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卞之琳诗歌的英文自译 被引量:27
1
作者 北塔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28,共5页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诗歌 英文自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旦:从“野兽”开始 被引量:2
2
作者 北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本文以中国现代新诗史上40年代最为杰出的,而现在文学史上对其诗歌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尚未给予足够的研究的诗人穆旦的诗作作为研究对象,以其鲜明的“野兽”意象作为确入点,认为这个意象是诗人本我反叛的隐喻,是民族复仇的象征,是文明反... 本文以中国现代新诗史上40年代最为杰出的,而现在文学史上对其诗歌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尚未给予足够的研究的诗人穆旦的诗作作为研究对象,以其鲜明的“野兽”意象作为确入点,认为这个意象是诗人本我反叛的隐喻,是民族复仇的象征,是文明反思的载体,是反抗现实的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野兽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诗歌英译述论 被引量:4
3
作者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5期67-73,共7页
自1936年起,郭沫若的诗歌被译成英文的不算很多,但也不少;不过,针对不同译本的整理、综述、比较或是评论鲜有专题研究,在极少的研究论文中也有不足和偏颇。本文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补充,对偏颇进行了辩正。以文献列举的方式,系统梳理了郭... 自1936年起,郭沫若的诗歌被译成英文的不算很多,但也不少;不过,针对不同译本的整理、综述、比较或是评论鲜有专题研究,在极少的研究论文中也有不足和偏颇。本文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补充,对偏颇进行了辩正。以文献列举的方式,系统梳理了郭沫若诗歌英译的历史状况,深入剖析了世界上第二部英译中国现代诗歌集里没有收郭的作品的原因。本文还提出了郭的散文诗创作现象。另外,还对具有代表性的贡献比较大的勒斯特和巴恩斯、许芥昱以及张培基等几家的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歌 英文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举世价值观语境中的《我,雪豹……》——兼谈“高大全”形象的历史反思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北塔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8,共5页
在"文革"时期,文学中的"高大全"形象跟社会上普通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是一致的,这显现了那时全息性、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格局;而现在"矮小偏"的文学形象跟"高富美"的大众期待形象表面上"相左... 在"文革"时期,文学中的"高大全"形象跟社会上普通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是一致的,这显现了那时全息性、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格局;而现在"矮小偏"的文学形象跟"高富美"的大众期待形象表面上"相左",实质上两者不仅不相反,甚至趣味相投。文章通过文本解读,分别探讨了"雪豹"形象的"高"、"大"和"全"及其寓意,并指出此"高大全"与"文革"作品中的"高大全"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整个的语境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是革命小说中的"高大全"形象比较外在,依托的是外在的言行、事件,而那些外在因素又像是故意安装在它们上面的。雪豹的形象非常内在,其影响力直达读者内心;再次是附着于形象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吉狄马加的价值观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狄马加 《我 雪豹……》 高大全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望舒与“左联”关系始末 被引量:2
5
作者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6期42-50,共9页
在左联研究界,戴望舒作为或曾经作为左联作家的身份从未得到充分认可。戴望舒曾被冯雪峰引上左倾之路,参加左联是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参加左联前后,他阅读、研究、创作、翻译、传播了大量革命著译。但在行动上,他与... 在左联研究界,戴望舒作为或曾经作为左联作家的身份从未得到充分认可。戴望舒曾被冯雪峰引上左倾之路,参加左联是他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最明显的表现。参加左联前后,他阅读、研究、创作、翻译、传播了大量革命著译。但在行动上,他与左联不即不离甚至没有了下文。他更加关注的与其说是革命文学,还不如说是文学革命。他本来同情左翼思潮,但他在诗歌艺术追求上与左翼理论家背道而驰,在受到左联诸公的辱骂后,不惜与他们笔战,最后分道扬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联 左联研究 戴望舒 革命文学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相”与真相的区别——论鲁迅对赛珍珠的“偏”见
6
作者 北塔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2-49,共8页
