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装箱密度对陈化片烟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玉真 王发勇 +6 位作者 刘继辉 高占勇 李思源 杨佳东 苏丽 余森申 华一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4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等级烟叶自然陈化较适宜的装箱密度,为进一步提升卷烟品牌核心原料的片烟陈化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红大B2F、C3F和X2F复烤片烟作为试验材料,每种复烤片烟的装箱密度均设置4个梯度,分别为180、190、200和210 kg/箱... [目的]探索不同等级烟叶自然陈化较适宜的装箱密度,为进一步提升卷烟品牌核心原料的片烟陈化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红大B2F、C3F和X2F复烤片烟作为试验材料,每种复烤片烟的装箱密度均设置4个梯度,分别为180、190、200和210 kg/箱(0.514 m^(3))。装箱后的片烟放置在相同的仓储环境下自然陈化600 d后,分析不同装箱密度对陈化片烟致香物质、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质体色素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同一烟叶原料的复烤片烟采用不同的装箱密度自然陈化2年后,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质量出现了较大差异。综合比较不同装箱密度陈化片烟致香物质、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质体色素含量及感官质量的差异性可知,B2F、C3F和X2F复烤片烟较适宜的装箱密度分别为200、180和190 kg/箱。[结论]复烤片烟的装箱密度对其陈化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且不同等级的复烤片烟适宜采用不同的装箱密度进行陈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箱密度 陈化片烟 化学成分 感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润叶模式对初烤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发勇 华一崑 +5 位作者 李思源 王泽宇 刘继辉 高占勇 余森申 王玉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8,共8页
【目的】探索不同等级烟叶原料的适宜打叶复烤润叶模式,为卷烟品牌核心原料差异化润叶加工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红河弥勒K326中桔一(C1F)和曲靖红花大金元上桔一(B1F)2种初烤烟叶为材料,在二级润叶模式(蒸汽+湿热风)保持不变的情况... 【目的】探索不同等级烟叶原料的适宜打叶复烤润叶模式,为卷烟品牌核心原料差异化润叶加工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红河弥勒K326中桔一(C1F)和曲靖红花大金元上桔一(B1F)2种初烤烟叶为材料,在二级润叶模式(蒸汽+湿热风)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级润叶模式设置蒸汽+水、干热风+水、蒸汽+湿热风+水、蒸汽+干热风+水共4种处理,分析不同润叶模式下烟叶常规化学指标、挥发性致香物质、淀粉、果胶、石油醚提取物、总多酚、质体色素含量和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hemical components usability index,CCUI)的差异。【结果】(1)不同润叶模式下,同一烟叶原料的出料温度及多项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2)K326 C1F初烤烟叶一级润叶适宜采用蒸汽+湿热风+水的润叶模式,红花大金元B1F初烤烟叶一级润叶适宜采用蒸汽+干热风+水的润叶模式。【结论】不同润叶模式对相同烟叶原料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且不同烟叶原料适宜采用不同润叶模式。本研究为不同烟叶原料的差异化润叶加工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烤烟叶 润叶模式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谱采集方式对手持式近红外建模效果的影响
3
作者 杨家琪 李显柱 +7 位作者 杨芳芳 梁晏凯 李一辉 陈康宁 牛绍辉 王家俊 华一崑 王发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78-181,218,共5页
对烟叶原烟采取滑动法和六点法2种方式进行扫描,同时对烟末样品采取滑动法,用二阶导数预处理,异常样本剔除、波长选择、剔一交互验证等后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烟碱模型,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8、0.99,三者的校正标准误差(SEC... 对烟叶原烟采取滑动法和六点法2种方式进行扫描,同时对烟末样品采取滑动法,用二阶导数预处理,异常样本剔除、波长选择、剔一交互验证等后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烟碱模型,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8、0.99,三者的校正标准误差(SEC)分别为0.20%、0.25%、0.09%。结果表明烟叶样品采用滑动法扫描优于六点法,检测的烟叶样品更具有代表性和其快速的结果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应用过程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光谱采集方式 数理指标 模型 烤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筒式松散回潮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玉真 梅健 +4 位作者 李杰 周沅桢 杨晶津 华一崑 王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237-239,共3页
针对滚筒式松散回潮机在生产中存在的烟叶松散程度不够、造碎大、指标均匀性偏低、能耗偏高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得出设备优化改进的理论推论,并在试验线松散回潮机上进行验证,具体是将试验设备模拟添加预松散设备,循环热风改为下... 针对滚筒式松散回潮机在生产中存在的烟叶松散程度不够、造碎大、指标均匀性偏低、能耗偏高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和分析,得出设备优化改进的理论推论,并在试验线松散回潮机上进行验证,具体是将试验设备模拟添加预松散设备,循环热风改为下进风方式,抽废气位置设在入料口上端。验证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设备松散率在99.60%以上;平均碎片量降低了39.60%,滚筒内部温度和出口水分的均匀性大幅提高,能更好地保证松散回潮烟叶质量指标的均匀性,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筒式松散回潮机 松散程度 循环热风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评价打叶复烤片烟混合均匀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玉真 邱昌桂 +6 位作者 杨晶津 李思源 王发勇 华一崑 刘继辉 高占勇 汪显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4期178-180,194,共4页
