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捕获式方法在淡水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匡晨亿 梁智策 +5 位作者 文峰 马玉兴 周婷 廖传松 刘家寿 郭传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3,共12页
鱼类是淡水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调查与监测是认识、保护和利用淡水鱼类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传统的鱼类资源调查主要依赖于捕获式方法,如网捕、电捕、钩钓等,这些方法不可避免地对采样水体的资源和环... 鱼类是淡水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调查与监测是认识、保护和利用淡水鱼类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前提。传统的鱼类资源调查主要依赖于捕获式方法,如网捕、电捕、钩钓等,这些方法不可避免地对采样水体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保护意识的增强,对采样生物影响程度较小的非捕获式方法广泛应用于鱼类资源调查,如水下视觉观察法、水声学方法、声学遥测法和环境DNA法等。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鱼类资源调查与研究中主要的非捕获式方法,着重比较非捕获式方法的优缺点、应用场景和应用趋势,为选择更加精准和高效环保的淡水鱼类资源调查与监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调查与监测 捕获式方法 非捕获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鱼类群落食谱组成及营养生态位特征:来自特征脂肪酸研究的证据
2
作者 王森洋 匡晨亿 +6 位作者 梁智策 周婷 王杨 邓城城 袁子昊 李广宇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59,共14页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 研究以典型高原湖泊洱海为例,采集洱海鱼类及悬浮颗粒物、有机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样本,应用特征脂肪酸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洱海主要鱼类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西太公鱼(Hypomesus nipponensis)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等中上层鱼类的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鲤(Cyprinus carpio)、杞麓鲤(Cyprinus carpio chilia)和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中下层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是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刻蚊蚬(Corbicula largillierti)和浮游动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食谱中的小型鱼类占比54.42%,具有明显的鱼食性特征。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Standard Ellipse Area corrected,SEAc)为0.40—9.30,其中鲫(Carassius auratus)(SEAc=9.30)、杞麓鲤(SEAc=7.31)和鲤(SEAc=6.43)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其对食物资源利用力较强;太湖新银鱼(SEAc=1.00)、䱗(SEAc=0.58)和西太公鱼(SEAc=0.40)营养生态位宽度较窄,食源相对专一。洱海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77.3%,其中黄颡鱼与杞麓鲤的营养生态位高度重叠(77.3%),但QFASA提供的食谱组成揭示黄颡鱼通过摄食小型鱼类来避免直接竞争。但是,䱗与鳙(Aristichthys nobilis)(72.5%)、鲫与杞麓鲤(50.2%)的营养生态位重叠较高,栖息水层相同,食谱组成相近,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作为群落调控的首选对象,同时关注杞麓鲤等土著鱼类资源的恢复。综上,研究表明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谱组成和营养生态位特征的综合分析是深入理解鱼类群落营养关系,评估种间潜在竞争关系的有效方法,为洱海土著鱼类资源保护、鱼类群落调控和食物网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鱼类群落 特征脂肪酸 食谱组成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的洱海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
作者 张航 梁智策 +5 位作者 匡晨亿 周婷 廖传松 苑晶 郭传波 刘家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29-2041,共13页
为掌握洱海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研究于2022—2023年采用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方法评估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对鱼类群落结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22种,隶属于4目8科17属,优... 为掌握洱海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研究于2022—2023年采用水声学和渔获物调查方法评估洱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对鱼类群落结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22种,隶属于4目8科17属,优势种为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4个季节鱼类TS值主要集中在–70—–58 dB(全长1.2—5.0 cm),在夏、秋、冬和春季占比分别为88.40%、83.03%、84.53%和82.92%;鱼类在夏、秋、冬和春季4个季度的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59.08±0.08)、(–54.99±0.15)、(–55.90±0.16)和(–58.07±0.18)dB,鱼类密度分别为夏季(23851.61±889.30)ind./ha、秋季(14185.69±1106.54)ind./ha、冬季(2423.19±179.54)ind./ha和春季(3382.16±440.71)ind./ha。从各季节水平空间特征来看,夏季和春季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夏、秋和春季均以2.5—6.5 m水层鱼类的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32.99%、30.65%和62.78%;冬季以14.5—18.5 m水层鱼类占比较高,占比为34.05%;在冬季和春季鱼类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迁徙现象。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水温(WT)、氨氮(NH3-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水体理化因子对洱海小型鱼类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研究证明了水声学调查与渔获物调查相结合评估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洱海鱼类资源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学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