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水稳混合料疲劳试验与近场动力学模拟
1
作者 侯可 华文俊 +4 位作者 肖源杰 王小明 杨涛 陈宇亮 陶泓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6-1439,共14页
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简称再生水稳混合料)可用于透水型路面基层建造,不仅可实现其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而且可助力海绵城市和生态道路建设。然而,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与内部结构微损伤的累积过... 建筑拆除固废再生骨料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简称再生水稳混合料)可用于透水型路面基层建造,不仅可实现其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而且可助力海绵城市和生态道路建设。然而,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裂纹的产生机理与内部结构微损伤的累积过程尚不明确,亟待深入研究,故有必要从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开裂行为出发,研究其内部细观结构特征与宏观疲劳损伤发展之间的关联机制。本文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建立考虑再生水稳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的损伤力学模型,从细观层面揭示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损伤机理,并探究再生骨料掺量与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动力学疲劳模型能够准确获取再生水稳混合料疲劳损伤起始至试件疲劳破坏的损伤演化全过程;骨料与水泥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集中是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主要诱因;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密实型水稳混合料内部的疲劳裂纹数量增加且呈现出竖直的裂纹形态;不同于密实型水稳混合料,透水型水稳混合料内部疲劳裂纹会受到孔隙边缘处应力集中现象的影响,产生更少的疲劳裂纹,其疲劳寿命与应力比系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半对数线性关系,基于此得到的疲劳方程可进一步预测具有不同再生骨料掺量的透水型水稳混合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为建筑固废再生水稳混合料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拆除固废 再生骨料水稳材料 疲劳损伤 数值模拟 近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接触对单颗粒破碎影响的离散元研究
2
作者 谭攀 肖源杰 +3 位作者 王萌 华文俊 王小明 彭友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5-1416,共12页
道砟颗粒破碎是铁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现有关于颗粒破碎的研究大都基于2个接触点的单颗粒破碎实验,实际上颗粒同时受多个接触点作用,颗粒的破碎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接触点(配位数)的数量,而目前对多接触条件下颗粒... 道砟颗粒破碎是铁路工程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现有关于颗粒破碎的研究大都基于2个接触点的单颗粒破碎实验,实际上颗粒同时受多个接触点作用,颗粒的破碎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接触点(配位数)的数量,而目前对多接触条件下颗粒破碎的准则和模式尚不完全了解。为此,本文开展道砟单颗粒压缩试验获取单颗粒破碎强度和能量,采用离散元法建立黏结多面体单颗粒数值模型,通过单颗粒破碎试验结果对数值模型细观参数进行标定。在颗粒表面安装刚性屏蔽墙来研究相邻晶粒的力学约束效应,基于标定的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粒径颗粒下配位数对破碎强度、接触力链、破碎模式和破碎准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破碎强度随配位数增加而增加,粒径越小,增幅越大;当配位数较低时,颗粒倾向于破碎成几块,随着配位数增加,颗粒倾向于粉碎性破坏,子颗粒体积分布由正态分布向Gamma分布转变,接触力链向逐渐向屏蔽墙延伸;当配位数大于10时,基于应力张量的颗粒破碎准则(最大主应力准则σ1、八面体剪应力准则q、平均应力准则p)和局部接触力的颗粒破碎准则(最大接触力准则F_(max))不再适用。所得结论对工程实践和进一步采用离散元法研究可破碎颗粒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颗粒破碎 配位数 道砟 破碎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级配影响的透水性基床填料细观空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于群丁 王萌 +3 位作者 肖源杰 华文俊 李文奇 王小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0,共13页