为了评价打叶复烤成品片烟的混配均匀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评价成品片烟混配均匀性的方法。在叶片复烤机出口收集配方模块成品片烟,采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光谱,通过多元散射校正(MSC)结合S-G平滑滤波和一阶导数预... 为了评价打叶复烤成品片烟的混配均匀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评价成品片烟混配均匀性的方法。在叶片复烤机出口收集配方模块成品片烟,采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光谱,通过多元散射校正(MSC)结合S-G平滑滤波和一阶导数预处理方法将片烟光谱信息进行预处理,提高信噪比,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光谱数据所包含的特征信息,得到成品片烟的马氏距离,并以马氏距离作为特征值,计算片烟混配均匀性系数,最后应用该方法评价不同批次配方模块片烟混配均匀性效果。结果表明:各批次成品片烟的变异系数为3.86%~8.33%,均匀度为91.67%~96.14%。这说明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马氏距离的多元统计方法建立的打叶复烤片烟整体信息的混配均匀性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各批次成品片烟的均匀度都在91.00%以上,说明打叶复烤成品片烟质量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利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元统计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打叶复烤片烟掺配均匀性,为打叶复烤加工工序的精细化控制提供科学、全面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混合均匀性 打叶复烤 马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式回潮装置对干头干尾烟丝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华一崑 王慧 +6 位作者 徐永康 李思源 杜伟 张保德 董林昆 容雷斌 高占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6期175-179,共5页
[目的]研究管式回潮装置对干头干尾烟丝关键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影响,为干头干尾烟丝回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烟某规格卷烟滚筒烘丝的干头干尾烟丝为试验材料,检测管式回潮前后干头干尾烟丝的挥发性致香物质和挥发性有机酸... [目的]研究管式回潮装置对干头干尾烟丝关键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影响,为干头干尾烟丝回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烟某规格卷烟滚筒烘丝的干头干尾烟丝为试验材料,检测管式回潮前后干头干尾烟丝的挥发性致香物质和挥发性有机酸,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处理,并对回潮前后烟丝样品2类化学指标的前2个主成分得分进行投影分析。[结果]管式回潮前后,干头干尾烟丝中的2类挥发性化学物质前2个主成分得分在二维平面上的分布存在严重交叉现象,表明回潮前后,2类挥发性化学物质综合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管式回潮装置对烟丝具有一定的保香作用,适宜作为干头干尾烟丝的回潮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式回潮装置 干头干尾烟丝 挥发性化学物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箱式柜式储存方式对烟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慧 侯英 +4 位作者 翁瑞杰 曾熠程 杨晶津 华一崑 王保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2868-2870,2967,共4页
[目的]比较箱式和柜式2种储存方式对烟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子选择(SIM)技术对箱式和柜式2种不同储存方式下2个牌号(Ⅰ、Ⅱ)卷烟原料8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2种储存方式下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及储存... [目的]比较箱式和柜式2种储存方式对烟叶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子选择(SIM)技术对箱式和柜式2种不同储存方式下2个牌号(Ⅰ、Ⅱ)卷烟原料8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2种储存方式下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及储存时间对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箱式储存的原料中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普遍高于柜式储存,表明在箱式储存条件下,卷烟原料的挥发性有机酸能更好地生成和保留,由此说明,箱式储存效果明显好于柜式储存。箱式不同储存时间的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变化表明,8种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均随储存时间呈曲线变化,且在745 min时达到最高。[结论]在箱式储存条件下卷烟原料储存时间达745 min时有利于挥发性有机酸的产生和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 柜式储存 箱式储存 挥发性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烘丝机不同水分调控模式对叶丝香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玉真 高辉 +6 位作者 华一崑 汪显国 杨晶津 刘继辉 赵佳成 高占勇 王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8期179-182,共4页
