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教学解读辨正
1
作者 勾阿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2-35,共4页
语文教学研究要注重实践,要解释、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本着这一原则,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观察发现,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教学解读中存在“中国化解读”和“庸俗化解读”的严重现象。所谓“中国化解读”就是用中国传统... 语文教学研究要注重实践,要解释、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本着这一原则,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观察发现,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教学解读中存在“中国化解读”和“庸俗化解读”的严重现象。所谓“中国化解读”就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框架和视角来衡量、过滤甚至改造外国文学作品。例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有的教师教学时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妈妈”的形象,得出结论是:妈妈爱学习,因为妈妈爱读书,每天都读《罗摩衍那》;妈妈爱清洁,因为每天都沐浴;妈妈爱劳动,因为黄昏还去牛棚工作。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母爱情结”,从表象上看是男权社会,而背后支撑的是母系的力量。中国作家大多喜欢描摹母爱、歌颂母爱、赞美母爱,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母爱主题的作品非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研究 外国文学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解读 文本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统编教材 外国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