大空隙级配碎石填料因其较好的渗透性能广泛应用于透(排)水性基床,然而级配对细观三维空隙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此不足,对3种代表性级配的透水性基床填料试样开展室内新型平板振动压实试验,并对压实后的试样进行高精度工业XCT扫描,... 大空隙级配碎石填料因其较好的渗透性能广泛应用于透(排)水性基床,然而级配对细观三维空隙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针对此不足,对3种代表性级配的透水性基床填料试样开展室内新型平板振动压实试验,并对压实后的试样进行高精度工业XCT扫描,重构其三维模型并获取其内部空隙,计算面空隙率、等效体积和三维形态等空隙结构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级配(颗粒堆积结构)对其三维形态及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级配的试样其内部面空隙率沿高度方向总体呈对称分布,即两端大中部小,骨架密实型颗粒堆积结构试样其面空隙率处于最低水平且沿高度方向的差异性最小,骨架空隙型颗粒堆积结构试样其面空隙率最大且不均匀性也最大;随着颗粒堆积结构从悬浮密实型过渡至骨架密实型再至骨架空隙型,试样内部空隙总数量大幅减小,孤立微空隙和小空隙数量减小,连通性较好的中空隙与大空隙增多;空隙形态逐渐演化为不规则型和长条型,并从较为圆润丰满型过渡至边缘残缺型,具有更好的连通性,可提供水气运移的通道。优化颗粒堆积结构有利于形成连通空隙并提供渗流通道,进而提升基床填料的水−力特性。研究结果可为透水性级配碎石基床填料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性基床 级配 振动压实 XCT扫描 三维重构 细观空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重载铁路道砟磨耗破碎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肖源杰 张冲冲 +1 位作者 王萌 华文俊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为深入研究重载列车循环动载作用下散粒体道砟的颗粒磨耗破碎和力学行为劣化等特征,开展3种不同动应力幅值下的室内大型动三轴试验。通过对染色道砟颗粒进行激光扫描和三维重构,量化分析不同循环加载应力状态下不同粒径道砟颗粒的磨耗... 为深入研究重载列车循环动载作用下散粒体道砟的颗粒磨耗破碎和力学行为劣化等特征,开展3种不同动应力幅值下的室内大型动三轴试验。通过对染色道砟颗粒进行激光扫描和三维重构,量化分析不同循环加载应力状态下不同粒径道砟颗粒的磨耗破碎特征,深入分析循环加载下试样的宏观力学特性和力学行为劣化等。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加载后道砟颗粒普遍从原始粒径破碎至相邻粒径,偶尔出现破碎至相隔粒径的现象,另有质量占比1%左右的少量道砟颗粒破碎至最小粒径4.75~22.4 mm;在相同的循环加载动应力幅值下,随粒径的增大,道砟颗粒破碎至相邻粒径的质量占比总体呈增大趋势;循环加载过程中颗粒磨耗存在尖角磨损、棱边磨耗与表面纹理改变等3种典型类型,动应力幅值230 kPa下颗粒最大磨耗深度为0.36~5.2 mm,平均磨耗深度为0.03~0.62 mm,颗粒磨耗程度随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加剧,尖角磨损出现的数量更多且概率更大,其次为棱边磨耗;循环加载三轴试验前后各粒组颗粒含量变化幅度与级配曲线偏移距离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Bg、Br与BBI 3种颗粒破碎指标均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Br与BBI两者对动应力幅值的变化反应程度一致,并且更为灵敏;试样轴向累积塑性应变、阻尼比与回弹模量均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散粒体有砟道床长期服役性能劣化评估及其养护维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砟 循环加载三轴试验 三维激光扫描 颗粒破碎 磨耗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单颗粒压碎试验与近场动力学模拟
5
作者 肖源杰 侯可 +6 位作者 华文俊 王小明 杨涛 王萌 陈宇亮 周震 孟凡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68-3383,共16页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颗粒形状复杂、强度低且极易发生破碎。为了准确了解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颗粒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的颗粒破碎行为,开展再生骨料单颗粒压碎试验,并在准确表征再生骨料颗粒三维形貌的基础上对单颗粒破碎进行近场动力学模拟...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颗粒形状复杂、强度低且极易发生破碎。为了准确了解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颗粒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的颗粒破碎行为,开展再生骨料单颗粒压碎试验,并在准确表征再生骨料颗粒三维形貌的基础上对单颗粒破碎进行近场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碎石、红砖和砂浆这3种再生骨料的单颗粒破碎强度均较好地满足Weibull分布,但离散性较大,不同粒径组的平均Weibull模量在1.3~1.8之间,其中,砂浆与红砖颗粒的破碎强度远低于碎石颗粒的破碎强度,且离散性比碎石颗粒的大;借助近场动力学理论可以有效地模拟真实形状再生骨料颗粒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的破碎过程;对于不同形状种类的再生骨料颗粒破碎强度,块状颗粒的最大,盘状颗粒的次之,而条状颗粒的最小;颗粒材料与形状对颗粒破碎后所形成的碎片的数量与形状具有明显的影响,对于不同材料再生骨料颗粒,碎石颗粒产生碎片较少,而红砖颗粒产生碎片分布更加均匀;对于不同形状再生骨料颗粒,条状颗粒倾向于沿颗粒中、短轴平面断裂为少量碎片,块状与盘状颗粒则倾向于产生交叉裂纹,最终破碎并产生较多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固废 颗粒破碎 WEIBULL分布 数值模拟 近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的摩擦型轨枕底部凹槽形状对有砟道床横向阻力的影响机理
