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振动车削W-Fe-Ni表面质量及其形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2 位作者 迟永刚 刘梅 单东伟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4-47,共4页
采用普通车削及振动车削方法对W-Fe-Ni合金材料进行了加工试验,分析了各切削参数、振动参数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认为除进给量外,振动参数也是较显著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仪、白光干涉仪、扫描电镜对试件表面进行显微形貌观... 采用普通车削及振动车削方法对W-Fe-Ni合金材料进行了加工试验,分析了各切削参数、振动参数对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程度,认为除进给量外,振动参数也是较显著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仪、白光干涉仪、扫描电镜对试件表面进行显微形貌观测,证实了振动车削时刀具对加工表面的强烈熨压效应。结果表明,振动车削中,合理选择车削参数和振动参数可以获得良好的加工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车削 表面粗糙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干式车削尺寸精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3 位作者 刘梅 迟永刚 柳悦林 单东伟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48,共4页
采用超声振动干式车削方法对钨基合金材料进行了车削加工实验,研究了切削参数、振动参数对零件加工尺寸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切削深度一定的前提下,对于加工圆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进给量>振动振幅>切削速度;而对锥度影响的主... 采用超声振动干式车削方法对钨基合金材料进行了车削加工实验,研究了切削参数、振动参数对零件加工尺寸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切削深度一定的前提下,对于加工圆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进给量>振动振幅>切削速度;而对锥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振动振幅>切削速度>进给量。在低速低进给加工方式下,振动车削的抑振效果不明显,但随着切削速度、进给量的增大,振动切削抑振效果显著。本实验条件下,当振动振幅为3μm时,对工艺系统具有较佳的抑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车削 圆度误差 锥度误差 加工振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ERICUT的数控加工运动学仿真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杰 迟永刚 +3 位作者 刘梅 柳悦林 单东伟 李继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2-194,共3页
介绍了运用VERICUT软件实现数控加工运动学仿真的过程及方法。通过加工实例实现了从三维建模、刀具管理、数控程序导入到加工运动仿真,得到了一种较理想的仿真方法。基于软件的Optimath分析模块,可以对加工程序进一步优化,提高加工效率... 介绍了运用VERICUT软件实现数控加工运动学仿真的过程及方法。通过加工实例实现了从三维建模、刀具管理、数控程序导入到加工运动仿真,得到了一种较理想的仿真方法。基于软件的Optimath分析模块,可以对加工程序进一步优化,提高加工效率。AUTO-DIFF分析模块通过对比仿真模型和设计模型实现仿真加工过程的过切和欠切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ICUT 加工仿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件车削加工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继军 单东伟 +3 位作者 柳悦林 迟永刚 刘梅 林波 《工具技术》 2011年第8期72-74,共3页
针对偏心工件车削加工特点,分别介绍了三爪卡盘车削、四爪卡盘车削、两顶尖车削和专用夹具车削加工方法。说明了三爪卡盘加工偏心工件时垫片厚度与偏心距的计算、修正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偏心工件车削加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偏心件 偏心距 车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球件车削残余应力的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2 位作者 迟永刚 刘梅 单东伟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2,共4页
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半球形零件进行切削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半球件车削加工后,球顶处于强烈的压应力状态,球面上切向残余应力表现为拉应力,轴向残余应力表现为压应力;切削参数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影响的显著性顺... 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半球形零件进行切削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半球件车削加工后,球顶处于强烈的压应力状态,球面上切向残余应力表现为拉应力,轴向残余应力表现为压应力;切削参数对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影响的显著性顺序为进给量、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在本试验参数范围内选取切削参数时,切削速度、进给量取中值有利,切削深度取小值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件 残余应力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Fe-Ni合金车削残余应力正交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2 位作者 迟永刚 刘梅 单东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0-22,共3页
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基于正交试验的W-Fe-Ni合金车削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加工表面切向残余应力为拉应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切削深度;轴向残余应力为压应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进给量。并讨论了获得较小车削表面残余应力的合理切削条件。
关键词 W-Fe-Ni合金 表面残余应力 车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振动干式车削钨基合金刀具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杰 刘梅 +2 位作者 迟永刚 柳悦林 单东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4-46,共3页
