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肥在水稻上最新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谭习羽 +5 位作者 黄淑芬 刘丽辉 宋桐慧 区宇程 谭志远 彭桂香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0期23-27,共5页
为了开发和推广安全无毒、全面高效、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有机肥,本研究总结了海藻肥的活性成分及功能和各类型的海藻肥施用在水稻上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1)海藻肥料与化学肥料相比,富含高浓度活性氨基酸、多肽、天然植物激素前体物... 为了开发和推广安全无毒、全面高效、对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有机肥,本研究总结了海藻肥的活性成分及功能和各类型的海藻肥施用在水稻上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1)海藻肥料与化学肥料相比,富含高浓度活性氨基酸、多肽、天然植物激素前体物和甜菜碱,并通过调理作物体内的激素和营养平衡,增强其免疫力,使作物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等优势,成为肥料制造领域的热门产品;(2)随着产品研发的不断深入,陆续诞生了海藻叶面肥、固体冲施肥、液体冲施肥、海藻生物有机肥等各种新型海藻肥产品;(3)近年来海藻肥因效果突出和需求量增加,使得海藻肥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4)化工行业标准HG∕T 5050-2016《海藻酸类肥料》和HG∕T 5049-2016《含海藻酸尿素》的国家行业标准正式发布,于2017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和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标志中国海藻酸类肥料行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肥 水稻 海藻酸 海藻多糖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在不同温度和氮素形态下的氮、磷吸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朱陆伟 周昌敏 +2 位作者 白翠华 区宇程 姚丽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878,共10页
【目的】温度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而植物对氮素形态具有偏好性。研究不同温度和氮形态营养条件下荔枝根系吸收氮和磷能力的差异,为荔枝不同季节 (物候期) 合理施用氮、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黑叶’荔枝实生苗为材料,... 【目的】温度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而植物对氮素形态具有偏好性。研究不同温度和氮形态营养条件下荔枝根系吸收氮和磷能力的差异,为荔枝不同季节 (物候期) 合理施用氮、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黑叶’荔枝实生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进行了试验。设置6 个生长温度 (10℃、15℃、20℃、25℃、30℃ 和35℃) 和3 种氮形态营养液 (硝态氮、1/2 硝态氮 + 1/2 铵态氮和铵态氮,分别表示为NN、1/2NN +1/2AN 和AN),共18 个处理。将饥饿48 h 的荔枝苗置于营养液中,于处理0、1、2、3、4、6、8、10 和12h 后采集营养液样本,测定其中氮、磷含量。计算荔枝吸收氮、磷养分离子的动力学参数变化,并比较根系吸收氮、磷养分能力的差异。【结果】温度和氮形态对荔枝吸收氮和磷养分均有显著影响 (P < 0.01)。随温度升高,NN 和1/2NN + 1/2AN 处理下荔枝对总氮的最大吸收速率 (Imax) 呈现“下降–升高”的交替变化,但AN 处理下的Imax 受影响较小。15℃ 和30℃ 时AN 处理荔枝对总氮的Imax 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氮形态营养处理,其他温度下则以1/2NN + 1/2AN 处理最高;单一氮形态营养下,荔枝对氮素的亲和力 (Am) 和离子补偿点 (Cmin) 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波动;同时供应两种氮素形态时,Am 随温度升高(10℃~30℃) 而增加,而Cmin 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氮形态对荔枝吸收总氮的Imax 的影响与温度有关,但不同温度下均以NN 处理的Imax 最低、Am 最高及Cmin 最低。在1/2NN + 1/2AN 处理中,荔枝吸收NH4+的Imax 显著高于NN 处理,但NN 处理的Am 更高且Cmin 更低。氮素供应形态对荔枝吸收H2PO4–的影响也与温度有关,在15℃ 和25℃ 时荔枝吸H2PO4–的Imax 表现为1/2NN + 1/2AN >AN > NN,其他温度下的氮形态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别。除15℃ 时NN 处理荔枝对H2PO4–的Am、Cmin 分别显著低于、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外,其他温度下3 种氮形态营养处理的Am 和Cmin 接近。【结论】荔枝为喜硝植物,但吸收铵态氮的能力更强。在生长介质温度为15℃ 和30℃ 时单独供应铵态氮及在其他温度下同时供给两种氮形态,有利于荔枝对氮素的吸收。在15℃ 和25℃ 时,同时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最有利于荔枝吸收H2PO4–,供应铵态氮次之;其他温度下氮供应形态对荔枝吸收H2PO4–没有明显影响。为提高荔枝吸收氮磷营养能力,建议生产上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硝态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温度 硝态氮 铵态氮 磷酸根离子 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