6
作者 沈泽涵 肖源杰 +4 位作者 谭攀 姜钰 王萌 华文俊 张冲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87-3802,共16页
摩擦型轨枕可有效增强有砟道床横向阻力,但目前没有相关设计规范,摩擦型轨枕底部凹槽对横向阻力的增加机制尚不清晰。为深入分析不同凹槽形状对道床横向阻力的影响并揭示横向阻力的增强机理,基于横向阻力现场测试和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 摩擦型轨枕可有效增强有砟道床横向阻力,但目前没有相关设计规范,摩擦型轨枕底部凹槽对横向阻力的增加机制尚不清晰。为深入分析不同凹槽形状对道床横向阻力的影响并揭示横向阻力的增强机理,基于横向阻力现场测试和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方法建立三维轨枕-有砟道床-路基数值模型,从宏、细观层面研究5种不同轨枕底部凹槽形状对横向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型轨枕相比,不同摩擦型轨枕的横向阻力增幅存在较大差异,范围为35.1%~80.2%,且横向阻力随凹槽侧面积的增加而呈对数增加;由于底部凹槽对道砟颗粒的约束作用,轨枕底部与道砟颗粒的接触数增加,凹槽附近的接触力增大,接触力链分布更密集;摩擦型轨枕周围颗粒的位移和旋转受到更强的约束;摩擦型轨枕各向异性在轨枕出现位移后向水平面转变,这是增强横向阻力的主要细观因素。建议在有砟轨道的设计中,采用具有不连续槽的摩擦轨枕,并考虑以最大化凹槽侧面积为目标进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道床 横向阻力 摩擦型轨枕 轨枕形状 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与颗粒形状对复杂堆积体路基填料剪切性能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华文俊 肖源杰 +3 位作者 王萌 王小明 陈晓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32-2348,共17页
为探究复杂堆积体填料用于路基填筑的可行性,基于计算机视觉实现堆积体颗粒的三维外形重构,获取颗粒的几何形状参数(棱角指数和长细比)、粒径及其分布;通过开展不同竖向应力水平下的大型直剪试验,研究级配和颗粒形状对堆积体填料剪切性... 为探究复杂堆积体填料用于路基填筑的可行性,基于计算机视觉实现堆积体颗粒的三维外形重构,获取颗粒的几何形状参数(棱角指数和长细比)、粒径及其分布;通过开展不同竖向应力水平下的大型直剪试验,研究级配和颗粒形状对堆积体填料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构建基于真实颗粒形状的堆积体填料直剪试验的离散元模型,研究颗粒运动、接触网络、组构异性和配位数等微细观特征的演化规律,建立颗粒微细观参数与堆积体填料宏观剪切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棱角指数和长细比大的堆积体填料具有更高的抗剪强度,中值粒径与抗剪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粗颗粒含量多、级配良好的堆积体填料,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随棱角指数的增大而增强,颗粒间的相互错动随颗粒长细比的增大而加剧;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之比随棱角指数的增大、长细比的减小而增大;压密后的密实程度随棱角指数的减小、长细比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变形模量和剪胀量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弃渣 离散单元法 级配 颗粒形状 直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载铁路路桥过渡段道砟颗粒运动及能量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肖源杰 姜钰 +4 位作者 王萌 华文俊 赵红军 毛建锋 王卫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0-115,共16页