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鲁迅认定赛珍珠只是与中国人相对的美国人、与通达之士相对的教士,进而怀疑《大地》的真实性,认为它没有表现出中国社会的真相。其实,《大地》所展现的真相不是鲁迅所惯于表现或乐于期待的真相。两者之间的差异... 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鲁迅认定赛珍珠只是与中国人相对的美国人、与通达之士相对的教士,进而怀疑《大地》的真实性,认为它没有表现出中国社会的真相。其实,《大地》所展现的真相不是鲁迅所惯于表现或乐于期待的真相。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真相与假相的不同,而是真相与真相之不同。鲁迅晚年对自己的偏见有所反思,但他把责任推给译者胡仲持。事实上,胡仲持的翻译无可厚非。如果说当年有人误导鲁迅,那不是胡仲持,而是姚克。姚克之所以认为《大地》缺乏真相,是因为赛珍珠表扬《寄庐》的真实性,而他认为《寄庐》所述不可信,所描述的真相与其所见闻乃至想象的真相没有匹配,这也属于真相与真相之间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赛珍珠 《大地》 真相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庞德乌托邦意识的嬗变
7
作者 北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87,共6页
庞德为何要为法西斯做宣传又同时要为中国文化张目?这两个问题及其答案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在笔者看来,它们的答案是同一个,即庞德具有浓重的乌托邦意识。他之所以为法西斯做宣传,是因为他有实现乌托邦的冲动;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张目,是... 庞德为何要为法西斯做宣传又同时要为中国文化张目?这两个问题及其答案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在笔者看来,它们的答案是同一个,即庞德具有浓重的乌托邦意识。他之所以为法西斯做宣传,是因为他有实现乌托邦的冲动;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张目,是因为在社会乌托邦的建设努力破产之后,转而致力于文化乌托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社会乌托邦 语言乌托邦 语言法西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岸诗歌语言的差异及其成因
8
作者 北塔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9-133,共5页
诗歌的语言表达有两大系统,一是意象性,一是音乐性。在台湾,在这两大系统里,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是洛夫和余光中。目前,在大陆,在许多中青年手里,在生命意识和语感的幌子下,口语诗已经蜕变成了"口沫诗"、"口水诗"、&... 诗歌的语言表达有两大系统,一是意象性,一是音乐性。在台湾,在这两大系统里,分别达到最高境界的是洛夫和余光中。目前,在大陆,在许多中青年手里,在生命意识和语感的幌子下,口语诗已经蜕变成了"口沫诗"、"口水诗"、"顺口溜"。没有思想,没有修辞,没有音乐,没有诗;只有口语。写诗要有底线,在诗歌中应用口语也是如此,要把泥和沙分开,还要把鱼和龙分开。口语在入诗之前,应该先进行沙里拣金的工作,然后,对"言"进行一定程度的"文"的工作。不一定让口语变成美语,但一定要把它变成诗语。否则,口语入诗将使诗变成非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诗歌 语言 差异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话与微言:质疑对钱锺书的质疑
9
作者 北塔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8-125,共8页
关键词 钱锺书 文化现象 《天涯》 否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而集中的热爱——论戴望舒与俄苏文学的关系
10
作者 北塔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6-192,共7页
在冯雪峰等革命文学家朋友的影响和催促下,戴望舒曾经在短时间内翻译了不少俄苏文学作品和有关俄苏及其文学的理论文字;但是后来,在翻译了纪德的《从苏联归来》一书后,受到纪德的深刻影响,他对苏联文学的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对革命文学... 在冯雪峰等革命文学家朋友的影响和催促下,戴望舒曾经在短时间内翻译了不少俄苏文学作品和有关俄苏及其文学的理论文字;但是后来,在翻译了纪德的《从苏联归来》一书后,受到纪德的深刻影响,他对苏联文学的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对革命文学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停止了俄苏文学的译介工作。不过,苏联文学或者说革命文学从质地、理念到措辞,都已经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对他的手笔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望舒 俄苏文学 革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惠特曼
11
作者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5期109-111,共3页
鲁迅只在两件事上与惠特曼有关,而且都是间接关系;然而,鲁迅顺带着对惠特曼的评价也是入木三分,如他对惠特曼和其所处社会的紧张关系作出过一剑封喉似的深刻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鲁迅与惠特曼的关系缺乏深入的评介和辨析,而且还有... 鲁迅只在两件事上与惠特曼有关,而且都是间接关系;然而,鲁迅顺带着对惠特曼的评价也是入木三分,如他对惠特曼和其所处社会的紧张关系作出过一剑封喉似的深刻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鲁迅与惠特曼的关系缺乏深入的评介和辨析,而且还有错误的传言和判断。不过,鲁迅本身的说法也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惠特曼 金溟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选》导言 被引量:17
12
作者 哈罗德·阿克顿 北塔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4期72-82,共11页
192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政令: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要用白话文,而非文言文。这是白话文运动的首捷。胡适博士的《中国文艺复兴》一文的题目有早熟之嫌,而在那篇文章单调的字里行间,人们能了解到这场运动简短而狂热的历史。
关键词 中国现代 白话文运动 导言 诗选 中国教育部 文艺复兴 二年级 文言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