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中一种新型非法添加物伐地那非杂质31
1
作者 丁雨春 胡伟 +4 位作者 包智影 王梦颖 童晓婷 徐慧 程梦幸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1期193-199,共7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食品中一种新型非法添加物伐地那非杂质31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运用UPLC-MS/MS对待测试样中92种那非类非法...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食品中一种新型非法添加物伐地那非杂质31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运用UPLC-MS/MS对待测试样中92种那非类非法添加物质进行筛查,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对待测试样进行结构解析,推断出结构,购入标准品经验证后,确认待测试样中目标物为伐地那非杂质31,采用UPLC-MS/MS建立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方法,定性定量测定食品中伐地那非杂质31。结果本方法伐地那非杂质31的检出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0.1~50.0 n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76,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5.33%~89.4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小于10%。结论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食品中新型非法添加物伐地那非杂质31的定性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高分辨质谱法 非法添加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食品中酚汀(丁)类物质
2
作者 程梦幸 包智影 +2 位作者 王珍 曾子鸿 袁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7期127-134,共8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食品中新型非法添加物“酚汀(丁)类物质”的分析方法。方法首先以回收率和精密度为指标,对提取剂的甲醇浓度进...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食品中新型非法添加物“酚汀(丁)类物质”的分析方法。方法首先以回收率和精密度为指标,对提取剂的甲醇浓度进行优化,然后在最优的提取条件下以乙腈和含0.1%甲酸的5 m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mL/min,选用ACQUITYUPLC BEH C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进行分离,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多重反应监测(multi 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测定食品中8种酚汀(丁)类物质含量,并验证该方法的线性、延迟效应、基质效应、精密度及准确度。结果样品经100%甲醇提取后测定得出8种酚汀(丁)类物质在0.5~50.0ng/m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在0.9994~0.9999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1.35%~96.28%之间,精密度小于10%。本方法中8种酚汀(丁)类物质的检出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食品中非法添加8种酚汀(丁)类物质的定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物证食品类鉴定 酚汀(丁)类物质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非法添加 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黄精多糖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智 包智影 +2 位作者 孙家佳 魏罡 杨可心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05,113,共12页
为探究微生物法提取的发酵黄精多糖(FPSP)对高脂膳食小鼠血脂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胆固醇和胆酸盐吸附实验初步评价热水浸提和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的体外降脂能力,选择具有更好体外降脂效果的微生物法提取的FPSP进行动物实验。... 为探究微生物法提取的发酵黄精多糖(FPSP)对高脂膳食小鼠血脂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胆固醇和胆酸盐吸附实验初步评价热水浸提和微生物法提取的黄精多糖的体外降脂能力,选择具有更好体外降脂效果的微生物法提取的FPSP进行动物实验。体内研究结果显示,FPSP可显著降低小鼠体质量、脂肪指数、肝脏指数以及血清中的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并显著抑制小鼠肝脏中TNF-α和IL-6的释放(P<0.05)。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经FPSP干预后,在门水平上,小鼠粪便中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的总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Lactobacillus、Barnesiella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Clostridium XIVa、Helicobacter、Streptococcus、Alistipes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发酵黄精多糖具有改善高脂膳食小鼠的血脂水平及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肥胖 肠道菌群 体外降脂能力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维生素K2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杜亚飞 包瑞敏 +1 位作者 包智影 张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10-116,129,共8页
为了提升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维生素K_2(VK_2)的产量,以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SD-3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和物理的诱变方式,构建高产VK_2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首先对纳豆芽孢杆菌SD-3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和紫外诱变,以SD-3的... 为了提升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过程中维生素K_2(VK_2)的产量,以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SD-3为出发菌株,采用化学和物理的诱变方式,构建高产VK_2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首先对纳豆芽孢杆菌SD-3进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和紫外诱变,以SD-3的致死率为诱变标准做单因素试验得到诱变条件。然后多次连续筛选并检测菌体发酵液中VK_2的含量,最后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获得1株具有分枝酸-Trp/Phe/Tyr代谢途径,Phe-和Trp-合成缺陷的双重营养缺陷型VK_2高产菌株PT-6;其VK_2的平均产量达到40.23 mg/L,得到诱变条件为:紫外照射距离为25 cm,照射时间为50 s,2%DES,反应60 min;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64 mL,接种量3%,温度38℃,VK_2含量最终达到51.23 mg/L。VK_2的最终产量相较于初始菌株SD-3提高了134.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芽孢杆菌 维生素K_2 DES诱变 紫外诱变 营养缺陷型菌株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