重载列车循环动载作用下有砟道床动力响应与其支承刚度和道砟颗粒的细观运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尚无定量的影响规律和关联机制。针对此不足,选取国内某运煤专线重载铁路典型路桥过渡段开展现场动力响应测试,在有砟道床不同位置处埋设新... 重载列车循环动载作用下有砟道床动力响应与其支承刚度和道砟颗粒的细观运动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尚无定量的影响规律和关联机制。针对此不足,选取国内某运煤专线重载铁路典型路桥过渡段开展现场动力响应测试,在有砟道床不同位置处埋设新型智能颗粒传感器(SmartRocks),实时监测列车通过时道砟颗粒的运动姿态变化,进而对比分析不同道床支承条件下道砟颗粒运动及其能量特征沿行车方向和轨道结构横断面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动载作用下轨枕下方道砟颗粒的竖向加速度和旋转角呈明显的周期性,其在水平面内的转动角度相对较大且不可回复,可将相邻车厢的相邻转向架作为一个加载单元用于分析道砟颗粒的振动特性;路-桥渐变区、桥台以及桥梁跨中处轨枕下方道砟颗粒的运动以竖向为主且纵向次之,桥梁跨中处钢轨支点下方道砟颗粒振动能量约为路基段的2~3倍;随着道床下部支承刚度逐渐增加,道砟颗粒粒间作用力逐渐增大,颗粒上升加速度逐渐增大并与下沉加速度逐渐接近;刚性支承道床其道砟颗粒振动幅度较大且周期性相对较弱,刚性支承自身振动的叠加作用较为显著;桥上道床脏污板结严重处的轨枕端部道砟颗粒几乎未发生转动,此处应是日常养护维修作业的关注重点。可为重载铁路有砟道床健康智能监测、动力性能精准感知和劣化风险自主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过渡段 铁路桥梁 道砟 颗粒运动 振动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破碎和界面损伤对水稳再生骨料透水基层材料强度的控制机理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小明 肖源杰 +5 位作者 杨涛 华文俊 李昀博 李志勇 陈宇亮 肖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77-4792,共16页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逐渐用于制作透水型水稳基层材料(CRAPBM)。为揭示再生骨料颗粒破碎和界面过渡区(ITZ)损伤对CRAPBM整体强度控制的微细观机理,首先分别对单个骨料颗粒和不同再生骨...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建筑固废再生骨料逐渐用于制作透水型水稳基层材料(CRAPBM)。为揭示再生骨料颗粒破碎和界面过渡区(ITZ)损伤对CRAPBM整体强度控制的微细观机理,首先分别对单个骨料颗粒和不同再生骨料组合类型的CRAPBM开展室内单颗粒破碎和单轴压缩试验,进而构建CRAPBM的精细化离散元模型(DEM)并由室内试验结果标定其细观强度参数,最后针对不同类型CRAPBM试样同时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和相应的DEM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骨料的单颗粒强度和模量具有显著的尺寸效应,且天然碎石、再生砂浆、再生红砖的强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CRAPBM的骨架效应和空隙分布所导致的应力横向分化是加速ITZ损伤的主要原因,ITZ强度对CRAPBM整体强度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而再生骨料的颗粒破碎会削弱ITZ的控制作用;4.75~9.50 mm粒径范围内的颗粒破碎最显著,级配优化时应尽量采用天然碎石替代该粒径区间的再生骨料以提高其整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建筑固废 再生骨料 透水基层 颗粒破碎 界面损伤 离散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基不均匀沉降下列车-有砟轨道-路基三维耦合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肖源杰 周思嘉 +5 位作者 畅振兴 毛建锋 华文俊 徐炳隆 王卫东 秦怀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763-4776,共14页
基于多体动力学与有限单元法建立列车-有砟轨道-路基三维耦合系统精细化数值模型,并提出一种新的迭代方法,将路基余弦型不均匀沉降作为位移边界条件,通过判断轨道结构与路基结构间的接触状态,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列车荷载共同作用下的... 基于多体动力学与有限单元法建立列车-有砟轨道-路基三维耦合系统精细化数值模型,并提出一种新的迭代方法,将路基余弦型不均匀沉降作为位移边界条件,通过判断轨道结构与路基结构间的接触状态,研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列车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轨道结构伴随性变形,计算列车动力响应、轮轨接触力和轨枕与道砟间的接触力等,进而模拟分析不同波长和幅值的不均匀沉降对上述动力响应和轨枕空吊等病害的影响,揭示路基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轨道结构伴随性变形随路基沉降幅值的增大而增大,且在一定沉降范围内引发轨枕空吊等病害;耦合系统结构动力响应随路基沉降幅值的增大而增大;随沉降波长增大,轮重减载率和轮轨力减小,而车体竖向加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存在10 m左右的敏感波长使得车体竖向加速度最大;路基不均匀沉降可加剧轨枕和有砟道床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加剧沉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轨道 路基不均匀沉降 列车-轨道-路基耦合系统 轨枕空吊 动力响应 轨道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荷载下级配碎石颗粒运动及其能量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肖源杰 王萌 +3 位作者 于群丁 华文俊 姜钰 Tutumluer Erol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89,共12页