[目的]研究烘丝工序在来料水分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不同水分调控模式烘后叶丝香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方法]分别针对来料水分偏高和水分偏低的情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析比较了容积比调控模式和筒壁温度调控模式下烘后烟丝的挥发性... [目的]研究烘丝工序在来料水分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不同水分调控模式烘后叶丝香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及变化趋势。[方法]分别针对来料水分偏高和水分偏低的情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析比较了容积比调控模式和筒壁温度调控模式下烘后烟丝的挥发性有机酸和关键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并通过感官评吸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2种调控模式均能保证烘后物料含水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筒内容积比的调控模式,烘后烟丝挥发性有机酸和关键致香物质的含量均高于采用筒壁温度的调控模式;针对挥发性有机酸,筒内容积比调控模式下叶丝中的异戊酸、2-甲基丁酸、苯甲酸和苯乙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筒壁温度调控模式;针对关键致香物质,筒内容积比调控模式下叶丝中的茄酮、巨豆三烯酮B、巨豆三烯酮D和金合欢基丙酮A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筒壁温度调控模式。[结论]研究可为制丝工艺选择合适的对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影响最小的控制模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烘丝机 调控模式 挥发性有机酸 关键致香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回潮方式对“干头干尾”烟丝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占勇 王慧 +7 位作者 刘继辉 杨晶津 高辉 汪显国 杨洋 马晓龙 崔宇翔 华一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回潮设备对"干头干尾"烟丝理化特性的影响,为"干头干尾"烟丝选择适宜的回潮方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滚筒干燥后的"干头干尾"烟丝为试验材料,以烟丝物理特性、挥发性有机酸和致香物... 【目的】研究不同回潮设备对"干头干尾"烟丝理化特性的影响,为"干头干尾"烟丝选择适宜的回潮方式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滚筒干燥后的"干头干尾"烟丝为试验材料,以烟丝物理特性、挥发性有机酸和致香物质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回潮方式对"干头干尾"烟丝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SIROX叶丝增温增湿设备和NA312-H015型滚筒式叶丝回潮机两种回潮设备有助于"干头干尾"烟丝对水分的充分吸收,提升烟丝在后期掺配及卷制工序中的耐加工性能,同时有利于"干头干尾"烟丝中挥发性香味物质的保持。【结论】SIROX叶丝增温增湿设备和NA312-H015型滚筒式叶丝回潮机是"干头干尾"烟丝最适宜的回潮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头干尾”烟丝 回潮方式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丝宽度对烟丝结构及其分布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赵佳成 高辉 +5 位作者 王慧 刘静 王玉真 林鸿佳 崔宇翔 华一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8-677,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切丝宽度对成品烟丝结构及其分布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特定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卷烟精细化加工水平。【方法】以"云烟"某规格卷烟3个批次的配方叶组为试验材料,在制丝工... 【目的】分析不同切丝宽度对成品烟丝结构及其分布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特定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升卷烟精细化加工水平。【方法】以"云烟"某规格卷烟3个批次的配方叶组为试验材料,在制丝工艺流程和其他工艺参数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在切丝工序对3个批次的配方叶组分别设定3种切丝宽度(0.90、0.95、1.00 mm)。对不同切丝宽度条件下的成品烟丝结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烟丝结构分布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不同切丝宽度对成品烟丝结构影响较大,除S3长度(2.50~4.00 mm)外,成品烟丝中对应长度烟丝质量的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随着切丝宽度的增加,成品烟丝中的中长丝比例增加,短丝和碎丝比例降低,成品烟丝结构分布稳定性降低。【结论】切丝宽度增加对提高烟丝整丝率,降低工艺消耗具有正向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该研究结果为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丝宽度 烟丝结构 烟丝结构稳定性 方差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烟丝加工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辉 邱昌桂 +3 位作者 徐南山 华一崑 钱启福 刘继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5,共9页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配方烟丝加工质量的影响,对烟丝经滚筒干燥和气流干燥处理后的物理指标、化学成分、卷烟主流烟气挥发性致香成分、7项有害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于滚筒干燥,气流干燥后烟丝的整丝...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配方烟丝加工质量的影响,对烟丝经滚筒干燥和气流干燥处理后的物理指标、化学成分、卷烟主流烟气挥发性致香成分、7项有害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于滚筒干燥,气流干燥后烟丝的整丝率和填充值显著升高,总氮含量显著增加,总挥发酸显著降低,多酚类物质总量增加,致香物质在不同叶组配方中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卷烟主流烟气挥发性致香成分总体呈大幅降低趋势,7项有害成分中的CO、NNK、苯酚和巴豆醛释放量显著降低,NH3释放量明显增加,危害性指数显著降低;(2)不同干燥方式对感官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香气量、杂气、透发性、劲头、刺激性和津润感方面,且气流干燥能提升卷烟的津润感,但同时也会导致杂气和刺激性增加,香气的透发性降低。干燥工艺对感官质量的影响在不同配方叶组上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丝干燥 物理指标 化学成分 主流烟气挥发性致香成分 有害成分 感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在干燥过程中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静 赵佳成 +6 位作者 高辉 华一崑 邱杰斐 张雯 翁瑞杰 邓瑞君 王慧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9,共11页
