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话语的多模态传播与多元叙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包萨茹拉
-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制作中心
-
出处
《新闻论坛》
2023年第4期68-70,共3页
-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闻传播业历史与现状研究”(项目批准号:17JZD04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所遵循的立场、精神标识、体系建设、传播效能等进行了战略部署。本文首先从传播实践中涌现的“中国+”话语概念进行提炼归纳,阐释其建构逻辑和结构意涵;其次从“中国+”话语的传播范式及叙事范例的维度试论“中国+”话语的多模态传播形式是建构新的话语秩序和传播格局、提升话语权的新链条,并探讨“中国+”话语的跨文化多元叙事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最后论证“中国+”话语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实践过程中的基础要素。
-
关键词
“中国+”话语
党的二十大
国际传播
多模态传播
多元叙事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额济纳抗疫报道中的文化叙事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包萨茹拉
-
机构
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制作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处
《新闻论坛》
2022年第2期108-110,共3页
-
文摘
进入后疫情时代,抗疫传播从最初单纯对“战疫”进行报道逐渐转变为具有丰富文化话语、文化叙事、文化感召力的综合性传播。“额济纳疫情”经过近一个月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外宣媒体极具文化感召力的叙事与饱含文化话语力量的传播,抗疫效果实现事半功倍。同时,容“英雄、奉献、美丽、温暖、团结、包容”等元素为一身的“可爱额济纳”形象逐渐被建构。本文以跨文化传播时间与空间视角分析“额济纳抗疫”传播中呈现出的“文化记忆叙事的历史‘载道’、文化景观叙事的话语‘传声’、文化情结叙事的情感‘化人’”的文化叙事和话语模式,力求为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寻可借鉴之道。
-
关键词
后疫情
额济纳抗疫
文化叙事
跨文化传播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融宣传产品《国徽下的新牧民》创作思考
- 3
-
-
作者
包萨茹拉
-
机构
<内蒙古日报>
-
出处
《新闻论坛》
2018年第6期88-89,共2页
-
文摘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下,“融深度、微视频、内容创业”已成为融媒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被广泛运用的同质化背景下,各家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发力创新,进入了以内容创意取胜的新阶段。
-
关键词
创作思考
牧民
国徽
产品
核心竞争力
融合发展
微视频
同质化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