... 因为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颌骨缺损,常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肿瘤,还应该包括尽量恢复患者患病前的功能。显微外科技术和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血管化游离骨瓣重建颌骨缺损的发展,术前的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外形。在重建的颌骨上如何恢复咬合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从颌骨重建理念、血管化骨瓣的选择、种植时机的选择、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处理、放疗对颌骨重建后种植义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缺损重建 血管化腓骨瓣 血管化髂骨瓣 种植义齿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康一帆 单小峰 +1 位作者 张雷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8-942,共5页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瓣 术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示踪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雨筱 康一帆 +3 位作者 毛茜潆 李梓萌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索亚甲蓝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及穿透深度,明确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作用,为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潜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稀释10%(质量分数)亚甲蓝... 目的:探索亚甲蓝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及穿透深度,明确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作用,为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潜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0.9%(质量分数)生理盐水稀释10%(质量分数)亚甲蓝注射液,配置29种不同浓度亚甲蓝溶液,使用近红外荧光成像仪测定亚甲蓝近红外荧光成像的浓度范围;制备不同厚度(1、2、3、4、5 mm)猪皮覆盖于亚甲蓝溶液,测定亚甲蓝近红外荧光的最大穿透深度;将0.2 mL亚甲蓝溶液注射到大鼠一侧舌侧缘黏膜下0.5 cm,用近红外荧光成像仪连续监测3 h,经皮观察到的第一个近红外荧光热点被认为是前哨淋巴结,标记后将大鼠处死;解剖头颈部,再次行近红外荧光成像,观察荧光组织是否与体外标记荧光热点一致;切除荧光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淋巴组织存在。结果:除空白对照组未监测到荧光信号外,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强度随着其溶液浓度的减小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当亚甲蓝溶液浓度稀释到皮摩尔级时,依然可以探测到荧光信号。亚甲蓝近红外荧光的最大穿透深度为4 mm。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可以在大鼠口腔淋巴引流及前哨淋巴结中定位,荧光可持续3 h以上。筛选出在大鼠中用近红外荧光定位前哨淋巴结的亚甲蓝溶液浓度为3.34 mmol/L、6.68 mmol/L、13.37 mmol/L、26.74 mmol/L。结论:亚甲蓝近红外荧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够经皮示踪大鼠口腔前哨淋巴结,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 谱学 近红外线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谢尚 蔡志刚 单小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索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个性化精准治疗中的意义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OSCC根治手术并接受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 目的:探索全外显子测序及相关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个性化精准治疗中的意义和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OSCC根治手术并接受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的患者,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筛选潜在的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以评估基因检测使患者受益的可能性。主要评估指标包括基因突变数量、联合阳性分数(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微卫星序列状态和人类白细胞抗原B位点(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HLA-B)等。采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0例患者,排除1例腺样囊性癌,9例OSC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5.44±9.59)岁。肿瘤位置:颊部5例,舌部3例,牙龈1例。基因检测结果发现,3例(33.3%)患者肿瘤组织内未发现基因突变,5例(55.6%)存在唯一的TP53基因突变,1例(11.1%)存在TP53和CHEK1突变,但暂无上市药物可用于这些突变基因的靶向治疗。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患者中均未发现遗传肿瘤基因存在,提示OSCC为遗传性肿瘤的可能性较低。在免疫疗效相关标志物检测方面,CPS检测结果发现8例患者CPS≥1;TMB检测结果发现,TMB中位数为0.72 mutations/Mb(0~4.32 mutations/Mb),均较低;微卫星序列状态检测结果发现阴性及阳性对照结果均正确,提示所检测肿瘤组织均为微卫星稳定性;HLA-B检测结果发现仅有1例患者存在B62基因突变,提示OSCC组织标本中HLA-B的B44和B62相关基因型非常低。结论:现有结果不支持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指标检测在OSCC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口腔肿瘤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检测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