【目的】为卷烟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滚筒干燥前后及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干燥后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差异性及变化规律,并通过感官质量评价对上述分析... 【目的】为卷烟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滚筒干燥前后及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干燥后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差异性及变化规律,并通过感官质量评价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1)干燥前后及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干燥后的挥发性香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干燥后烟丝中的挥发性香味物质总体含量较干燥前呈降低趋势;对于干燥后烟丝,随着切丝宽度的增加,挥发性香味物质综合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聚类结果显示:干燥前的烟丝样品与切丝宽度为0.85 mm的干燥后烟丝样品聚为一类;切丝宽度为0.95 mm和1.05 mm的干燥后烟丝样品各自单独聚为一类;随着切丝宽度的增加,挥发性香味物质综合含量的差异在增大。(3)不同切丝宽度成品卷烟的整体感官品质存在一定差异,且随着切丝宽度的增加,感官品质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在卷烟加工过程中,切丝宽度对卷烟品质具有较大影响,在设定切丝宽度时,应同时兼顾感官品质和工艺损耗两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工序 切丝宽度 挥发性香味物质 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感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筒干燥过程中不同切丝宽度烟丝挥发性有机酸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佳成 高辉 +7 位作者 王慧 杨晶津 邱昌桂 刘继辉 杨式华 马晓龙 刘静 华一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44-148,152,共6页
为卷烟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滚筒干燥前后及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干燥后挥发性有机酸的差异性及变化规律,并通过感官质量评价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为卷烟配方叶组切丝宽度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滚筒干燥前后及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干燥后挥发性有机酸的差异性及变化规律,并通过感官质量评价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干燥前后及不同切丝宽度烟丝干燥后各项挥发性有机酸含量的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干燥后烟丝中的挥发性有机酸总体含量较干燥前呈降低趋势;对于干燥后烟丝,随着切丝宽度的增加,挥发性有机酸综合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另外,不同切丝宽度成品卷烟的整体感官品质存在一定差异,且随着切丝宽度的增加,成品卷烟整体感官品质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该规格卷烟配方叶组最适宜的切丝宽度为0.85 mm,干燥后烟丝的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最高,感官质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工序 切丝宽度 挥发性有机酸 统计分析 感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叶丝含水率精准控制模式在卷烟制丝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思源 华一崑 +5 位作者 刘继辉 胡东东 赵佳成 马晓龙 王玉真 杨晶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4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制丝过程二次回潮加料、加料工序补水的控制模式对制叶丝切叶丝含水率控制稳定性的影响,为该控制模式在制丝线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对比制丝过程中2种切叶丝含水率的控制模式,用过程能力指数Cpk评价切叶丝含水率的... [目的]研究制丝过程二次回潮加料、加料工序补水的控制模式对制叶丝切叶丝含水率控制稳定性的影响,为该控制模式在制丝线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对比制丝过程中2种切叶丝含水率的控制模式,用过程能力指数Cpk评价切叶丝含水率的稳定性及精准控制水平,分析不同控制模式对下游烘丝工序稳定性、精准控制水平以及卷烟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两级加料合并为二次回潮加料并通过加料工序出料水分自动闭环控制补水来满足切叶丝含水率工艺需求的控制模式,可有效提高切叶丝含水率Cpk和烘丝工序筒壁温度Cp。采用新控制模式的试验样品与大生产样品香气风格特征无明显差异,试验样品的香气清晰度、烟气润感、细腻度好于大生产样品。[结论]加料工序补水的控制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制丝过程中切叶丝含水率的精准控制水平,且有助于提升后续工序稳定性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叶丝含水率 加料工序补水 精准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