大空隙级配碎石因其良好的透(排)水性能逐渐用作“海绵城市”路面结构的基层填料,但振动荷载作用下填料颗粒在重新排列过程中的运动姿态变化以及能量状态空间分布规律仍不明确。文章基于颗粒堆积理论设计了不同级配的碎石填料,开展不同... 大空隙级配碎石因其良好的透(排)水性能逐渐用作“海绵城市”路面结构的基层填料,但振动荷载作用下填料颗粒在重新排列过程中的运动姿态变化以及能量状态空间分布规律仍不明确。文章基于颗粒堆积理论设计了不同级配的碎石填料,开展不同激振参数组合下的室内新型平板振动压实试验,在试样内部不同位置处放置新型智能颗粒传感器(SmartRock)实时监测压实过程中颗粒的运动姿态变化,由颗粒加速度响应分析填料内部运动能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而提出基于颗粒运动和能量分布的填料压实质量评价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级配碎石填料振动压实过程可明显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大部分能量耗散于碎石颗粒的竖向运动及空隙的压缩,占主导的颗粒竖向运动未形成致密的骨架结构;第二阶段颗粒主要发生水平面内的平动以及竖直面内的滚动,颗粒的长轴取向逐渐趋近于“平躺”状态,大部分能量耗散于颗粒间空隙的填充,颗粒逐渐互相紧密咬合嵌挤并形成稳定的骨架结构。试样中上部颗粒的运动指标可较好地评判压实状态,当颗粒水平向运动能量从逐渐增大过渡到逐渐减小至几乎没有任何能量分布但竖向能量分布突增时,表明试样已达到较优的压实状态,新的颗粒运动和能量指标可为连续压实质量智能评价和调控技术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压实 透水性基床 级配碎石 颗粒运动 振动能量 压实评价 智能颗粒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程朝晖 金波 华文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3-144,共2页
概述了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功能、分离及应用进展。
关键词 分离 营养功能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荷载下不同级配的基床粗粒土填料孔隙连通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萌 于群丁 +2 位作者 肖源杰 华文俊 李文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36-4448,共13页
路基基床粗粒土填料多采用振动压实方法填筑碾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级配对其压实后的三维孔隙连通性及渗流特性等的定量影响。为此,基于颗粒堆积理论设计G/S(石砂质量比)为1.0、1.8、2.5的基床粗粒土填料,开展室内新型平板振动压实试验... 路基基床粗粒土填料多采用振动压实方法填筑碾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级配对其压实后的三维孔隙连通性及渗流特性等的定量影响。为此,基于颗粒堆积理论设计G/S(石砂质量比)为1.0、1.8、2.5的基床粗粒土填料,开展室内新型平板振动压实试验并确定最优激振参数组合,针对在最优压实工况下的填料试样进行工业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和三维模型重构,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最大球算法等量化其三维孔喉的连通性,进而模拟并对比分析不同级配类型填料试样的渗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干密度较大时,激振频率为25 Hz,激振力为1.4 kN且激振时间至少为60 s;随着G/S增大,孔隙的喉道长度及半径均增大,中孔隙及大孔隙数量增多,平均孔隙半径增大;孔喉比可更准确地表征填料的渗透性能,即孔喉比增大,孔隙的平均配位数增大,孔隙的喉道增长、半径增大,孔隙连通性增大;G/S主要通过影响孔隙半径、喉道长度、三维孔隙连通性决定渗流速度,即G/S增大,孔隙的喉道形态由细长型渐变为粗短型,直至形成粗而长的渗流通道;在保证压实质量和施工后受力变形稳定性的前提下,可选用G/S较大的级配,以确保粗粒土填料振动压实后的孔隙连通性及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床粗粒土填料 级配 孔隙 连通性 XCT扫描 渗流模拟 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钨涂布刮刀的研制
14
作者 华允聪 徐利青 华文俊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9-52,共4页
刮刀是涂布机的关键部件,传统的(无涂层)蓝钢刀片戓工具钢带制造的涂布刮刀由于其磨损快、寿命短,己经不能满足高速涂布机的生产要求,需要开发具有金属/陶瓷碳化钨(WC/Co)涂层的高耐磨型涂布刮刀。业界曾采用等离子喷涂等方法在钢带上... 刮刀是涂布机的关键部件,传统的(无涂层)蓝钢刀片戓工具钢带制造的涂布刮刀由于其磨损快、寿命短,己经不能满足高速涂布机的生产要求,需要开发具有金属/陶瓷碳化钨(WC/Co)涂层的高耐磨型涂布刮刀。业界曾采用等离子喷涂等方法在钢带上制备各种陶瓷材质的耐磨涂层以提高涂布刮刀的使用寿命。但现行的工艺方法获得的涂层存在着涂层不致密、孔隙率高、结合强度低等不足之处,本研究采用国产的HVAF超音速火焰喷涂系统成功研制具有WC10Co4Cr碳化钨耐磨涂层的涂布刮刀,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等离子喷涂等方法制备的陶瓷涂布刮刀,其平均使用寿命为陶瓷刮刀的2倍以上,涂层质量可以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型金属 陶瓷碳化钨涂布刮刀 耐磨型陶瓷涂布刮刀 超音速火焰喷涂 孔隙率 结合 强度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