采用超声振动干式车削方法对钨基合金材料进行了切削加工试验,对比了涂层刀具及H13A刀具材料振动车削钨基合金的刀具磨损情况,并在优选刀具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切削参数、振动参数对加工尺寸精度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刀具在振... 采用超声振动干式车削方法对钨基合金材料进行了切削加工试验,对比了涂层刀具及H13A刀具材料振动车削钨基合金的刀具磨损情况,并在优选刀具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切削参数、振动参数对加工尺寸精度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刀具在振动车削方式下,刀尖迅速磨损,H13A刀具则表现出较佳的切削性能。H13A刀具的磨损形态主要为前刀面月牙洼磨损、粘结磨损和扩散磨损,并以正常磨损方式失效。涂层刀具则以刀尖的崩刃方式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车削 切削性能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球加工表面粗糙度及其控制技术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3 位作者 迟永刚 刘梅 单东伟 柳悦林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2008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半球形零件车削过程中刀具运动轨迹与零件加工型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几何运动学角度探讨了加工表面残留面积高度。分析知,残留面积高度主要随进给量增大而增大。在进给量一定时,加工半球半径大,残留面积高度相对小。并对实际加工... 对半球形零件车削过程中刀具运动轨迹与零件加工型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几何运动学角度探讨了加工表面残留面积高度。分析知,残留面积高度主要随进给量增大而增大。在进给量一定时,加工半球半径大,残留面积高度相对小。并对实际加工中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为半球件车削表面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残留区 切削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削条件对氢化锂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杰 田光学 +1 位作者 单东伟 迟永刚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1-23,共3页
通过车削试验研究了不同切削参数对氢化锂材料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趋势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随切削速度和圆周进给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切削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进给量是影响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氢化锂 切削参数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W-Fe-Ni合金车削表面粗糙度研究
10
作者 刘梅 陈杰 +1 位作者 单东伟 迟永刚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2-54,共3页
运用正交试验法对W-Fe-Ni合金半球试件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进行了试验,并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了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球形零件的加工表面粗糙度随进给量、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进给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 运用正交试验法对W-Fe-Ni合金半球试件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进行了试验,并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了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球形零件的加工表面粗糙度随进给量、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进给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切削深度,切削速度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车削 正交试验 W-Fe—Ni合金 切削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钒车削刀具磨损表面形态及机理研究
11
作者 陈杰 刘梅 +3 位作者 迟永刚 李继军 柳悦林 单东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6-238,共3页
对金刚石刀具、涂层刀具及硬质合金刀具车削纯钒时刀具磨损形态及其磨损机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取条件下,不同刀具材料对工件材料切削时表现出的刀具磨损形态主要为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微崩刃、剥落和粘结等。刀具的... 对金刚石刀具、涂层刀具及硬质合金刀具车削纯钒时刀具磨损形态及其磨损机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取条件下,不同刀具材料对工件材料切削时表现出的刀具磨损形态主要为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微崩刃、剥落和粘结等。刀具的前刀面主要是沿切屑流出方向的沟槽形月牙洼磨损,而后刀面以粘结磨损为主。CD10刀具和H10非涂层刀具具有较佳的切削性能,而H13A非涂层刀具和GC1025涂层刀具不适于纯钒车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磨损 磨损机理 切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锂材料车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12
作者 陈杰 谢志先 +1 位作者 单东伟 刘宏都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6年第3期81-83,共3页
文章主要介绍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氢化锂车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所建立的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了车削过程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经加工试验证明了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加工... 文章主要介绍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氢化锂车削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方法。通过所建立的粗糙度预测模型,研究了车削过程中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经加工试验证明了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加工前在确定切削条件下预测和控制表面粗糙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锂材料 表面粗糙度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